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
共赴太空神奇之旅——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四课侧记
共赴太空神奇之旅——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四课侧记■解放军报记者赵倩王凌硕9月2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收看“天宫课堂”第四课。新华社记者'...
共赴太空神奇之旅
9月2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收看“天宫课堂”第四课。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探索浩瀚星空新奇妙,开启人生梦想新起点。 全新的“教室”,全新的组合,“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 9月21日15时48分,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悬浮”在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内,开始了他们的授课。与此同时,北京、内蒙古阿拉善盟、陕西延安、安徽桐城及浙江宁波的5个地面课堂约2800名学生代表,好奇地望向他们的“太空教师”。 “这里提供了空间站最多的科学实验设备……”通过景海鹏的手持摄像机,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观看着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工作生活场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在同学们期待已久的“新教室”——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一系列微重力环境下的太空实验依次生动展开。 恩格斯曾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将人同动物界分开。”那么,太空中的火苗和地面上的有什么不同?桂海潮点燃了一根蜡烛。在微重力环境下,近似球形的火焰闪烁着金色光芒。 分享完太空中的火,紧接着轮到了太空中的水。表面张力使水球在接触不同类型固体表面时,表现出亲水或者疏水特性。朱杨柱和桂海潮使用裹着干毛巾的乒乓球拍,愉快地打起了“乒乓水球”。比赛结束,朱杨柱一口吃掉悬浮的水球,地面课堂的同学们既兴奋又惊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球拍击打水球,涉及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碰撞。”二人随后又进行了动量守恒实验。只见他们轻轻一推,一个小钢球运动着冲向另一个钢球,清晰的碰撞轨迹将该定律直观地呈现在同学们眼前。 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学生冯语茜喜欢探究科学的奥秘。谈到自己设计的“立体充电空间”模型,她充满期待:“希望有一天,我的作品也能出现在国家太空实验室!” 2013年,中国首场太空授课,很多同学见证了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理解了航天器采用陀螺仪进行空间定向的原理。10年后,同学们“又见陀螺”。随着桂海潮轻转陀螺把手,高速转动的陀螺让他的身体也产生了转动。 “可以把我的身体想象成空间站,把我的两只手和手中的陀螺看作空间站上使用的一种特殊装置……我们的空间站上装有多个这样的控制力矩陀螺,它们的总重量只有几百公斤,却可以让重达近百吨的空间站在太空当中轻松自如地转身,真可谓‘四两拨千斤’。”桂海潮循循善诱的讲解,让同学们很着迷。 看到导师桂海潮顺利完成实验,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王世杰激动地说:“这个实验的科学内涵非常丰富,我感到现在‘天宫课堂’的理论性越来越强了。学习科学知识,就要通过现象去看本质,努力掌握其内在规律。” “天宫课堂”实验环节结束后,来自地面课堂的学生们踊跃提问。“在空间站能不能看到太空垃圾?有没有防护措施?”“空间站里看太阳是什么样的?”“太空中的航天员采取什么办法对抗失重给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航天员们微笑着一一作答。 “天宫课堂”进入尾声,朱杨柱深情寄语:“同学们,梦想是指引人生前进的灯塔,也是我们持续奋斗的不竭动力!正是因为中国梦、航天梦,我本人的飞天梦才得以实现。期待大家在新时代的人生舞台中大放异彩!” (解放军报北京9月21日电)
——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四课侧记 ■解放军报记者赵倩王凌硕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