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那个吴小明(ID:haorank123),作者:第二秘书,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有些问题,真的要对比才看得相对清楚一点。
比如这次谷歌发布的大模型产品,性能和综合水平,都是超过GPT的,这个时候你再看百度的大模型战略,发现有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太着急了,年初的时候,一遇到风口立马发布产品,有跟风和拉股价的嫌疑;第二是你发布的产品,如果没有碾压市面上的产品,那么就很容易被定性搞山寨。
反观谷歌的策略,面对AI大模型风口,摁住不着急发布,然后只暗示老子要跟你Open AI硬刚,等了差不多一年,拿出了可以碾压对手的产品之后,才发布。
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苹果好像也是这个逻辑,最典型的是做沉浸型产品。当年VR那么火,苹果一直没声息,偷偷找人,申请专利;AR火了之后,苹果依然没有声息,继续偷偷招人,申请专利;到了元宇宙火了之后,苹果还是没有声息,依然是偷偷招人,申请专利。当大家突然忘记这些风口之后,它突然发布了Apple Vision,开启了空间互联网时代。
另外,苹果汽车战略也是这样,一直在谣传,但到现在都没有发布,为啥啊,因为苹果很清楚,如果没法推出相对惊艳的产品,很容易影响口碑。
反观百度、阿里和360这些国内互联网公司,你会发现他们非常着急,沉不住气,啥火就追啥,有一种为了布局而布局的感觉,背后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
这几年,算比较沉得住气的是腾讯,每年风口来临,腾讯也会出来说两句,内部也会有想要的小组在探索产品,但是呢?基本很低调,顶多在某个大会上PR一下,但不会刻意跟风,还算沉得住气。
当然,这可能也跟腾讯的务实有关,因为他们很清楚,一时的抬高股价,对实际价值没有太大影响,最终还是有可落地并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决定的。
这几天,互联网全都在传那个苹果多少年前相比中国互联网公司怎样,如今又怎样,为什么人家一家公司的估值,相当于我们大部分加起来还多?
问题出在哪里?
当然其中有一部分原因,跟国内互联网环境变化有关。
但有一点是,从价值投资的角度,苹果也好,谷歌也好,你会发现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品牌,非常注重品牌口碑,不乱决策。一旦决策了,会很在意产品口碑,内部跑得比较不错了,才拿出来。
谷歌这一次发布大模型产品Gemini,为什么口碑炸裂?因为人家的确做到了,可以跟对手匹敌的水平,甚至在整体上,可以碾压对方。
市场很残酷的,当ChatGPT成为明星产品之后,你也出来做,如果没做好就发布,那很容易被理解出来陪跑的。但是如果你的产品能碾压对方,就有机会成为行业真正的显眼包,你的价值,也会真正深入消费者的内心。
当年打工皇帝唐俊,讲过一句很牛逼的话:什么叫创新?创新就是别人没想到,你想到了;别人想到,你做到了;别人做到了,你做得更好。
ChatGPT这个想法,其实是很多人想到了,但是Open AI做到了。这个时候,国内外的大厂,要跟进,就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你能不能做得更好,比GPT更牛逼。
如果不能,你的出现,就是陪衬的,就很容易变成了打酱油式布局。
如果你是A股上那些韭菜公司,趁着热点宣布布局大模型,抬一波股价然后套现,都能理解。问题是,你是要做中国代表企业的,那么这个时候,笃定感和口碑就很重要。
不能见啥都上串下跳的,一两次大家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每年都这样,大家也就懂了,你在市场里的口碑,也就被打上了不踏实的标签。
做企业,跟做人是一样的,你一天换一条赛道,前期探索啥折腾可以理解,但成熟之后,还经常这样,会给人一种浮躁感。于是江湖吐槽说的那种“皮包公司”的标签,就很可能被贴上,到了这个时候,的确很难翻身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