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标准:人人生活得七无忧
陈朝文
十六大提出,要在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内,把我国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究竟什么是小康社会?还没有一个简单明了、民众认同的标准。小民不才,提出一个简单明了的标准。
人人生活得七无忧就是小康社会。
一般吃喝无忧
一般穿戴无忧
一般居住无忧:户户有一套居住功能齐全的房屋;人有一间房。
一般出行无忧
基本生活用无忧
基本医疗无忧
受教育无忧
提出此小康社会标准的理由、根据:
1、小康就是物质生活水平比较高
小康,是一个古代就有了的词。是指经济生活比较宽裕,家境殷实,如家道小康,小康人家,就是吃、穿、住、用、行、看病抓药、孩子读书等基本生活没有问题,能保证。上个世纪前期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生活水平,在农村,也就是富农是小康生活水平,上中农的生活只能勉强划为小康。
所以,此标准就抛开了GDP、金钱数,只列出实际生活水平标准。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标准,奋斗目标。再说,GDP、货币数也不能准确反应生活的实际水平,因为货币只是价值符号,例如一斤牛肉的价格,可以是1元钱,可以是10元钱,也可以是100元钱。
2、家道小康的标准就是社会小康的标准
家道:家境;小康:中等水平,家庭经济比较宽裕,殷实。社会,是人们劳动生活活动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一个家庭、一个人达到了那个标准才是小康生活;那一个社会,就只有所有人都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才能称为小康社会。从人是自然的人来说,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来评定是不是小康社会。自然给予每个人的生理需要、获得感、幸福感差不多,是平等的。所以,应该是人人的生活水平都达到了小康才是小康的社会。
以平均生活水平来衡量是不是小康社会,不符合人类社会人与人平等的基本要求。
3、社会生产经济总量和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不是同一个概念
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总量,总体来说,决定整个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就从概念来说,它们也不是同一个概念:一个是生产力高低的概念;另一个是人生活满意程度、幸福度的概念。从社会经济来说,生产出的物质资料,还有一个怎么分配,每个人实际能分得到多少物质资料的十分关键的问题。社会分配,首先是社会各项需要的分配,如果社会各项需要分配得过多,过大,就要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如果个人分配,悬殊太大,是几十倍、甚至是几百上千倍的差距,那有些人的生活水平就很低。
所以,以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总量来评定社会是不是达到小康水平,是概念不清,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了的表现;是唯心否定了,人类社会总是一定经济制度的社会基本规律;是对弱势人群的欺骗,是不科学的标准。
4、现在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力水平可为人人生活得七无忧提供保证
也就是说,只要把人们的生产劳动积极性调动出来,现在的水平,生产出的物质资料,只要不浪费地合理安排使用,做到物尽其用,就能基本保证人人七无忧地生活。就以住房这种产品来说,各种数据表明,现有的住房,就能保证户户有一套居住功能齐全的房屋。
5、人人有实现自己生活七无忧的能动性
在可以剥削发财的社会环境里,几乎是人人都在努力,想尽一切办法,积累原始资本,当老板剥削发财,过上奢侈豪华的生活;或者通过坑蒙拐骗等欺骗手段发财;或者通过投机发财,过上奢侈豪华的生活。
如果社会堵住了剥削发财的路,只能劳动生活,大家就会努力劳动,多得到收获,过上七无忧的小康生活。现在社会,人们受苦受累地拼命劳动挣钱,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6、人人有恻隐之心帮无劳动能力的人过上七无忧的生活
如果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过上了七无忧的生活,就只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还生活在吃了上顿愁下顿、只能蚁居、流落街头的痛苦之中,人人的恻隐之心会同意社会分配时,给这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分配成七无忧的生活水平。
只有小康社会的标准明确了、统一了之后,才能研究如何实现小康社会的问题。
2016/3/19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