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无人机发展态势如“天女散花”不同,无人战车近年来的发展相对“低调”,但也可用“步步推进”一词来描述。
2019年,Ripsaw团队为美陆军机器人战车项目研发的M5无人战车在某贸易展上现身。该战车除携带一架4旋翼无人机外,还搭载一辆微型无人车,以遂行不同任务。今年又有消息称,美陆军下一代无人战车试用部队开始对不同版本的CRV系列无人战车进行测试。
俄罗斯研发了一系列无人战车,并不断对已有无人战车如“天王星-9”等进行改进。在“西方-2021”战略战役演习中,“天王星-9”无人战车被编入作战序列,配合特种部队完成了多项任务。
以色列研发的新型6轮无人战车,除感知与武器系统外,还加装有“铁拳”主动防护系统。凭借多功能机械臂,它能放飞与回收小型无人机,配合战车作战。
今年5月,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也披露消息,称将研发具备遥控能力和一定自主行动能力的无人战车。
同时,其他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日本等也纷纷加入无人战车研发行列。
新型无人战车的接连现身与不少类似研发项目的立项,反映着一个事实:随着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无人战车正加速奔向战场,无人战车作为陆战场上“新势力”介入战争的力度或将进一步加大。
那么,目前各国对于无人战车的研制与应用处于哪些阶段?这些无人战车都有哪些功能?今后它们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请看相关解读——
无人战车加速驶向战场
■刘 钢 廖富平 曾建伟
不尽铁流滚滚来
猛烈的炮火覆盖之后,对手所据守城区房倒屋塌、硝烟弥漫。攻方部队开始压上去“清场”。
突然,残垣断壁间,几处火力点复活,阻断了“清场”进程。一番“重拳”猛击后,这些火力点被拔除。但事后的真相让攻方有点高兴不起来——被击毁的只是几辆无人战车,而对手的有生力量早已撤出。
无人战车“以一当十”“以假乱真”发挥作用,是各国研发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正是出于对无人战车潜力的坚信与展望,世界各国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多方寻求关键技术的突破,聚力打造能够用于实战的无人战车。
“忒弥斯”无人战车。资料图片
近年来,爱沙尼亚与英国联手研制的无人战车“忒弥斯”引发外界关注。这款战车曾由爱沙尼亚维和部队在马里进行测试,在恶劣环境中展示出较好的战技术性能。测试时还发现, “忒弥斯”无人战车甚至可以拖动比自身“块头”大很多的故障“狐”式装甲车,将其拖至维修地点。
“忒弥斯”车体长2米,采用油电混合动力,最长续航时间10小时,搭载的“保护者”遥控武器站配有“标枪”反坦克导弹和12.7毫米口径机枪。车体前部装有无人机发射器,能发射“黑蜂”微型无人机,与无人战车协同作战。
“忒弥斯”的成功研制与现实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一个事实:研制无人战车,已并非各军事大国的“特权”,这种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交融的新型地面作战平台,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此,在这方面“你追我赶”局面的形成也就不难理解。
多年来,美国先后推出了“蜘蛛”“野外感知”“破碎机”“黑骑士”及APD无人战车等。美国通用陆地系统公司研制的MUTT机器人本质上也是一款无人战车,其采用三角履带或轮式行走机构,对地形适应能力较强。
俄罗斯已研制出多型无人战车,并率先将无人战车投入实战。2016年初,俄罗斯展示了3款“乌兰”系列地面无人车辆。“天王星-9”“平台M”等无人战车还经受过实战检验。
与此同时,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发了“任务大师”全地形无人战车;以色列两家公司分别推出了“前卫”自主式无人地面车辆和“守护者”无人安全车;乌克兰则研制出“Phantom”无人战车。
当前,就地面无人战车研制立项的还有加拿大的“改进型地雷探测计划”,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联合开展的“先进移动机器人”项目,以及西班牙的“罗德”轮式无人地面车辆项目等。
这些无人战车的现身及研发项目的立项,显然正在赋予陆战场“不尽铁流滚滚来”的场景以新的内涵。
“车辙到处皆是用武之地”
说起无人战车的历史,凭借“平台损毁而无人员伤亡”的突出优点,其早在二战时期就被用于向对手发起攻击。
“歌利亚”无人战车是纳粹德国研制的无人特种输送车,使用者可通过电缆遥控它将10千克炸药送往对手阵地,摧毁敌防御工事等。“歌利亚”曾一举炸死美军50人,但该战绩的取得事出偶然,倒是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好奇心害死人”的道理——对捕获的一台“歌利亚”,美军士兵出于好奇对其进行拆解,结果引爆了炸药。事实上,“歌利亚”的短板不少,如移动速度较慢、借以对它进行遥控的导线常与其他杂物缠绕等。诸多因素使它很快退出历史舞台。
“歌利亚”无人战车。资料图片
然而,一种崭新的武器装备运用思路由此诞生。“车辙到处皆是用武之地。”此后,各国对无人战车的发展日渐重视,其功用已不仅限于直接发动攻击,大量辅助型无人战车先后问世,其发展特征也日渐形成。
一是多路径发展,功能明显增强。近年来,直接攻击型无人战车、辅助型无人战车、多功能无人战车的发展可谓齐头并进。无论是大型、中型,还是小型无人战车,其车载平台的机动力、可靠性、防护力、承载力日益提高,车上载荷的感知力、攻击力、信息传输能力也不断攀升。各国最初研发的无人战车,定位基本上都是支援步兵分队,用于地面近距离作战。如今,不少无人战车搭载有反坦克导弹,有的甚至有了“新坦克终结者”的称谓。
“任务大师”全地形无人战车。资料图片
二是载荷模块化,提升综合效用。综观当前各国的无人战车,同一辆无人战车上搭载数种武器装备,同一个车载平台可换装不同类型的功能模块者屡见不鲜。载荷模块化的背后,是各国对无人战车综合作战效能的看重与追求。俄罗斯“天王星—9”无人战车配备有反坦克导弹和机关炮等武器,由此获得了打击敌装甲车、工事和低空飞行器等多种目标的能力,还可选装专业设备执行侦察任务。美军的“蜘蛛”无人战车载荷位置能够调整,可换装4种武器站。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任务大师”无人战车,设计时就考虑到物资运输、战场环境监控、人员伤亡疏散、火力压制、移动无线电中继站等多种应用场景。
“天王星-9”无人战车。资料图片
三是借力高科技,强化自主能力。除遥控方式外,借力高科技增强无人战车自主行动能力成为各国的共识。当前一些无人战车已在这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如美军的“黑骑士”无人战车除手动操作之外,还能够自动规划前进线路,规避障碍物。德事隆系统公司研发的RipsawM5无人战车能够依靠导航系统,应对不同路况、场景,实现“引导跟随移动”和“越野移动”。当然,这些无人战车的自主化水平还较有限,但已在试验与使用中初显出其智能化的意义。
四是增加新本领,试水“联手”作战。如果说最初无人战车更偏重于增长“个人才艺”的话,那么如今无人战车发展已呈现出“个体强”与“集体强”兼顾的趋势。美军的“野外感知”无人战车在执行任务时,会先由“飞眼”无人机飞抵目标地域侦察,将图像实时回传无人战车系统,为实施打击提供依据。一些新型无人战车已开始在一定范围内试水“联手”作战。以色列的“前卫守护者”无人战车载有多部电视摄像机,配备有多个信息传输通道,能够和其他无人设备实现数据互换。这类“新本领”,显然能使无人战车发挥更大作用。
朝着真正的无人化战车驶近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无人化装备高速发展,部分无人战车开始列装部队。但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这其中只有少量的是直接攻击型无人战车,大量列装的则是辅助型或含有辅助功能在内的后勤保障类无人战车。
以德军现役地面无人战车为例,其主要以扫雷和排爆功能为主,如“清道夫”2000扫雷车、“犀牛”扫雷车、Rode爆炸物清除机器人以及GARANT-3多用途机器人等。
“德米斯”无人战车。资料图片
俄罗斯的“火星”A-800无人车、以色列的Gahat无人战车(也称机器人)、白俄罗斯的“半人马座”无人战车、澳大利亚的“任务适应性平台系统”后勤无人车等,则主要应用于预警侦察、危险品运输、火力引导、通信中继等领域。
而一些已经列装的直接攻击型无人战车,则常被曝出“故障缠身”的消息。
这一方面证明无人战车发展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则体现着无人战车发展的真实状况——要打造出真正的无人化“战”车,尚需跨越重重难关。
一是大幅提高自主作战能力。当前,大多数无人战车带有“有限自主性”的特征。它们能够借助车载传感器、通信导航系统、自动控制设备及相关程序自动规划行进路线、躲避障碍物,发现、识别目标并发起打击,但在感知、分析、决策的高度智能化方面差距还较大。美国一个研究实验室曾在2020年发布消息,试图通过新建无人战车来提升相关人工智能水平,既为士兵提供虚拟队友,也为无人战车拓展能力奠定基础。以色列M-RCV无人战车的智能化水平较高,除了可自主执行前沿侦察任务外,还能与有人战车联网,实现信息情报共享。但这些项目,要么是在研,要么是“向前多迈进了一步”,距离可自行“动脑”决策或供决策者“借脑”的高度智能化机器人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二是追求高性能与低成本相统一。无人战车除了可以降低己方人员伤亡外,“物美价廉”也是其优势。“无人”的特点,使其体形可以明显变小也更加机动灵活,但这种变化也带来一定弊端,如动力不足、承载力、防护力不够等。事实上,不少直接攻击型无人战车的火力都较为有限,难以承担火力压制任务。一些无人战车的装甲较薄,甚至被军迷称作“脆皮”装甲。为此,一些国家试图在现役有人坦克的基础上打造无人战车,但这种改装要在性能与成本上取得平衡仍然较难。
三是进一步提升嵌入战场的能力。当前无人战车凭借“无人”的特点,发展比较迅速。但是,要真正与当前及未来作战体系深度耦合,还需要进一步叠加赋能,使所能扮演角色更加多样,使所具有能力更加“拟人”。近年来,已有国家组织过无人战车实弹演练,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设想中的大规模“机器人部队”还是被集群控制、抗干扰等难题挡在了列装清单之外。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其嵌入战场的能力还不够,暂时还无法达到军队预期。
但尚需时日绝非遥不可及。一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世界各国的无人战车将很可能加速成为地面战场上的新势力,从“打助攻”摇身变为新的陆战“主力选手”。
供图:刘 钢 谢子宜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