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末年一陶潜。
济苍生,
入仕宦。
志逸四海,
脱俗又超凡。
屈身逢迎总厌倦,
念山泽,
归田园。
固守节操老益坚。
居寒庐,
心境远。
淡薄明志,
梦中却了然。
《桃花源记》经世传,
众向往,
俱欢颜。
于2012年5月13日
附文: 为人当学陶渊明
被称为“东晋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亭,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后改名为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教育家。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入仕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乡隐居。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开创了田园诗体系,使田园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古到今,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备受文人墨客推崇;陶渊明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让后人敬仰叹服。更令人敬仰的是,他辞官回乡21年,一直过着安贫乐道的田园生活,尤其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甘于固贫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的追求,等等,这些怎不令后人肃然起敬呢!
陶渊明像当下的有志青年一样,曾豪情满腔、心怀壮志,期盼着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他曾歌颂过不怕牺牲反抗暴秦的义士荆轲,也曾赞美过以微弱之躯衔着树枝去填平沧海的精卫,等等。但,他毕竟生逢乱世,作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士大夫,仅凭自己一臂之力不可能示展抱负,为国尽忠,只好放弃兼济天下的雄心,去追求独善其身的生活方式。当他看透官场黑暗后,义无反顾的辞官归隐。从41岁归隐,到63岁离开人世,这长达20余年的隐居生涯,本身就是一部精神抗争史。
在东晋,当整个社会处处呈现着趋附权势与财富的风气时,陶渊明却以清高、耿介的品格处污泥而不染。
在东晋,当整个社会处处弥漫着虚伪浮躁与放纵的风气时,陶渊明却以真诚、纯朴的品行直面人生。
古往今来,一个人选择做官为职业,既是服务社会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人生自身价值,继而获取一定的物质财富的有效途径。物质财富是生活的必备条件,任何一个社会,自然人通过个人劳动付出,追求合理的物质财富,当然是正当的权力。但是,毋庸讳言,假如一个个社会成员不顾一切的去追求官职,而做官的主要目标仅仅是局限于猎取荣华富贵,甚至贪污狼藉;或者一个个社会的成员不顾一切去追逐物质财富,而发财的目的仅仅是挥霍奢华,甚至为富不仁,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社会必将陷入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的境地,甚至政息国亡。
古人提倡廉退之风,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想依此调节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陶渊明的隐退确实有着一定的社会意义,他用自己的行为树立了一个安贫乐道、廉退高洁的典型。这,不仅对当下社会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而且对当下的国人,尤其是刚刚踏上仕途的年轻人,同样有着积极的教育和借鉴意义。
陶渊明用他的实际行为,阐释了人生的意义,证明了与功业建树毫无关系的平淡人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同样可以达到超凡入胜的思想境界。
当他看透官场黑暗后,便义无反顾的辞官归隐。陶渊明辞官归里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隐居的生活是非常清贫的,乃至是艰苦的。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繁重的体力劳动是非常的艰辛。对此,陶渊明却安居乐道,无怨无悔。因为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计,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通。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翁爱菊,房前屋后遍植菊花。因为生活的磨砺、岁月的积淀,使他信手而来,脱口成章。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的名句,至今脍炙人口。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的与世隔绝,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和呐喊!这和逃避现实是有着本质的区别。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接近劳动人民,更加了解普通百姓的疾苦。在他的诗篇中,随处可见他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对仕途的黑暗虚伪反映。如,“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虽然归隐田园,但他心中并不平静,他不可能完全抛弃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于诗情画意之中。正如他在《桃花源记》里,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都“怡然自乐”。他所向往憧憬的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大家过着富庶平和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向往,这与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这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成熟、进步、发展的结果。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所不曾有过的田园生活,并且参加了劳动,与劳苦大众有了较多的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的有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创造出有独树一帜的田园诗的新形式。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因此说,他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从他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他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道、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的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陶渊明诗文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生动的展现平凡人生的种种有意味的内容,深刻、清晰的揭示了蕴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美感和诗意,从而引导人们保持原有的善良、正直、纯洁的本性,并抵御尘世间的种种诱惑。
在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作为后人,尤其是年青一代,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如饥似渴的发奋学习,既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既重视学习文化知识,又努力掌握实用技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才能适应社会,不被社会所淘汰。年轻人要想担当重任,就必须刻苦学习,倍加努力,不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砥砺品质,强化本领。在理论学习中坚定信念,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本领。尤其是当下的有志青年,一定要牢记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对当代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始终坚持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始终坚持投身人民伟大实践,必须始终坚持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刻苦学习,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艰苦奋斗,希望广大青年坚持开拓创新,希望广大青年坚持高尚品行。”这不仅为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也为当代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指明了前进方向。
作为今人,我们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党、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奉献。但,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只有极少部分人。作为一个平常人,就应该依平常人的心态,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只有这样才能不负重任,不辱使命,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保证人生的轨迹方向正确,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始终走在时代的潮头,勇担时代重任。
在当下,我们必须正视,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面转型的社会,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交锋、多种思潮相互激荡等等。面对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环境,只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坚守社会主义道德高地,才能不彷徨、不犹豫、不迷失方向。因此,一个有志青年要做履行开创社会新风、引领社会风尚神圣使命的楷模,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努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做诚实守信的模范。
在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里,喧嚣的滚滚红尘让许多人在精神上陷入了焦躁与不安,甚至理想信念滑坡,等等。当我们遇到烦恼或者不顺心时,在保持理性平和、礼让宽容的心态同时,不妨,我们从陶渊明身上学点什么,也许一些烦恼或者忧伤就会随之而去,从而激发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满怀激情去笑傲人生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