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必须认真分析贫富差距是如何产生的,只有找准产生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消除产生贫富差距的主要根源,这样,才能真正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那么,贫富差距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就此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贫富差距来自于三大差距
从我国情况看,贫富差距来自于三大差距:
一是城乡差距
由于城镇经济与社会建设发展得快,农村发展得慢,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二是地区差距
由于东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建设发展得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得慢,造成地区差距在一段时间内不断扩大。
三是收入差距
产生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低,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高;第二个原因是行业收入差距扩大,例如,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明显低于非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一些垄断性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
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贫富差距是以上三大差距叠加的结果:最穷的主要是西部地区农村的农业从业人员,最富的主要是东部地区大中城市通过资本运营获利的人员。
二、导致三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造成三大差距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原因,更有现实的原因;既有自然条件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措施等主观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看,导致三大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是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同
如东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以往经济与社会建设发展的状况,从总体上好于中西部地区,历史上城镇经济和社会建设发展的状况要好于农村,因此,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农村与城镇相比,发展的基础条件比较差。
二是政策导向方面的原因
东部地区和城镇的经济与社会建设为什么发展得快?除了自然条件与发展基础好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外,政策导向方面的原因也很重要。如改革开放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各级政府对东部沿海地区和城镇的发展比较重视,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发展不够重视;一些政策措施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城镇的发展,却不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发展。例如,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和解散人民公社以后,村级行政组织职能弱化,集体经济严重削弱,因此,对于农村出现的剩余劳动力没能就地组织起来发展现代新型农业和其他产业,而是大量流入东部地区和城镇,结果造成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
三是市场经济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购买的决策,生产者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做销售决策。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这时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
人才和资金是经济与社会建设最重要的资源,对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来说,要实现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非常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资金。然而,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这些年来,人才和资金不仅没有流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反而吸走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原有的大量人才和资金。
在劳动力市场上,许多劳动者和人才依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售自己的劳动和才能,而来自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劳动力和人才又相对便宜,作为劳动力的消费者——企业,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购买的决策,结果,大量的优质劳动力和各种人才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流向了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在资本市场上,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天性,而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投资又很难获得较高的利润,甚至还有可能赔钱,因此,资金不仅没有流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反而又从中西部地区吸走了大量的资金。
这样,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导致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是私营经济的作用
这些年来,私营经济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私营企业解决了大量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并成为国民收入(GDP)和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也造成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低,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过高。由于私营企业的企业主与员工在分配问题上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冲突:如果企业员工分得多了,企业的利润就必然会减少。因此,私营企业主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然会尽量压低企业员工的工资性收入。由于目前我国的私营企业雇佣了90%以上的城镇劳动人口,因此,私营经济是我国城镇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要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发展,采取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加大公共资金投入;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引导人才和资金流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加大对城乡低收入人群的扶贫帮困,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然而从长远来说,必须积极探索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因为只有不断提高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比重,才能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可靠的制度性保障。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