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生于1959年。80年代末开始写作。2001年5月至2010年5月与成都部分诗人发起创办诗歌民刊《人行道》。2012年4月开始独自创办诗歌民刊《或许》。现系《存在》同仁。自印有个人诗集《幸福日子的艰难时事》《物色》《从来处来》等。现居成都。
一个来自底层女工的微弱呐喊
——读郑小琼的诗
• 张卫东 •
当中国社会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面对现实的严酷,生活的窘迫,特别是当世界迈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今天,诗人又该以怎样的立场与向度,怎样的言说发出自己于这个时代的声音?女诗人郑小琼的诗写无疑给我们,也给这个时代作出了她独特的回答。
“一个讨不到工钱的外来工从第四十八根铁柱跳了下去,/他白色的脑浆迸地。此刻,伟大的《劳动法》正在桑拿女郎的三角裤里微笑。/‘向伟大的时代致敬吧!’作秀的伟大报纸如此说。”(《人行天桥》)。其实,无论是《人行天桥》、《女工记》;还是《黄麻岭》、《玫瑰庄园》;诗人郑小琼的诗写,都以其“开门见山”的方式,单刀直入的词语切入和近乎白描般的语言推进,时而低沉,时而高频,时而急促,时而缓慢的向我们呈现出一幅在后工业资本压榨下,打工于中国南方的底层人物画面般的凄楚命运。那些悲惨的图景,近乎泣血的写作,以其主题的严肃与内容悲剧性的描述,发出了诗人追求人性基本尊严和人格平等的时代悲声,尽管这声音对于这个时代金属般轰鸣的嚣声显得那样弱小,但却充满着诗的质感和力度。
读郑小琼的诗,我们能真切的感到:作为一名80后女性诗人,面对来势凶猛的经济大潮,深处利益的驱使已成为人们与社会纠缠的唯一动力的现实,当生存有意无意将自己异化为流水线上本能支配着的生命群体中的一员,可想,苍白的精神生活与可怖的生存图景,将使个人的成长面临多么严峻和残酷的境况,且这种境况罕有选择或改变的可能。正如她本人曾经所说:“我在操作机台,一边在铁板上打牙孔,一边在工厂的合格纸上写下自己瞬间的想法。怕领班看见,只好偷偷地写,去厕所写几段或者几句,一天上午去了四次厕所,写那首诗我被车间管理员抓住了,罚了几十块钱,在之前这种状态是没有的”。
“她咳嗽,呼吸也弥漫出一股/铁锈的味道……”“她不敢请假,她说拉长不会批准/她忍受着锡焊的味道与痛经的/折磨。她说她开始不习惯锡焊/想呕吐,现在已适应。她无声地/承受异味,加班……。发工资后/她满怀喜悦寄钱回云南,或看到/电视里中国奥运夺冠的狂欢,报纸上/宣传国家的发达……,她因此激动/猛烈咳嗽……,一股腐烂的铁锈味在她孱弱的胸口涌动”(《女工:董卫平》)。“资本这只看不见的手,主宰着一切,分配着一切,包括女工们的青春,爱情,婚姻和家庭”(诗人胡马语)。对照当下,对照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底层人群所处的生存环境,如果,我们回过头来,再读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或艾略特的《荒原》,也许,我们能找到相似的场景与对应,那是一个时代的黑暗、丑恶,更是一个时代的荒诞、不幸。
但正是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紧张、枯燥的工业流水线上,郑小琼以其刚直和局外人无法想象的勇气,以底层社会的见证、亲历和思考者,凭借细微的观察和切身感受,以她独有的记实般的描述和充满诗意的想象,露骨、直接,并蕴藏着悲天悯人的文本,为我们呈现了一批包括她自己在内的、身边那些小人物的命运全景。看看这些流水线上的女工们,她们也有着像我们的姐妹一样朴素的名字与青春年华,但她们生存、劳作的场景却有着我们尚不知晓的繁重、艰辛、危险和悲苦。仿佛这个时代悲剧的固有载体,她们的生老病死和喜怒哀乐,她们所遭遇的一切苦难与困境,不会引起这个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悲悯,更不会换得权力资本阶层的恻隐。
而诗人郑小琼却以一个底层女子微弱的呐喊,为她们,也为自己写下了属于她们自己的诗歌纪传体,成为这个时代无数卑微人群的命运写真,用诗的语言使得一个被侮辱、轻视和压榨群体鲜为人知的一面鲜活,生动,具体起来,“成为时代焦点以外最值得打量的背景”(诗人胡马语)。但即便这只是一个希望的期许,却也可能正如诗人郑小琼在《阿敏》一诗中所言“我们在纸片上/记录现实的生活……这些可怜的诗句/又怎能抚慰工业带给我们的伤痛”。仿佛她们早已“习惯了工业时代的荒诞与尖锐/在制品合格纸或报表上倾听黑暗……”“在昏暗的/阴影中读书……在句子与词语间虚构/生活之外的场景”。
虽如此,我还是要说,郑小琼的写作始终以其独立自由的精神、诚实高贵的灵魂,无畏超越的眼光,深度潜入她所处的这个时代最为苦难黑暗的地域,她的勇气是令人钦佩的,她的写作是弥足珍贵的。我想,这应是每一位认真读过郑小琼诗作读者的共同感受。
2018.07.02——07.08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