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春节返乡,在老家和我岳父家耳闻目睹了很多事情,一些新事物、新现象非常值得关注。我觉得这些很有典型价值,大体反映了当前形势下农村和基层的真实现状,因此记录下来。
老家坐标安徽中部某县,岳父家是皖北一个经济人口大县,两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状基本上能代表中西部大部分县域。因此,这篇见闻,讲述的不仅是我老家,也可以说是大部分县域基层的现状。
这些新事物、新现象整理如下:
(一)
几年疫情和经济大环境下,往年风光的小老板们不再风光,对铁饭碗的向往和热情开始上升。小老板的子女,很多都在考编考公,考上了,小老板们会非常自豪,以前是炫富炫车,现在炫孩子考上铁饭碗。
另外,农村普通家庭也不像以前那样信奉“读书无用论”,也希望子女有铁饭碗,但考编考公成功的非常少。
(二)
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不工作,待业考研考编考公的越来越多,包括一些家境不好的大学生。一部分是逃避就业,一部分是希望考研后有更好的发展,还有铁饭碗的强大吸引力。针对这个需求,县城甚至乡镇都有了那种专门的考研考公自习室。生意非常火爆,过年期间都有很多人在里面自习。
(三)
学手艺、进厂和老老实实打一份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送快递、送外卖、开网约车、拉货送货、“灵活就业”的农村青年越来越多。同时,啃老、家里蹲的也多了起来。
(四)
农村本来就人气不旺,留守老人居多,今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老年人又少了一些。返乡大军返城后,农村更加安静。
这个年,对于有老人因为疫情而过世的家庭来说,肯定谈不上高兴,却也不算悲伤,农村人都能接受现实,比较平静。对于放开,农村绝大多数人都非常理解。
(五)
各个群里、家人群里,微信红包明显少了,发的金额也少了,侧面印证了收入下降或者说大家更加惜财。
在农村和乡镇,大家都不戴口罩了,戴反而显得刺眼和不合时宜。
(六)
晚婚晚育的越来越多。
十年前我听亲戚闲聊最多的,无非是哪家姑娘、哪家儿子二十七八了还不结婚,注意,这里是虚岁,也就是25周岁左右。现在听到的,基本都是30岁往上走,二十七八已经没资格被讨论。我几个表弟妹就是这样,好几个表妹三十多了,还没有结婚,有几个看样子已经不打算结婚。
不孕的人数也明显上升。试管婴儿不再是极力隐瞒的不光彩事情,相反他们会公开讨论,打听哪个渠道更靠谱。
(七)
农村信教的越来越多,让我意外的是,一些中老年大爷也开始信。不止是信基督教,信佛的也多了起来。老家有个几百年历史的寺庙,每年腊月和正月,返乡的人去烧香拜佛的越来越多。香火非常旺盛,今年似乎更加旺盛,佛堂内外供满了祝愿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的花捧,僧伽佛语不停,禅声唱颂不休。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人往往都会从神祗佛像那里寻求慰藉。
(八)
传统文化回归,并受到欢迎。举几个例子。
修祠堂、修族谱的越来越多。
老家和岳父家,伪古、仿古的建筑和景区越来越多,尽管“伪古”与“真古”相差甚远,与其他景区相比也并不独特,但是这些变化,当地人喜闻乐见。
这次回老家,遇上了玩狮子,上一次看见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不过那时玩狮子是到每家每户门口或者家里舞,目的是为了讨钱,现在是在社区广场,免费的,规模更大,更热闹。
(九)
从事灰色经济的人数在增加。
(十)
老人小孩全面刷抖音。
抖音、快手在农村的普及程度令人吃惊。且不说年轻人,大量中老年人(很多甚至不识字)都是抖音、快手用户。大概因为视频化内容,相对微信提供的线上社交,对于农村人来说,门槛更低、粘性更强、更加刚需。男女老少每天刷短视频时间最起码一个多小时,睡前刷、醒了又刷。
尤其是很多老人,无时无刻不抖音,声音开到和电视一样大,还有的在抖音直播买很多高血压药品和保健品。
直播购物在农村非常火,家里几个婶婶和舅妈都在直播间买衣服、零食啥的;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用手机刷视频、玩游戏,我的手机上没有游戏,被小孩子们嫌弃了。
(十一)
县城的电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不错,主要是社区电商、农村电商和物流,吸纳了不少就业,普通员工平均工资三四千,有些岗位多劳多得,拿到五六千的也不少,这个水平在县城已经相当不错。家里一个亲戚是县城一家电商企业中层,他们公司人员非常固定,辞职的极少,大家都很珍惜这份工作。
农村物流体系越来越完善,移动支付全面普及,乡村电商发展得很快。农村淘宝、拼多多用户越来越多,网购年货成为潮流;很多特色农产品借助电商拓展市场、扩大销量;乡村物流令人印象深刻,各类快递基本都能送到镇上,甚至送到村里。
(十二)
家门口厂子的变化。
前几年,老家所在的乡镇有不少厂,有电子厂、服装厂、渔网厂、家具厂,吸纳了很多村民就近务工。但是,几年下来,这些厂很多都不见了,只剩下几个做混凝土的搅拌站,因为新农村建设、扶贫、乡村振兴都有很多基建项目,基建必用混凝土。当农村只剩下一座座突兀的搅拌站,这就要引起重视了。
(十三)
这次返乡,观察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60后、70后父辈们,总体对未来比较乐观,尽管三年疫情和经济大环境对他们多数人并不友好,但他们并不悲观,很有韧性,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
与之相反,大部分90后,尤其是00后非常沉默和佛系,不愿意跟你谈个人现状、谈未来、谈规划,打过招呼、吃完饭就进自己的房间,不是玩游戏就是刷短视频,懒得跟人寒暄、聊天。
扯远一点。现在的普通及贫困家庭00后,没有80、90后那种骨子里的叛逆。对于80、90后男孩,学校越水,人越不老实。因为成绩差,被学校和家长、还有社会轻视,他们就通过捣蛋的方式刷自己的存在感,刷到了会有一种很爽的满足感。你去看00后,刚好反过来,学校越水,人越老实。
大家就想打打游戏,阶层有差异,游戏里没有。在“爱和性”上,全方位选择退缩。很多孩子会告诉你,游戏更好玩。他们都安安静静地一人一部手机各自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脸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淡然:我知道这世界了,我接受这世界了。00后一代与叛逆无关,他们早早学会了沉默。
他们为什么沉默?一方面,他们的父辈们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时,那种刺激、兴奋、迷茫、焦虑、欲望掺杂在一起的复杂情绪,他们没有。另一方面他们已经明白和接受,既然很多事情无法改变,不如安静接受。
(十四)
关于基层治理。
家里有个亲戚是乡镇干部,很能说,去年端午回家,跟他聊了很多。这次过年又碰到了,由于他马上快退休,所以没有什么顾忌,跟我说了很多基层的真实情况。内容大致和去年那篇端午返乡见闻所说的差不多,根据他的讲述,概括梳理如下。
其一,基层成为形式主义的重灾区。
基层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一是填表格、做材料,应付上面检查。二是干部避责,主责干部为了不被问责或者出事脱责,不是实质性地将工作做好,而是步步留痕、事事有迹,将工作程序做得滴水不漏,防止问责、便于脱责。三是什么事都请示汇报,等待上面的指示,唯上思想严重,缺乏责任担当,上面没说的不做,有明确指示的才做,亦步亦趋,自身的灵活性、主动性没有发挥,以往基层治理的活力和内生力不再。
其二,基层工作不再讲究变通。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即“变通”,是基层工作的应有之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基层普遍存在“不变通”的现象。亲戚说,要是放在过去,上面的政策不符合基层实际,他们就会向上面沟通反映,然后共同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策。现如今,基层干部不仅不变通,甚至不再反映情况,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做,根本不管工作做了以后的效果如何。他们只对落实了上级工作感兴趣,不再关注工作效果。
其三,上对下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
结果管理实质上是“包干责任制”,下级有较大自主权。过程管理又称“政策执行监控”,上级不仅决定下级做什么,还规定下级怎么做和评定做得怎么样。过程管理之下,下级的自主权、自由裁量空间受到限制,成为按部就班、不偏不倚、没有自主思考的执行者。
备受诟病的层层加码和各种一刀切,与过程管理也大有关系。
过程管理之下,上对下除了目标上的层层加码,还在规章制度上层层加码。每一级都生怕下级给自己捅娄子,为了保护自己,就得给下级更多的“枷锁”,越是级别低,枷锁也就越多。而下级为了避责、脱责、免于问责,一切都按上面说的办,“宁过勿不及”。由于自主性和积极性的降低,下级很少、也可以说没有动力去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执行上面的政策。
结语: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下沉到一线和最基层,才能发现真问题、听到真声音。这是此次返乡最深切的感受。
当前大国博弈正酣,各种突发和不确定情况不断发生,都说广袤的农村是我们的战略回旋空间和战略备份所在,但是,要想让农村真正成为一个战略支撑和备份,还需要花大力气做很多事情。
真诚希望有智者和有志者们,多关注农村和基层,多下沉一线,多做些扎实深入的调查,为国家献计献策,真正使乡村振兴起来,让民族复兴更有底气,让中国崛起的基础更加扎实牢固!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