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

特稿:共和国元勋痛挽彭雪枫将军诗联赏读

字号+作者:姚老庚 来源: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2013-03-01 11: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戎马倥偬,南征北战,智勇双全,军政兼优,战功卓著。被朱德总司令誉为“中华民'...

    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投身革命20年,出生入死,戎马倥偬,南征北战,智勇双全,军政兼优,战功卓著。被朱德总司令誉为“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在《抗日英雄谱》文中称其为“文武兼备一代英才”的将军。1932年毛泽东授其“红星奖章”时夸他“一身都是胆,是赵子龙式的虎胆英雄”。

    彭雪枫,1907年生,河南省镇平县人,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天津、烟台等地从事秘密革命活动。1930年5月被派苏区,先后任红军大队、纵队,江西军区、红军大学政治委员和中革军委第1局局长等职。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第1野战纵队1梯队长,红3军团5师师长,红1军团4师政治委员,陕甘宁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在中央红军进行的历次战斗中,他无役不从,每次都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且多次担任先锋部队指挥员。1936年秋派往太原等地,做团结各界爱国人士、联合阎锡山抗日的统一战线工作,开辟东渡黄河,北进抗日的通道。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兼任驻晋办处主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领导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后任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淮北军区司令员,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艰苦斗争,开展游击战,壮大抗日武装,纵横驰骋,浴血奋战,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反“扫荡”和1943年山子头战役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期间以身作则刻苦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博览群书,钻研古今中外兵书,总结实践经验,亲自编纂《游击战术》《战略战术讲授提纲》《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等教材,经常到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授课。

    1944年8月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9月11日在收复被日寇占领的河南夏邑八里庄围歼土顽李光明的战役中彭雪枫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时年仅37岁。将军在和平到来之前离我们而去后,1945年2月2日7000多淮北军民将彭师长灵柩恭迎原新四军4师师部所在地半城镇。2月7日各界人士1.6万人在洪泽湖畔大王庄举行追悼会和安葬仪式。那一天,洪泽湖西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大霜雾天气,白霜覆盖了原野,挂满树枝。成千上万的群众披着白色的霜花呼喊着彭雪枫的名字。中共中央敬献挽联“功垂祖国;泽被长淮”。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少奇共提挽联:“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存,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里山河破碎,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贺龙先生撰挽联词“奋战中原,功在史册;壮志未竟,我来复仇”。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在《哭彭雪枫八首》其中深情地写道:“淮北哀音至,灯前意黯然,生平供追想,终夜不成眠”“廿年老战士,今有几人存?新生千百万,浩荡慰英灵”。“尔我竞长别,多年患难同。我身惜后死,努力贯初衷”。并撰挽联二副“延安风雪思朋旧;淮水呜咽哭俊才”。“淮上哀音,痛毁长城,忆杀敌中原,革故鼎新,解放人民三千万;全军素缟,永识典型,念服从群众,出生入死,致力革命二十年”。如悲如泣的诗挽联如雪花似的飘来,其中让人难以忘怀的要数张爱萍将军谱写的《悼彭雪枫同志》挽歌,高度概括了彭将军戎马一生的战斗生涯及英雄业绩:“二十年来,为了人民为了党,你留下的功绩辉煌。首战长沙城,八角亭光荣负伤,乐安事变荣获红星章。雪山草地,百炼成钢。在豫东,燃起抗日烽火,在淮北,粉碎敌寇扫荡。对党忠贞,为民赴汤。英勇善战,机智顽强……恨敌寇夺去我战友,率全师誓为你复仇”。彭雪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表现了个共产党员为民族,为人民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他光明磊落,不畏艰苦,克已为民,廉洁奉公,爱护军队,爱护人民,深受人民的爱戴。

    新中国成立后,其家乡政府专项拨款修建“彭雪枫纪念馆”。1994年在诺曼底登陆50周年之际,英国女王批准将《威尔克圣宝剑》转赠彭雪枫陵园,以纪念他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民族解放做出的卓越贡献。近期拜读现代诗人李一氓题彭雪枫墓联:“半壁河山留战绩;两淮风雨慰忠魂”不犹感慨万端,笔者无才斗胆亦撰联:瑞雪如银,披坚执锐摧顽寇,堪称英雄虎胆;红枫似火,抗日擒凶固家邦,当载史记华章。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