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走马观花一周,七个县走了四个,普兰、札达、噶尔、日土。不能说对阿里已经很了解,仅从观感上谈点局部想法。
一、阿里自然条件的限制
北京距拉萨地面交通距离4000多公里,空中直线距离3200多公里。阿里距拉萨地面交通约1400公里,空中直线距离约1100公里。也就是说,拉萨到阿里,差不多相当于北京到上海。在现代交通进入阿里地区之前,阿里因交通不便,长期比较封闭。近年来,国家对改善阿里地区的交通有较大的投入,国道路况良好,民用机场也已开通。即便如此,阿里地区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比德国略小,境内最高海拔7694米,最低海拔2800米,平均海拔4100米以上,因此,在阿里的偏远地区,人背马驮依然可见。可以说,阿里地区要获得经济上的发展,有着先天障碍。
阿里的物产主要是农牧产品。千百年来,阿里地区大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与外部的物资流通有限。近年来,阿里的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目前形成的交通条件更多只有利于旅游。这次阿里之行,看到旅游热点地区很多居民都开设“家庭旅馆”或其他旅游服务,有的村几乎家家都朝旅游服务方向转型。虽然旅游也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但毕竟旅游受制于外部条件以及阿里自身的承载能力。严格来说,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是被动的。阿里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还应该有自己无可替代的核心产品,主动地向外辐射。然而,即使今后阿里的运输条件进一步提高,从物产运输来说,任何物资进出阿里,运输成本依然很高。因此,虽然阿里地广人稀,有发展农牧产品的条件,但在阿里生产普通产品基本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阿里要想获得向外辐射的优势产品,只能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这里想从农牧业角度讨论一下阿里如何发展高技术含量的农牧产品,并配合一带一路向外辐射的可能。
二、引进不能成为唯一
这次阿里之行,在多个县参观了现代农业设施,由于对口援建的关系,基本上都是从陕西引进的大棚生产技术。当然,陕西的农业大棚技术有些来自国外。农业大棚技术在阿里落户是有好处的,它能使阿里地区的人们吃到便宜的蔬菜、水果,还能欣赏本地没有的花卉、绿色观赏植物等。然而,阿里即使建再多的大棚,生产再多的蔬菜水果、花卉绿植,现有的农业大棚技术依然只能是自产自销,要想销往外地,几乎不可能。因为,第一,现在的农业大棚技术大都是批量化复制,大棚生产的产品基本类似。人们在辽阔中国的各个角落都能吃到相似的蔬菜水果,一定程度上就源自于大棚农业的简单移植和复制。其次,阿里的大棚农业即便产量再高,品质再好,路途运输的软肋,使得它敌不过别人在当地搞大棚生产。
阿里的大棚之一,还有其他形式
阿里大棚里的甜瓜
阿里大棚里的西瓜
阿里大棚里的蔬菜种植之一,无土栽培也很多
我常住北京,有一段时间,喜欢在家里养一些绿植,现在不养了,因为太麻烦。前不久我去云南,看到有花卉绿植商店,特地进去看看。发现云南的商店里卖的花卉绿植,几乎与北京的一模一样。显然,这是全国一致的批量化生产复制的结果。我对云南当地的领导说:世界主要的花卉及观赏植物市场源自英国和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他们派出很多“植物猎人”,到世界各地收集珍奇植物,就像他们建动物园、海洋馆一样。对于欧洲的“植物猎人”来说,云南是一块风水宝地,因为这里的奇异植物很多。如今,当工业化的花卉绿植产业侵入云南,我们见不到几个云南的独特品种,反而尽是些“巴西木”、“非洲茉莉”、仙人球、多肉植物等外来品种,这说明在别人的工业化和商业化入侵下,云南被打败了。从更合理的角度说,云南应该利用自己丰富的植物资源,工业化、批量化生产具有云南本地特色的花卉绿植走向外地、走向世界,而非让外地的、标准化的花卉绿植彻底充斥云南。
这次在阿里,免不了要进一些办公室、宾馆、饭店,还有人造的“大棚”生态园,在这些地方我看到不少花卉绿植。它们与我在北京、上海、云南等地看到的没有两样,例如小叶榕、小叶紫檀、发财树、鸭掌木、龙血树,甚至还有凤尾竹等。我发现很多观赏绿植在阿里长势并不好,枯黄凋萎很常见。这个道理很简单,市场上畅销的绿植,绝大多数都是低海拔热带和亚热带的植物,一般还是耐荫植物,不一定适合阿里的自然环境。浙江安吉县因李安拍摄《卧虎藏龙》时在当地“大竹海”取景而著名。安吉的竹子品种繁多,还有“竹子博物园”。我曾对安吉当地朋友说:安吉的市容绿化为何不多用本地的竹子,而非要和其他城市一样?当地朋友说:此事不归他管。事实上,我在阿里见到了长势非常好也很具观赏性的本地植物红柳。为何不能培养成批量化的观赏绿植?其实,在阿里的市容绿化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趋势,红柳、班公柳、沙棘等本地植物在阿里的市容绿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阿里的大棚观赏植物
阿里的大棚花卉
阿里的大棚绿植
阿里的大棚绿植及观赏作物,与内地没有区别
三,引进并加以改造
花卉及绿色观赏植物是观察和思考农牧业的一个切入点。我们看到,绿化观赏的本地化与外地化的结合,在阿里的大棚农业中几乎看不到。因为大棚农业是人造环境,只要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一样,标准化培育的蔬菜水果就一样,根本难以突出本地化,甚至完全忽略本地化。然而,我在阿里噶尔县的昆莎乡见到了非大棚的野外农牧业品种的引种,我认为,这是阿里农牧业的发展方向。
当我们说美国的科技发达,常常忽略一个事实,美国的农业科技也很发达。其表现之一是,美国的农产品的品种培育非常先进,以水果来说,个大、外形美观、色彩艳丽、糖分高、产量高等,都是农业科技精心育种的结果。不仅美国如此,西方国家的现代科技在农牧业上的应用经常超出各国的传统农牧业。例如,原产中国秦岭地区的猕猴桃个头小,外形不好看,经澳大利亚的培育,产生了风靡世界的“奇异果”。在中国市场上,中国本土猕猴桃的价格绝对低于澳大利亚改良的“奇异果”。这种事例很多,例如原产东南亚的橙子,在马王堆就已出现,说明中国两千年前就对它进行人工选种培育。进入现代,橙子被美国改良后,成为美国的标志之一,美国多个地方都用“橙子”(Orange,中文译名“奥兰治”)命名。美国为了培育优良的玉米、土豆品种,将农业科研机构设在中南美洲,大量收集中南美洲成百上千种野生、原生的玉米、土豆品种,运用现代科技进行杂交等品种改良和培育。而澳大利亚、新西兰则培育了很多优质奶牛、肉牛、绵羊品种,成为它们的拳头产品。
此外,欧洲的制药企业也在世界各地收集各种陆生、水生、海生动植物,在此基础上开展新药研制。这种研制类似爱迪生发明灯泡,据说他试验了六千多种材料。大型医药公司试验新药很多也是如此:针对某种细菌或病毒,他们运用世界各地动植物、矿物或组合,成百上千次地试验,寻找杀死或抑制细菌、病毒的新药。因此,面对工业化导致的自然物种的消失,欧美农牧业和制药部门也心急如焚,因为自然界千万年来形成的千百万种自然基因,无论如何都是难以用人造方式形成的。每一种自然界的基因,都可能是价值无限的财富。例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就在于在中国海南岛发现了野生水稻。为此,近年来还发现外国人以旅游为名进入海南岛采集特色植物,其实就是收集特别的植物基因。
海南岛的特别有点类似阿里,即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动植物基因也相对独具特色。所以,阿里的农牧业发展除了引进外地品种,更应该注重对本地的动植物基因进行科研开发。尤其应注重动植物品种的野外释放和生存,而非温室大棚生存。在噶尔县昆莎乡的农业科技园,我看到技术人员引进了18种外地牧草,在当地试种,此外还有枸杞、油菜、豌豆等非牧草类作物。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牧草不可能在大棚种植,必须适应当地的野外环境。枸杞等作物也是在野外试种。但引进外地品种只能是一个起点,它的作用充其量只能是给当地造就一个好品种,是将外地优势引入本地,而非将本地优势辐射到外地。例如,昆莎乡农业科技园引入的牧草品种“紫花苜蓿”,原产小亚和伊朗,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阿里地区,也许能有良好的长势,但终究还是外来的。阿里地区的农牧业要发展,归根结底还应该在本地品种基础上,开发、培育具有推广价值的优质新品种。
阿里引种的枸杞
阿里引种的油菜
四、变劣势为优势
阿里地区过去自然环境的相对封闭是一个缺陷,现在应该看成是一个优势。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很多独特的动植物基因。利用本地独一无二的动植物基因开发、培育新品种,甚至辅助开发新药。对于阿里来说,应成为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阿里地区周边与多个国家接壤,相邻国家的自然条件差不多。中亚和一带一路沿线有很多高原地区,低海拔地区的农牧产品未必适合这些地方,例如澳大利亚的奶牛。如果阿里借助内地的科研力量和本地的动植物基因,开发形成一系列适应高海拔地区的耐寒、耐旱、高产量的农牧品种,对于阿里本身是件好事,对于辐射、带动周边一带一路的计划,也大有好处这个。例如,这次在阿里的一个村子参观了农村合作社的白糌粑生产,因为这个村子的白青稞特别著名。从农业科技的角度,这个村子也许可以开发优质白青稞的种子,形成种业品牌,其收益会比加工糌粑更大。这只是发挥阿里本地自然资源优势的一个例子。
阿里的白青稞
阿里的农牧业开发,首先是保护好本地的独特资源,这一点阿里做的不错。保护本地的动植物基因库要防止外来基因的生物污染,因此,引入外来物种需谨慎。例如,阿里市容绿化中,为了营造绿色草坪的效果,引进了外来观赏绿草。这种外来绿草类似国际标准足球场上的绿草,生命力强,抗践踏,贴地生长,是一种使用效能非常明确的观赏绿草。我认为,阿里地区没必要引进这种绿草。阿里地区并不缺草,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绿草资源,开发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更具观赏性的绿草。关键是,这种引进的绿草不能给牛羊等动物食用,引进的价值不大,更何况还可能造成基因污染。
阿里草地的多样性
其次,在保护的基础上要加以开发。例如玛旁雍错的“圣湖鱼”,当地人多年的经验证明,它对风湿和难产有特效。如果加以科研开发,形成特效药。不仅可以造福全人类,还能给阿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事实上,阿里有广阔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动植物繁多,他们都是科研开发利用的对象。例如,羌塘自然保护区内的藏羚羊,曾经是偷猎的对象。如今加大保护力度后,偷猎少了。反过来看,之所以有人偷猎,说明它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如果把这种经济价值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加以开发利用,无疑既能造福人类,也能让阿里受益无穷。这次阿里之行,没有特地寻找,只在公路边就看到了很多野驴和野生岩羊,它们都可以成为科研开发的对象。至于牧草,我更倾向于通过科研,将本地牧草与经检验的外来牧草进行杂交,形成适应高原环境的新型高产优质牧草,而非简单地引进。
阿里玛旁雍错的“圣湖鱼”
阿里国道边的野驴
阿里公路边的野生岩羊
阿里应引入科研力量,借助本地自然资源,开发培育农牧业新品种,使自己成为全世界海拔2000米以上农牧优质品种的出口基地,形成自己的种业品牌,以及特殊医药制品的产地,这才是阿里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如果这一目标实现,完全可以使阿里成为向“一带一路”辐射的制高点。所以,在阿里走马观花,看到一些新的农牧业科技园区,我觉得,这才是刚刚起步。即便欧美在这方面的科研能力较强,但是他们都缺乏阿里地区高海拔的自然条件和独特基因库。在现代化条件下,阿里完全有理由化劣势为优势,将自己打造成全球高海拔地区农牧产品的育种基地,以及高海拔地区新药研制的基地。这将为阿里带来取之不尽的财富。换句话说,当今阿里的高山上、草地上,任何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都有可能为人类造福,都有可能给阿里带来巨大的财富。它比依赖外者的旅游业具有更深远的前途,完全可以克服自然交通的不便。应该成为阿里长期的战略发展方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