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举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在工作报告中披露,一些地方政府挪用了19.51亿元的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用于还债,一时舆论哗然。
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审计署的报告还揭示了许多社会其他领域存在的乱象,其中,劳务派遣企业中的乱象,同样令人震惊。
克扣工资
审计署发现,2省6户劳务派遣企业,2020年以来,利用劳动者难以知晓用工单位支付的实际报酬,截留克扣劳动者报酬和社保费等7558万元。如,贵州1家人力资源公司2022年至2023年9月从1.95万名劳动者报酬中抽成4038万元,占用工单位实际支付的25%,高出其他劳务派遣企业收费标准4倍多。
串通企业,设立小金库
一些劳务派遣企业偏离补充用工定位,串通用工单位非法经营。有的表面抬高中介费、暗中将用工单位多付部分予以返还,被用工单位用于设立“小金库”。
虚开发票
有的在未提供劳务派遣的情况下,为用工单位虚开增值税发票并收受好处费,如黑龙江4户劳务派遣企业在实际未提供劳务派遣服务的情况下,为2家信息科技公司虚开发票1.5亿元并从中收取好处费。
套取就业补助
另外,审计署还披露,国家大量的就业补助和失业保险基金,都被企业单位骗取。
审计署重点审计了193个地区的就业补助资金35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613亿元。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补贴资金发放不精准。9省对10.9万人应发未发社会保险补贴等,24省386家单位通过虚构劳动关系等骗取套取各类补贴1.3亿元。
劳务派遣行业的乱象并非个案,网络上不乏类似的案例。许多劳务派遣公司通过虚假合同、克扣工资等手段,损害了劳动者和其他企业的基本权益。
克扣工资的现象在劳务派遣行业中已经广泛存在,许多企业通过虚假宣传来吸引求职者。例如,一些劳务派遣公司会以高工价吸引人们报名,但实际情况却往往大相径庭。
在很多情况下,当劳动者抵达工作岗位后,企业却以各种理由降低工价。一些公司会声称由于生产成本上升、任务量减少等原因,将原本承诺的工资额度降低,甚至在未通知员工的情况下,直接减少支付的工资金额。
例如,某劳务派遣公司在招聘广告中承诺每小时工资为28元,但当劳动者在工厂实际工作后,工价却被降至23元,导致劳动者的收入大幅缩水。此外,有的公司还会利用合同细则,故意模糊工资条款,以便在后期进行克扣,使得许多员工在面临经济压力的同时,无法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而虚开发票涉及的金额就更大了。例如,2019年7月,广西桂林市税警协作成功打掉一虚开发票犯罪团伙,捣毁窝点1个。经查,犯罪团伙在没有提供真实劳务派遣服务的情况下,通过签订虚假的“劳务合同”和“劳务派遣合同”,虚构劳务派遣业务,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501份,虚开金额8041万元。
截至2023年年末,我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已达到6.99万家,从业人员总数为105.84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行业,如何进行有效监管已成为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