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7日,环球时报发表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尚希的文章《没有民营经济,何谈共同富裕》(以下简称“刘文”)。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我不敢苟同,现提出以下几点质疑:
一、经济发展就能实现共同富裕吗?
刘文说“只有经济发展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回顾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经济始终都在发展,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什么时候实现过共同富裕?再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这些国家实现共同富裕了吗?
铁的事实说明,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条件,对实现共同富裕起决定作用的是分配制度。如果不实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制度,穷人的生活水平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但永远也达不到共同富裕。
这就像吃饭一样:过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富人吃的是米饭,穷人吃的是米汤;后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富人吃的是肉,穷人吃的是肉汤。虽然穷人吃的汤比过去好了,但少数人吃肉、多数人喝汤能叫共同富裕吗?
二、民营经济效益高吗?
刘文中反复讲民营经济有活力、效益高,可是他自己举出的数据却否定了他的观点。刘文说:
“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数量,这一组数字已经证明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这一组数字也证明了民营经济与非民营经济相比,经济效益是不高的。民营经济用全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只创造50%以上的税收和60%以上的GDP,这说明民营经济人均创造的税收和GDP都不如非民营经济;民营经济虽然创造了60%以上的GDP,但却只创造了 50%以上的税收,对国家的贡献也明显不如非民营经济。
由此可见,关于“民营经济效益高”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三、为什么民营经济发展了贫富差距却扩大了?
刘文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大多数人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基本途径。所谓共同富裕,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发展的成果人人有份,就是要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努力、人人共享的格局,这要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来实现。”
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些年民营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我国居民的贫富差距却扩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国家统计局今年5月19日发布的2020年平均工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97379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7727元。
城镇私营单位人均上交的税收的比非私营单位少,而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却只有城镇非私营单位的59.3 %,这说明,私营单位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落入了企业主的口袋里。
由此可见,刘文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是大多数人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基本途径”“要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努力、人人共享的格局,这要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来实现”,都是骗人的谎言。至于说“所谓共同富裕,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发展的成果人人有份”,就更是对“共同富裕”的歪曲:过去富人吃米饭、穷人喝米汤,后来经济发展了,富人吃肉、穷人喝肉汤,虽然发展的成果人人有份,但这能叫共同富裕吗?
四“真正的企业家”会出现吗?
刘文说:“我们要提倡的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唯利是图、为富不仁都不是企业家精神,真正的企业家既要有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又要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家既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既有挣钱的目标和能力,又有社会责任感,通过投资经营和创新造福社会。”
我认为,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要致富?
刘文说:“如果整个社会不鼓励致富,大家都怕富怕冒尖,那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我认为,社会要发展,当然要鼓励致富,但致富有两种,一种是为个人富而致富,另一种是为大家富而共同致富。私营企业主属于前一种,而公有制企业员工属于后一种。如果一个人是为了个人富而致富,他会带领企业员工共同致富吗?
二是怎样才能致富?
在人类社会,致富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靠自己的劳动来致富,另一种是主要依靠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来致富。私营企业主显然属于后一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允许私营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美化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把这种行为说得像美丽的鲜花一样。否则,这还是社会主义吗?
三是富人致富后会帮穷人吗?
刘文说:“需要在提升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引导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比如,提倡三次分配培养社会向善的氛围,鼓励富人用财富为弱势群体等提供帮助,包括办一些公益性的教育机构、医院,或者在公共领域提供其他的公共服务。如果富人能够一方面创造财富,另一方面为国家为老百姓使用财富,那这样的富翁肯定是越多越好。”
我认为,这样的企业家肯定会有,但大多数富人是做不到的。因为他们是为了个人富而致富的,而且主要是依靠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来致富的,他们怎么可能像雷锋一样去舍己为人呢?所以,我们既要积极倡导富人把自己的财富拿出来为国家为老百姓所用,同时又不能对此寄予太大的希望。
总之,刘文的不少观点都是错误的,必须加以批驳,以正视听。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