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作者与南美专家对话时,说到中国农民的苦难,对方则说,你们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那意思是说,南美农民比你们更苦。当时看这篇文章时,并没多想,后来忽然想到,中国当下进行的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实质不就是要剥夺农民的土地吗。
中国在解放以前,土地基本上控制在少数地主富农的手里,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没有或少有自己的土地。人民政府的建立,党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改革,没收了地主富农的土地,分配给了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孙中山当年说过要“耕者有其田”的话,但他没有做到,也不可能做到,共产党毛主席做到了,也只有共产党毛主席才能够做到。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土地革命。从此,中国广大农民几千年来才第一次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来,共产党毛主席又领导农民实行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制度,这是一种中国农民在更高意义上拥有土地的形式。中国农民从此走上了一条通往农业合作化水利化机械化现代化和规模经营的康庄大道。尽管80年代邓小平在农村推行分田单干,但并没有改变农民自己拥有土地的性质。而当下在农村进行的土地流转改革,其实质就要剥夺农民自己拥有的土地。
土地在农民手中的意义是显著的,农民失去土地则是十分危险的。土地在农民手中,农民的吃饭问题,或者说农民的基本生活还能够维持,如果农民失去土地,一旦出现家庭变故或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他们的生活将陷入绝境。这种情况,那些制定土流改革政策的官员和专家考虑过吗?
今天的农村当然需要改革,这是改变农村困局的需要,但这种变革,绝不能搞成剥夺农民土地的改革。中国农村的三农困局,是邓小平推行分田单干造成的。在没有搞分田单干的农村,如江苏华西村(即原大队,下同),河南南街村,陕西阳山庄村,山西大寨村,河北周庄人民公社,湖北官桥村,洪林村,浙江航民村,黑龙江兴十四村等等,农村社会稳定,农民生活幸福富足,农民的日子都过的很好,而搞了分田单干的广大农村,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一团乱遭,广大农民苦不堪言。
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要改变农村目前的困局和危机,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带领农民走社会主义的农业集体道路。土地流转解决不了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只能使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更加复杂化和更加严重。我们不是经常把实事求是挂在嘴上吗,80年代初不是搞过真理标准的讨论吗,今天为什么就不能拿出当年搞真理标准讨论的勇气,也实事求是一把,直面农村现实,重新把农民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如果那样,农村还会出现大量土地抛荒和季节性抛荒的现象吗,如果没有了土地抛荒和季节性抛荒,中国还用得着每年花大量的外汇,进口美国灭绝中华民族的转基因大豆吗?
全国1/3的土地已经流转,为什么???你们不顾后果,难道就不怕人民有朝一日清算你们吗?
附文
新华网北京5月22日消息,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党中央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意志和决心,释放出不断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信号,对激发农村活力、加快补齐农村短板、奋力开拓“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促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陈锡文说,在农村改革主要发源地小岗村,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再次强调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用讲话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党中央制定的“三农”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坚持和完善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经验
问:农村改革座谈会选在安徽小岗村召开,透露出什么信号?
陈锡文: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非常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这也是这次座谈会为什么选在小岗村召开的深刻涵义。改革必须放手发动群众,让广大群众在基层去实践、去创造。党和政府在群众基层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升、推广成功经验。
农村改革是否成功是有标准的,一是契合农业和农村特点,二是兼顾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三是真正调动农民积极性,四是能够解放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当年在总结提升小岗村的改革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即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个基本经营制度是整个农村改革所取得的重大制度性成果,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
选择这个节点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与当前的背景和形势息息相关。“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今年又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农业农村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粮食在连续12年丰收之后,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粮食生产从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在这样的背景和全局性工作要求下,“三农”工作不能放松,要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不断抓出新的成效。
深化农村改革主线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
问:为什么说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陈锡文:我国农村改革,是从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的,新形势下也必须把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作为主线。当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处理土地问题的一个重大创新是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分置并行,顺应了农民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意愿。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已经流转。全国2.3亿户承包土地的农民中,6600万户或多或少地流转了土地,这为农业发展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涉及全局性改革,要审慎稳妥。发展农业现代化没有一定规模是不行的,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下子很快完成。要把选择权给农民,不能替代农民去选择。无论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是农民进城,党和政府可以引导示范,但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一阵风、一刀切。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管怎么改,还是有底线的,就是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耕地改少了、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多要素联动深化农村改革
问:当前深化农村改革还有哪些领域需要重点推进?
陈锡文:一是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要清产核资,查清有多少家当。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让农民能够民主参与。更重要的是把集体资产确权落到每一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上,让他们拥有更多获得感。
二是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现在土地流转之后,出现了多种经营形式,只要是有利于农村改革的,都应该支持。
三是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明确供销社的定位,既解决好为农民服务,也解决好自身政企不分、社企不分的矛盾,成为更具活力的为农服务体系。
四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不断加强的,但形势在不断变化,既要求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又要求支持的方式和形式有创新,能适应新要求。
五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我国城镇化率虽然提高很快,但进城务工农民并没有能够真正融入城镇,要让有意愿、有条件的进城农民能够定居落户,并享受和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六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逐步实现均等化。
紧紧扭住农村发展三大任务
问:当前如何进一步加快农村发展?
陈锡文: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更多应用科学技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采取措施让年轻一代愿意从事农业,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做好“三农”工作的衡量标志就是农民钱包鼓没鼓。2010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不能让这个势头发生逆转。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给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要推进农村改革,让农民从财产中有更多收益。
从历史纵深来看,即使将来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还有30%的人口、即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光重视城镇化还不够,必须同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不要把城市建设的模式搬到农村。要体现农村特色,留得住乡愁,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中华文化的根基、农耕文化的精粹。
原标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目前全国1/3的土地已经流转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