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昌明:从“领导”、“争霸”到“搅尿棍”
——漫谈美国国际影响力的兴与衰
去年10月,中国出资50%,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美国唯恐中国此举会触及它的金融霸权,立即进行强烈抵制。美国政府高官甚至不惜公然对其盟友施压,一再告诫他们:不要加入!
眼看3月31日——“‘亚投行’意向创始国”报名的最后限期将近。没想到,3月12日,恰恰是美国的“铁杆盟友”英国,率先正式报名“亚投行”,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随后,法、德、意、卢森堡、瑞士等欧洲多国纷纷表态加入。澳大利亚、韩国的态度也都出现了缓和,连日本也表示“不排除加入”可能。这让习惯于以“世界领导”自居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脸,不由自主地阵阵发热、泛红。
记得去年5月28日,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还在高调宣告:“美国必须一直在世界舞台上担当领导者”,美国至少还要“领导世界”一百年!没想到还不到一年,美国的“领导力”就“失效”了!
“领导”者,按辞书解释,当为“率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之含义。或者说: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运用权利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说到底,“领导”的实质无非就是一种“影响力”。
“影响力”,有正负面之分。发挥正面作用的,可谓是“领导”;起负面作用的,只能叫作“捣乱”、“搅尿棍”。
世界各民族人民,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国土上,依照各自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他们需要有美国的“领导”吗?需要来自美国强加的“影响力”(诸如美国式的民主模式——“普世价值”)吗?须知,239年前(1776年美国建国前),这个世界上根本还没有这么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可是世界的文明历史已经延续了五千多年!凭什么“美国必须一直在世界舞台上担当领导者”?!
不过,话说回来,客观地回顾一下世界现代史,美国对这个世界倒也确实有过、甚至发挥过重大的影响力。可惜它的影响力,是一个由正面向负面的蜕变过程;其历史作用,是由曾经的“领导”作用,经过“争霸”演变,最终堕落为“捣乱”祸源,成为一根搅乱世界的“搅尿棍”!
从“领导”到“争霸”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千世界,万物竞生;阳光普照,雨露滋润。不变的天道是:只有阳光、雨露给“万物”以生命养分,“万物”才会接受阳光、雨露。
有“领导”,就得有“被领导”。“领导”者,只有得到“被领导”的欢迎与拥戴,才能真正发挥其影响力,才能名副其实地实现它的“领导”。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亚洲点燃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1939年9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在欧洲打响;1941年6月,希特勒闪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二战”规模扩大;同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被卷入“二战”,世界大战全面展开。
1942年1月,就在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势力荼毒世界之际,由美、英、苏、中等国发起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有26个国家组成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其后:苏联在欧洲反法西斯战场上发挥了主导作用;中国(本土八年抗战)、苏联(消灭日本关东军)、美国(进攻日本)在亚洲战场上也都分别发挥过主导作用;美国还在太平洋战场上(歼灭日本海军)发挥了主要作用;美、英在北非战场上发挥了主要作用。
如果没有世界统一的反法西斯阵营,法西斯侵略势力是不会自行消亡的。应该说,美、苏两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领导作用,是不容否定的。这就是历史。谁也不能否定美、苏、中、英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及缔造战后和平过程中的影响力。
然而,就在“二战”结束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开始由正面转向了负面;从反侵略立场,转向反对共产主义运动,后又成为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扩张立场。
1946年3月,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在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演说,攻击苏联进行共产主义的“扩张和传教”,发出了“冷战”的讯号。第二年3月,杜鲁门正式提出“杜鲁门主义”。主张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但不诉诸战争。随后,美国通过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拨款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公开干涉别国内政的标志。从此,美、苏这两个“二战”中反法西斯盟友正式分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全面展开。
为了稳定资本主义,1948年到1952年,美国在欧洲推行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通过给西欧的131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远东,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并重新武装日本。通过这些经济、军事等手段,实现了对欧洲国家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控制。其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美国的霸权扩张。
据美国官方统计,冷战期间美国发动的较大规模的对外军事行动就多达有125次。其中规模大的战争如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1961——1973年的越南战争,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小的如1983年的入侵格林纳达战争;1989——1990年入侵巴拿马战争;1990年6月的入侵利比里亚战争,等等。
以上这些战争,尽管有的打着“联合国”旗号,以“维持和平、实施人道主义援助”,或以“反对侵略”以及“保护”美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各种借口,但本质上无一不是为了推行与维护美国的霸权扩张,同苏联争高下。
从“争霸”到“搅尿棍”
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自我解体,冷战终结。美国在全世界实现了“一超”独霸。但美国仍坚持冷战思维,带领“北约”盟友,不断东扩,直逼俄罗斯心腹地区。为了维护霸权与扩张,美国又发动了:1993年的索马里战争;1994年7月的入侵海地太子港战争;1994年8、9月间的对波黑塞族的战争;1998年的打击苏丹和阿富汗的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如果说,美国在冷战期间的许多战争,还是在“联合国”的旗号下进行的,多少还搞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么,此后美国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连“遮羞布”也撕掉了,变得越来越“赤裸”,越来越任性。
2001年小布什上台,美国发动战争的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以“反恐”名义发动的战争,公然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采取绕过联合国,提出“先发制人”战略。美国高官只要随便给人安上个“邪恶轴心”、“流氓国家”、“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就可以对其进行“制裁”、“封锁”,“孤立”与打击。简直就是“看不上谁就打谁”,“爱打谁就打谁”,到了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的地步。美国接连发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同时,又不断激化同伊朗、朝鲜、利比亚的矛盾。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辩证的。正当美国实现了“一超”独霸,走到了任意妄为这一步时,恰恰又正是它进入了快速衰落的时期。小布什在位八年,仅仅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很快就把美国拖垮了!美国财政由盈变亏,并迅速变为巨亏。2008年随即爆发金融危机,并祸及世界。
2009年1月,奥巴马是打着“反战”旗号、披着“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光环上台的。可是他上台后,不顾迎面袭来的经济危机,继续美国的霸权主义立场。不仅没有终结伊拉克战争,反而在阿富汗增兵,2011年又打了利比亚战争。与此同时,他又推行“美国重返亚洲政策”,扶植日本右翼势力,强化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存在,特别是挑动东海钓鱼岛事端和南海中国岛礁问题的矛盾,组织反华同盟,以求遏制中国的发展。这还不够,美国还挥舞着“民主、自由、人权”旗号,推行它的“普世价值”,在中东、北非的阿拉伯世界策动“颜色革命”,把那里搞得人仰马翻。
尽管美国的财政极端困难(据2014年12月1日美国白宫发布的数据,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共债务总额已高达18.01万亿美元!为该国名义GDP的103%),但今年奥巴马政府的军事预算仍高达5850亿美元!为什么?因为它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
人们真的弄不懂,既然美国国力在衰落,为什么还要这样到处伸手,不断制造事端,祸乱世界,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其实,说穿了,这就是它为保持“一超”独霸地位的霸权主义战略:搞乱世界,削弱他国,保住自己。借力打力;谁冒头,就搞谁。这叫什么?美国人自称为“巧实力”,实际上就是“捣乱战略”,亦可称为“‘搅尿棍’战略”。不信,人们不妨可以冷静地回头看看:
萨达姆的伊拉克,曾经是中东的富国、强国,一度成了地区“老大”。萨达姆坚持反殖、反帝立场,坚持阿拉伯民族主义。于是美国就瞄上了它,通过布什父子发动的两场海湾战争,伊拉克就此陷入战乱、分裂和恐怖主义横行之地。
北非卡扎菲的利比亚,一度也是非洲的富国、大国。2010年人均GDP为12062美元!为非洲第一。利比亚人民享受着免费分房、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以及劳资共享企业利润等诸多的社会福利权利,社会长期稳定。卡扎菲主张非洲统一,长期持反帝反殖立场,采取积极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要求美苏舰队离开地中海。这使美国如芒刺在背,必欲去之而后快,但一直不能下手。本次,借着“颜色革命”之机,加上这头“沙漠雄狮”居然对美国滋长和平主义幻想,主动放弃核武装,最终被灭。如今的利比亚已成了分裂、内战、死亡、恐怖之地。
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东北亚的形势曾经出现过积极向好趋势。可是这一趋势为美国所不容,于是就大肆搅局,拼命捣乱。
2000年6月,朝鲜半岛两位首脑金大中与金正日在平壤会面,共同签署了《南北共同宣言》,承诺为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和开展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而努力。其后,韩国继任总统卢武铉,继承这一“阳光政策”。但这一良好趋势很快在美国的作用下,发生逆转。2008年亲美的李明博总统上台,南北关系重新剑拔弩张,愈演愈烈。
在日本,2009年9月,民主党党首鸠山由纪夫就任日本首相,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政治主张:支持冲绳民众要求,承诺让普天间基地迁出冲绳县,停止在印度洋为美军供油行动,反对加入美国主导的“TPP”计划;在外交上主张不过于依附美国等西方盟国,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在对华关系上,承认侵华史实,承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提出“东亚共同体”构想。面对中日友好发展趋势,美国立即启动“捣乱战略”。
首先,美国使坏,让鸠山无法破解“普天间基地迁移”难题,迫使他辞职。随后,2012年4月,美国又邀请日本反华右翼代表人物、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访美,挑起钓鱼岛事端。石原在美抛出“购岛论”——扬言“东京都政府要购买钓鱼岛”,引起日、中两国舆论一片哗然。此后,又是在美国的怂恿与支持下,日本舆论急剧右倾化,使右翼政治势力大大膨胀,最终导致安倍上台,中日关系不断恶化。美国的所作所为,彻底改变了远东地区原先良好的发展趋势。
种种事实充分证明,当今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实质上已成了“捣乱”的代名词,已沦落为一根臭名昭著的“搅尿棍”!
自搬石头自砸脚
美国霸权主义的“捣乱战略”,说到底就是一种帝国主义的“损人战略”。它也许可以得逞于一时,但最终逃不过失败的命运。
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与初期,老牌帝国主义英国伙同法国等一直推行反共、反苏的外交政策。英国首相张伯伦面对纳粹德国的嚣张气焰,就一再耍弄“损人战略”,大搞绥靖主义——以牺牲他国利益,满足希特勒的侵略野心,竭力怂恿纳粹德国去进攻社会主义的苏联——又叫“祸水东引”政策。为此,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搞了一个“慕尼黑阴谋”,擅自决定把捷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实质上允许纳粹德国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慕尼黑阴谋”事件发生后,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批判道: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是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将是一切反动政策的发展规律。”其后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言。
希特勒在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却不敢向东进攻苏联;相反,而是按“柿子拣软的捏”的逻辑行事。1939年9月,希特勒进攻了英国的盟国波兰,然后闪击整个西欧,发动“不列颠战役”。张伯伦搬起法西斯这块大石头,狠狠地砸了自己的脚!
历史何其相似乃耳!如今美国的“捣乱战略”,难道不是正在重蹈当年张伯伦“损人战略”的覆辙?
美国今天利用日本军国主义“捣乱”中国,但谁能保证它会永远听命于美国?永远甘心做美国的狗?永远不想报“东京大轰炸”与吃两颗原子弹的“仇”?
历史上的反动派无一不是实用主义者。它们生就的就是一副鼠目寸光,永远只能看到眼前鼻子尖底下那么一点利益,永远看不到远方和未来,更不懂辩证法,这是它们屡犯错误的根本原因。
联系当今的“乌克兰危机”,难道不正是美国霸权主义“捣乱战略”的产物?随着事态的发展,值得高兴的是:欧洲一些领导人的头脑似乎正在变得冷静与清醒。他们好像开始意识到一场灾难正在向欧洲袭来,只要继续听任美国“捣乱战略”的实施,最终倒霉的就一定是欧洲人!
为扭转这一危险趋势,默克尔、奥朗德已化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德法俄乌的“新明斯克协定”,意在缓解乌克兰危机。可是,美国却高调宣示:要向乌克兰当局提供“杀伤性”武器,还主张要强化对俄“制裁”┄┄
美国的霸权主义“捣乱战略”,究竟还能不能继续推行?前景如何?
对此,目前恐怕还很难回答。也许还能,也许已难推行。但从本次美国的西方盟国纷纷加入“亚投行”事件中,人们已可看出端倪:
美国的所谓“世界领导”的影响力已经大大地失灵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