红色诗词

毛泽东:从封建帝王到民间女子的诗都爱读

字号+作者:张贻玖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2-05-03 09:56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5月3日电 近日,党史频道连载了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读诗——记录和解读毛泽东的读诗批注》一书。本书由曾在中南海毛'...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5月3日电 近日,党史频道连载了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读诗——记录和解读毛泽东的读诗批注》一书。本书由曾在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小组工作的张贻玖,搜集毛泽东读古典诗词的亲笔记录,整理而成。作者梳理了毛泽东一生重点品读、批注、圈点的中国古典诗、词、歌、赋,以及诗话、楹联等,从中探索毛泽东在阅读圈点评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体会和感情。以下为本书节选。(孙琳)

  
    从封建帝王到民间女子的诗都爱读


  毛泽东爱读《观沧海》和《龟虽寿》这两首诗,不仅反复读,多次圈画,还用他那龙飞凤舞的草体手书全诗。曹操的《观沧海》借景抒情,写出了大海的宽阔和雄伟,隐喻着自己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被誉为“有吞吐宇宙气象”。全诗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毛泽东在好几部书里圈画过这首诗。1954年春夏之际在北戴河,毛泽东每当游泳归来或夜间工作疲劳后在沙滩散步时,总是遥望大海,口中不停地背诵吟哦这首诗。那些日子,他常看《古诗源》,还让人找来地图,一边查找一边说:“曹操是来过这里的。”“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碣石山,写出《观沧海》。”不久,毛泽东写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词中对曹操这一碣石遗篇念念不忘,发思古之幽情,感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其中“萧瑟秋风”即从《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点化而出。毛泽东写作这首词时还说:“南唐后主李煜也写过《浪淘沙》。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情绪伤感。”他不喜欢。他说,他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愤,是真男子,大手笔。有一次他在与子女谈论诗词时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1961年,他在给胡乔木的一封信中,引用《龟虽寿》中“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两句诗,说:“此诗宜读。”这两句诗有不信天命,自己掌握命运的朴素唯物论,毛泽东很为欣赏。在读二十四史《南史·僧虔传》所写的批注中,也引用过它。

  曹操不仅自己是位“了不起的诗人”,他和他的儿子、著名诗人曹丕、曹植聚集了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形成被文学史上称作黄金时代的建安文学。这一时期各种文体都得到发展,尤其是诗歌,五言诗从这时开始兴盛,七言诗也在这时奠定了基础。毛泽东爱读曹操的诗,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吸引他的,恐怕还在于曹操的诗“直抒胸臆,豁达通脱”。按鲁迅评价曹操的解释:“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量想说什么便说什么的文章”。“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这两段话载于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毛泽东读后对此都重笔画有着重线,天头上画有大圈。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他对曹操的关注所在。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出身寒微,在陈胜、吴广揭竿起义,推翻了秦始皇开创的秦氏王朝之后,刘邦起兵沛县,任用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等一批有勇有谋的将领谋士,转战南北,最后取得全国统一的胜利,建立了西汉。毛泽东肯定“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1962年党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讨论民主集中制时,毛泽东要求党内干部在决策问题时,要善于、认真、虚心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要“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

  毛泽东对刘邦的《大风歌》给予较高评价。《大风歌》的歌词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即帝位后,昔日的功臣淮阴侯韩信,淮南王黥布等异姓王发生叛乱,他亲往征讨后,回归故里沛县,与故乡父老子弟饮酒后即席作歌。《大风歌》的歌词,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它却唱出这位开国皇帝的心态:既流露出英雄际会风云的豪迈之情,又流露出失去患难与共的良将,无所倚傍的空虚感;还流露出求贤若渴的追求。全诗思想感情豪迈,很有气势。毛泽东在和人谈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写得很好,很有气魄”,并认为汉高祖没有读过几天书,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很不容易。

  随着毛泽东圈画的诗词读下去,可以发现,他赏识民间女子写的诗词,并不亚于赏识魏武帝、汉高祖等封建帝王的诗词。

  在《古诗源》里,毛泽东对苏伯玉妻写的《盘中诗》有多次圈画。这首诗为: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希。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杼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知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知四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放在卧室里的一本《古诗源》中,毛泽东对这首诗全部加了圈点。诗末编者的注释除圈点外,对“使伯玉感悔,全在柔婉,不在怨怒,此深于情”处画着曲线;在“用意忠厚,千秋绝调”处画着曲线;句末连画三个圈圈。天头上批注:“熟读”,且推荐给别人看。在另一本《古诗源》中,作者“苏伯玉妻”旁,画着红、蓝两色的着重线,天头上画着一个大圈;《盘中诗》的标题旁画着曲线,天头上画着一个大圈;全诗都用蓝铅笔画着曲线。“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四句诗旁,除蓝铅笔画的曲线外,又用红铅笔加了直线。诗末的编者注释中“使伯玉感悔,全在柔婉,不在怨怒,此深于情”旁,也用红笔画了着重线。

  苏伯玉是个小官吏,晋人,长期客居蜀地。他在长安的妻子十分想念他,作《盘中诗》倾诉衷情。《盘中诗》是写于盘中,委曲旋转成文而命名,构思很奇巧。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写出一个少妇对久别不归的丈夫那种无限的思念和痛苦的期待。作者坦诚地表达自己对丈夫德行的敬爱,对爱情的忠贞,叙述由于丈夫久久不归引起的疑虑和抱怨。全诗感情热烈真挚,构思曲折跌宕,波澜起伏,全无平铺直述之笔,读起来感人至深。作者是位小女子,姓甚名谁,何方人士,在历史卷册上均未留下任何记录,而她的诗作,却被誉为“千古文人,无此妙作”,以其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从圈画上看,毛泽东对这首诗最少读过三遍,他的批注和密密麻麻的圈画告诉我们,他对这首诗是很欣赏的。

 《古诗源》里另有一首汉乐府歌辞《上邪》,这是一首以女性身份表达坚贞爱情的诗。全诗写道: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前,连画了三个圈;标题旁,画有着重线;开头和结尾的几句旁画着曲线;全诗每句都加了圈。在“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句的旁边,分别标着“1、2、3、4、5”的数字,明确作者是用了五种违反自然的现象,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决心。毛泽东对此读得非常认真仔细。1962年夏天,毛泽东给在外地养病的儿媳邵华写信,鼓励她安心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信中提到《上邪》一诗,要她多读。

  蔡琰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兼文学家蔡邕之女,她能诗善文,“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还擅长书法,是有名的才女。蔡琰初嫁丧夫,董卓之乱时,为乱军所掳,流落南匈奴,做了左贤王的妻子,在胡生活了十二年,生有二子。曹操与蔡邕友善,后用重金赎回蔡琰,蔡琰在曹操安排下,再嫁给陈留董祀。《悲愤诗》是蔡琰悲惨身世的自述,诗中叙述了她从战乱中为胡人所掳,到归汉时的母子别离,以及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各种悲苦折磨,笔端饱含血泪。全诗写得情真意切,凄楚动人。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前画着大圈套小圈,标题后连画了三个小圈,表示了对这首诗的重视。对这首诗的最后几句:“……竭心自勉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每句都画着圈,诗旁加了密圈;天头上也画着一个大圈套小圈的标记。还将此诗批送给别人阅读。对诗末编者的注释:“……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坐振,砂砾自飞,在东汉人中,力量最大……由情真,亦由情深也”等句旁都画着曲线。毛泽东对注释中评价这首诗的圈画,无疑是表示肯定的一种态度。对另一本《古诗源》中的这首诗,以及蔡琰著名的《胡笳十八拍》,毛泽东也有圈点。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凝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凄婉哀怨,其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千古绝唱,刻画出一位旧社会多情多才多艺的女性,新婚不久,怀念远游的丈夫那种无助而幽怨的形象,感人至深。毛泽东对这一首词的喜爱,表现在藏书中,凡载有这首词的集本,都留有他老人家圈画的手迹。

  李清照,南宋人。她出身于一个仕宦文人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擅长诗文,通晓音律,能书善画,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的女词人、文学家、艺术家。她与金石考据家赵明诚结婚,夫妻志同道合,感情深笃。后来赵明诚在金兵进犯的战乱中病死,她辗转飘流于江浙一带,在嗟叹凄苦中过着“飘流遂与流人伍”的艰难生活,晚境极为悲凉。李清照的作品,前期多写闺中生活,后期转为抒发对国家兴亡之感慨,有爱国词人之称。“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这首《题八咏楼》就是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从魏武帝曹操、汉高祖刘邦这些封建社会最高的统治者,到苏伯玉妻、蔡琰、李清照这些封建社会的弱女子,尽管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各不相同,诗的风格也不一致,但他们诗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反映了一种真实的思想感情。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表达真情实感,以情动人,这是诗的灵魂。不倾注诗人真实感情的诗是苍白的,缺乏生命力的,无法打动人心的。毛泽东对上述诗词的批注、圈画、议论,都是着眼于一个“真”字。无论是封建帝王高亢、浑厚、很有气魄的最强音,还是柔弱女性受压制、遭摧残的痛苦呻吟、哀怨的悲诉,都是他们的心声,质朴而不矫情。这些诗打动着古今千百万读者的心,也同样打动着毛泽东的心。(摘自图书《毛泽东读诗——记录和解读毛泽东的读诗批注》)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