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写这片思考我可是费了不少力气,构思一周,有两次都写了1000多字就写不下去了,全部删掉,重新开始写,还是写不下去,总觉得心里有好多话要说,可当写的时候不知从何说起,无奈暂且搁置。坐在电脑前,顺手看了《罗岗、郭春林、毛晨雨:“返乡体”落潮后,乡村何为?》,看了陕西农工部长魏延安的《弱水三千取一瓢--2016年我的读书与写作》,还看了几篇微信推送的其他文章,此刻,我的内心渐趋于平静,在键盘上敲打着我要写的思考。
我个人容易激动,容易兴奋,又容易暴躁,虽经生活的历练已然平息很多,但当脑袋里或者生活里来了刺激我神经的事情时,我还是会热血一阵。今年从过年开始朋友圈陆续也出现了好多“返乡体”的文章,有观察,有思考,当然也有抱怨农村人情冷漠,风俗堕落的文章,发出农村何为的感叹!我也就顺便看了看,心里并没有起多少波澜,然而正月初六七以后,身边的好多中年农民迫于生存的压力都外出打工了,男的,女的都有。因为农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苹果行情连着两三年每况愈下,靠种地务农的收入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生活的开支,所以农民只能背井离乡,去城里打工了。
看到此想到这几年“博士们”(此处泛指那些利用假期回到家乡将所闻所感写的文章且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们)的返乡观察,顿觉有好多话要说,却不知道从哪儿说起,也有可能是这一年多怠于写作的缘故,写了感觉言不达意,删了,再写,感觉还是言不达意,看了上面提到的几篇文章之后,才感觉表达清楚即可。
一、“博士们”为什么要返乡呢?
实际上每年利用年假机会返乡的不是只有“博士们”,伴随他们一块回到农村的还有那些打工的农民子弟,相比较于打工群体,“博士们”肯定是少数。博士们返乡多是衣锦怀乡,这部分人回到农村的诉求是看望亲戚朋友,希望离开繁华的城市在农村找到一片静谧,又能看到家乡的美,这部分人回来喜欢走亲戚,喜欢农村人之间美好的情谊,希望将自己的“乡愁”可以寄托于此。打工子弟则往往是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想法很简单,过年了放假了,回家看看父母,也很少走亲戚,没事就是在家里吃了睡,睡醒了玩玩,饿了继续吃,等到上班的日子拖着攒足的劲去城里谋生。
二、“博士们”的进城与农民的进城
毋庸置疑,博士们返乡只是暂时的,新年一过,他们就要立即返回城里,上班工作,挣钱过日子。农民进城也一样,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我们这里进城的农民多了,这些农民家里还有大片的果园,且都已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迫于生存的压力也都选择进了城。实际上不管两者有多大区别,最后选择进城都是一个目的,为了生存。
这里边有一个问题在农村工作了一年我思考了一年,农民搞农业能赚钱吗?上大学到现在了解了好多农业发展模式,国外国内的,不同地域的,发现农民搞农业赚钱是个最大的谎言,小至个人,大至公司国家很少有通过农业赚钱的,农业在三产业里是基础性的,也是落后性的,凡是农业占GDP高的国家几乎都是落后国家,同样的在农村,村里边有钱人也不是那些搞农业搞得好的,而是从事经营性活动的人。农民通过搞农业赚钱的大多是因为发展某项特色种养殖比较早,能较早的抢占市场先机,能赚几年钱,但当种植的人多了,收入就开始减少,而且农业结构调整相当难,大多周期长,今年我们这儿的果农都说苹果没法弄了,但是下一步发展什么,即使选择好了项目,没有三五年时间也调整不过来,真的是积重难返。
三、乡愁何在?在农村还能生存下去吗?
博士们返乡想寻找乡愁,然而乡愁却无处安放,更多的则是农民不断地继续进入城市谋求生存,这种现象不知何时开始,也不知还会持续多少年,其本质都是农村人才资源不断地外流。
当那些已经进城且拥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想回到故乡寻找温暖的时候,焉能想到故乡已经破败不堪,故乡已经没有了人,故乡已经成了空心村,故乡成了贫瘠之地,故乡变化最大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和他一样去了城市,多想一个人跑到黄土高原的最高处,站在最宽阔的沟壑前,大喊一声,故乡啊,故乡,你在哪里?
是的,你听到了回声,还是那山,那水,那一草一木,故乡缺的是一起玩耍的伙伴!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