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乡村平常就像太平洋一样风平浪静,矛盾不爆发时都相安无事。但是,如果社会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且农民吃饭都成了问题时,饥民暴动就会促进社会的更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革命往往是发端于乡村,正是中国农民的起义,才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改朝换代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生存权问题,是吃饭问题。无饭则反,老祖宗造“饭”这个字,是有一定寓意的。
远的不说,就来分析一下近代中国的乡村革命吧。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在“复兴农村”和革命兴起的背景之下,就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其中土地革命最为波澜壮阔。当时,乡村经济处于衰落和崩溃之势,农民生活入不敷出,日趋贫困,农村生产力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日趋破坏,主要表现为灾荒频仍,粮食亩产量下降,荒地增加,农民生活不断恶化等等。
民国时期的中国乡村经济是非常落后的,农民生活相当贫困。有学者估计,民国初期在贫穷线以下的农民,约占农民总数的75%,高达2.6亿人(当时中国人口不足4亿人)。其实,就是一般的地主、富农,大多数的生活程度与普通农民也无太大差异。所以,有人说中国是普遍的“穷”,不过有“大穷”“小穷”而已。是哪些因素导致中国乡村经济的败落和农民的贫困呢?人口过剩、土地利用效率低、生产技术落后、地租制度、手工业破产、农村金融缺乏、苛捐杂税、军阀混战、自然灾害、帝国主义侵略、社会秩序不良、政府不负责任等等,客观上都有关系。然而,外部环境中的帝国主义侵略与内部环境中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等,才是导致中国乡村破败的重要原因。当时中国农民头上有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个概括是比较全面的。当时的中国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沦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生活所迫的农民只有奋起抗争,才能有活路。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成立了党组织并领导了有史以来最为波澜壮阔的大革命。
其实,针对民国时的乡村贫困,不少有西方背景的学者们从自身角度做了不少工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晏阳初、梁漱溟等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然而,在军阀混战,弱国无外交的前提下,这些实验是注定会失败的。惟有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三座大山问题,看到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是最重要的,看到了农民的生产资料尤其土地被人控制的实质问题。在贫弱而又无话语权前提下,农民永无翻身之日。中国共产党及时发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于是轰轰烈烈的、有组织的、有纲领的中国近代革命掀起来了。这次革命一扫学者们改良主义的乡建运动书生意气,最终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将贫弱的中国建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同年9、10月间,毛泽东主席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受挫后,部队退到文家市会合并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并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改编,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打土豪、分田地"口号标语最先出现在1927年的文家市。毛泽东从1928年3月开始,在酃县的中村,正式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把中村当作一个试点,同时毛泽覃则在宁冈大陇也进行了分田试点。至1928年5月,湘赣边界党的一大正式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并在各级政府设立土地委员会或土地委员,明确提出"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最主要宣传口号之一。它不仅表明了红军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为他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至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还保存有当年所写的这条标语。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前,占全国面积约三分之一的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解放(1949)前夕,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条件,在华东、中南、西南及西北等新近解放的地区(即“新区”,所涉农业人口数和土地面积占全国总数的2/3以上。)继续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亦称《五四指示》),把抗日战争时期削弱封建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巩固解放区,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