妓女、“大师”与节操
——评柳如是与钱谦益
钱昌明
1931年6月,秘密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被国民党破坏,六届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审讯开始,未待特务动刑,向即叛变,主动承认自己的中共总书记身份;还供出任弼时夫人陈琮英住处,连同与其长期同居的妓女杨秀贞也被他一起出卖了。陈、杨俩随即被捕,均遭受特务的严刑拷打。然而,她俩始终没有吐露与中共的关系。事后,周恩来知道这一情况,随口吐出一句评语:“向忠发的节操还不如一个妓女!”
“节操”,亦称气节。往高里讲,指一个人能否无条件地笃守自己的崇高理想、信念;往低里讲,就是能否坚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它是检验人们是否具有高尚品格的试金石。
评一个人的品格要讲“节操”,主要应看政治“大节”。即能否始终忠诚于自己的国家、民族,是否始终忠诚于自己崇高理想与信仰。比如汉代的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要其投降。后又将他流放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等公羊下仔方可释其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不屈,成为历史上“守节”的典范。
在实行娼妓制的私有制社会里,妓女作为“商女”,她可以“委身于人”,自然容易形成“婊子无情”的现象;然而,却不等于她们一概没有政治气节。反之,一些社会“精英”、“大师”,尽管他们满口“礼义廉耻”,“仁义道德”,实际上却往往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
文天祥有一句名言:“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说的是,一个人的气节、品格,只有在危难时刻才能得以检验,此谓“烈火见真金”。按常例,在国破家亡之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男儿理该挺身出,保家卫国献忠诚。然而,其时一些所谓“精英”、“大师”,往往因人品卑下,经不起考验,内心肮脏原型毕露,丑态百出。
柳如是和钱谦益,一个是明末名妓;另一个为儒学“大师”、明末高官。这对少妻老夫,关键时刻在“节操”问题上,恰恰成了“高尚”与“卑下”两端的典型,形成鲜明对照。
“商女”有气节
柳如是,明末著名歌妓、才女。本名杨爱,因读辛弃疾词《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故号如是,后又自称“河东君”。著有《戊寅草》、《湖上草》与《尺牍》等诗作留世。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年,柳出生于浙江嘉兴,家世不详。有人根据明末社会环境与有关诗文考证,推测柳如是出身书香门第,早受启蒙。因家遭变故,被人口贩子转辄拐卖(参见泠泠七弦:《钱谦益柳如是年谱合编》)。崇祯元年(1628年),被吴江盛泽归家院收养,堕入娼门。钱谦益诗句“有美生南园,清芬翰墨传。河东论氏族,天上问星躔。”断定其妻是望族出身。柳如是被卖入归家院,以假母之姓为姓,此乃杨姓之由来。
明末妓院老鸨常买贫家容貌姣好幼女、以“养女”名义收养,精心调教女孩学练吹拉弹唱,养成后命她们接客赚钱。归家院掌门,系江南名妓徐佛,姿容不俗,会操琴弹唱,擅画兰草。聪颖的柳如是,在徐佛的精心调教下,不几年就才艺出众,且能诗词、书画。
崇祯四年(1631年)柳如是虚岁十四,被年逾花甲大学士、吴江罢职故相周道登买为侍婢。柳的聪明乖巧,博得周老夫人欢心,更为周之所爱。期间,周又亲教柳读诗学文,点拨启发,使柳的诗画水平大有长进。周生性风流,家中姬妾成群,后再占柳氏为小妾并予以独宠。前后未及一年,周府群妾醋意大发,屡屡加害于柳,诬陷其与男仆私通。柳一度几被处死,后经周老夫人劝阻,才以逐出周府了事。
明末政治黑暗,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同时激化。时外有满族后金入关之忧;内有宦官、朋党之争。士人以清议时政为风尚,以逛院狎妓显风流。秦淮河畔、苏杭等地,花业兴旺。柳如是被逐周家后,周道登随即病逝。柳无奈重回归家院,操青楼旧业。她以“相府下堂妾”的身份高自标置,独张艳帜,自备画舫,浪迹吴越间,开始浮家泛宅的游妓生涯,很快在花界成名,成为江南名妓。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柳如是流居松江,自号“影怜”,表浊世自怜之意。是年冬,柳赴松江佘山陈继儒山居晚香堂,为陈氏七十五寿辰祝贺。名姝佳丽有王修微、林雪,名士才子有陈子龙、宋征舆、李待问、李爱、来征壁等。此次寿庆,柳如是与宋征舆陈子龙等相识。
17世纪中期的明代,近代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萌芽。与商品经济、市民社会发展相适应,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亦已萌发。比如,李贽反对传统理学和封建伦理道德,提出不以孔子的是非论是非;认为“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主张男女平等。黄宗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还提出,天下不应由君主“独治”,而应实行“众治”,等等。
柳如是生活在那个时代,虽身为妓女,已萌发一定的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这集中表现在她敢于不拘传统,无视陈规礼仪,以儒服男装,与当时的复社、几社、东林党人交往。与士人纵谈时势、和诗唱歌;更能大胆追求自己企求的爱情。柳如是曾以豪爽不羁的态度追求过三个男人:松江才子宋征舆、复社领袖陈子龙和东林党魁钱谦益。
第一个男人宋征舆。系明末秀才,“云间词派”最先填词人,与陈子龙、李雯并称“云间三子”。松江华亭人,万历四十六年生,与柳同岁。年轻有为,风流倜傥。自山居晚香堂寿庆后,宋就恋上了柳,紧追不舍。柳如是见其情真意切,决定以身相许。岂知宋生性懦弱,遇事怯退。宋柳相恋不久,松江知府方岳贡受宋母请托,竟以取缔“流妓”为名,责令柳如是限期离境。柳找宋商议,宋一味推诿不敢担当,竟劝其“姑避其锋”。柳忿其不堪情爱考验,大怒,即以短刀斫断古琴七弦,与之决裂、断绝关系。
第二个男人陈子龙。陈与宋同为“云间三子”,生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长柳如是十岁。在松江官府“驱柳”事件上,陈挺身而出,仗义为之解围。此后,陈柳交往频仍,诗词酬答不断。是年秋,陈子龙北上京城赴会试,柳如是赠诗《送别》五律二首。第二年春,陈子龙会试落第归乡,陈、柳关系进一步密切。崇祯八年(1635)春,柳如是与陈子龙公开同居于松江南园。陈子龙作《樱桃篇》、《秋潭曲》。柳如是作《游龙潭精舍登楼作,时大风,和韵》、《声声令·咏风筝》等。两人情趣相投,你吟我和,不亦乐乎。
然而,好景不长。同年初夏,陈子龙正妻张孺人挟陈氏祖母、继母等人之命,亲到南园,迫使柳如是与陈子龙分手。柳被迫移居横云山麓,陈、柳二人关系时断时续。
柳如是与陈子龙同居,两人感情深挚,堪称情投意合。但只开花不结果,终未结为连理。据陈寅恪考证,究其原因,一是陈妻张孺人(有其婆母撑腰)虽容陈子龙纳妾(时陈已有妻妾三人),但不堪容忍柳的妓女身份,坚决不予接纳;二是由于陈当时经济状况不能满足柳之要求。然而,这只是外因,究其内因,还是陈本人尽管喜爱柳之美貌与才华,然其内心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不敢违“礼”、特别是不愿违母命而动;加上陈对女性的态度也囿于传统,与柳追求平等自由的观念相左。
陈柳分手后,友情犹存,间有诗词文字交往。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柳如是刊刻诗集《戊寅草》,署“柳隐如是著”,陈子龙还专门为其作序。这一关系一直保持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陷南京,陈子龙组织抗清武装斗争,事败被捕,投水殉国。
柳、陈姻缘受挫,给柳如是以重重一击。即便如此,但她仍不愿放下择婿标准。当时向她求婚的名士不少,但均遭其拒绝。
第三个男人钱谦益。钱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出生于苏州府常熟县,长柳如是36岁。他是诗坛大家,东林党的领袖人物,官至礼部侍郎。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钱谦益因同僚争权,遭温体仁、周延儒排挤,被革职返乡。他途经杭州,在“诗妓”王修微家,柳如是以一首绝句(“垂杨小苑绣帘东,莺花残枝蝶趁风。最是西冷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结识这位“大师”,相谈甚欢。第二天,钱谦益、柳如是俩又泛舟西湖,煮酒论诗,格外尽兴。此番会面,钱、柳双方均留下美好印象。钱为柳的年轻美貌所倾倒,更欣赏她的才华与情趣;柳则仰慕钱的大家文才与风范。
柳如是历经过两次情场失意,更想找个真正可靠的男人作自己的终身伴侣。因此,特别在乎于男人对自己的属意。在所有追求她的男人中,尽管钱的年龄已近花甲,与自己差距较大,但她反而感到这似乎更为可靠,加上钱的家道殷实,终于使她下定了嫁钱的决心。
崇祯十三年(1640年)初冬,柳放舟常熟虞山,访半野堂之钱谦益。她女扮男妆,以“柳儒士”之名主动去与钱相见,托付终身。钱谦益大喜,第二年春天,两人便正式结为夫妻。钱不顾家庭干扰及世人非议,以“正妻”之礼娶了柳如是;还化巨资专门为她建造了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命名为“绛云楼”,楼中藏书为江南之冠。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柳氏起居之室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
婚后,这对老夫少妻相携出游名山秀水,杭州、苏州、扬州、南京、黄山,游了个遍;吟诗作词,悠闲自得,过了几年好日子。
柳如是不单在婚姻上违背封建传统观念,敢爱敢憎,敢于追求,具有特立独行的个性;更为难得的是,在民族气节上,她言行一致,坚持自己的崇高理念。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占领北京后,次年南京成立南明弘光政权,柳如是为抗清大业,支持钱谦益出任南明的礼部尚书。次年夏,清军南下,眼看南京面临破城之辱,柳如是劝钱谦益一起投水殉国。但钱谦益言行不一,“大师”的“高贵”形象顷刻全无,他推说:“水太冷,不能下”!而柳如是却毫不犹豫,毅然跳入水中(后被人救起)。
柳如是虽是妓女出身,被世俗视为是品格“卑下”的人。然而,她这奋身一跳,跳出了民族气节,跳出了人格尊严,跳出了一个大写“人”,这让她在历史上无愧于进入“高尚的人”的行列。
“大师”无节操
钱谦益身为明末“东林党魁”、曾任礼部侍郎,号称“学贯天人,诗名盖世”,被时人推为“当代文章伯”,是公认的清流魁首,可谓是名符其实的“大师”。可惜虚名虽高,人品、节操卑下,实为秕糠。
清兵南下,钱谦益作为明王朝的高官、士林名流,平时念的就是一本“忠君”、“爱国”经。按理,他该挺身而出,领兵抗战,现身在抗清战场上。即使做不到这一条,也该以死殉国,以全自己的名节。退一万步讲,至少也应遁入山林、隐退尘世。可叹的是,钱氏为了个人私利,竟不知廉耻为何物,公然卖身求荣。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五日,钱谦益不仅不愿以死殉国,居然率南明小朝廷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随后又主动剃发,迎合清人雉发之制。据史敦《恸余杂记》记载:
“豫王(多铎)南下江南,下令剃头。南明民众对此议论纷纷。一日,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时人有诗云:“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同样面临国难,可是钱谦益的不少同僚好友——如河南巡抚越其杰、河南参政兵备道袁枢,却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两相比较,品格高下立见。
其实,钱谦益在降清之前,早就暴露出他是一个只求做官、不讲“名节”之人。人所共知,明末政治最大问题,莫过于东林党人与宦官阉党之争,双方斗得你死我活、水火不容。清兵入关、崇祯死难。当阉党头目马士英、阮大铖,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组建腐败的南明小朝廷时,为了做官,钱居然改变原先拥立潞王立场,依附马阮,同流合污,当上了礼部尚书(其后实践证明:柳氏支持他出仕是为了抗清,钱则纯粹为了做官)。
据《南明野史》记载,“钱(谦益)声色自娱,末路失节,既投阮大铖而以其妾柳氏出为奉酒。阮赠以珠冠一顶,价值千金。钱令柳姬谢阮,且命移席近阮。其丑状令人欲呕。”
钱谦益降清后,一心要去北京做大官,柳氏坚决反对。柳改变不了钱的执意北上,只得坚决拒绝随其同往,只身留在南方。
钱到京后,混得很不理想,原本以为凭着他的才学与名声,求个宰相级别的高位,结果清廷只给了个“礼部侍郎”的虚职,任编修明史副总裁,遭受冷遇。钱谦益自感没趣,心灰意冷。加上柳如是接二连三来信规劝,一再提出“功名富贵,贵在知足,年逾花甲,夫复何求!”半年后钱谦益才下定决心,托病向清廷辞官,很快得到应允,就此脱下官袍,再度南归携柳如是返常熟团聚。
顺治四年(1647年),受淄川谢陛案牵累,钱谦益被逮锒铛北上,关入刑部大牢。柳如是扶病随行,上书陈情,誓愿代死或从死。此案因证据不实,后被释放。第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钱谦益再因黄毓祺案被株连,羁囚南京大狱。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行重贿请托斡旋,钱谦益才得以免祸。出狱后,被管制在苏州,寄寓拙政园。
两次囹囿之灾,彻底击碎了钱谦益做清廷高官的幻梦,既深化了他对柳如是的情爱,也促使其晚年政治态度的改变。自苏州返回常熟后,他表面上息影居家,暗中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郑成功、张名振北伐,钱谦益与柳如是积极响应,“尽囊以资之”。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郑成功、张煌言率水陆大军再度北伐,连克数镇,钱谦益欣喜若狂、慨然赋诗作《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己亥七月初一作》等诗歌,歌颂抗清之师。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钱谦益去世,年八十三,葬于虞山南麓。据说,他临死前悔恨地呼喊:“当初不死在乙酉日(按:指柳如是要与他一起投水殉国事),这不是太晚了吗?”(据顾公燮《消夏闲记》)。
两个月后,柳如是悬梁自尽,享年四十六岁。虽说她的死与不堪受钱氏族人的欺凌有关,但更多的同政治有关。她在遗书中明白地写道:
“死后棺木不能入土,因国土被人占去了,要在土室中悬空置铁索,再放棺木于铁索上”其殉国之情,溢于言表。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评人品,讲的就是一个“气节”。
与柳如是相反,钱谦益作为大明高官、清流魁首,是公认的传承中华传统文明的“大师”。可是,在国破家亡的民族危难之际,为一己之私,迎合清廷的“招降纳叛”政策(“官来归者复其官,民来归者复其业”——指地主可保全土地财产),带头降清。其后,又因未能满足其升官欲望,再转而暗中反清。如此首鼠两端,居心反复,全无节操、人品可言。钱曾以诗才闻名于世,但却被后辈诗人袁枚批之为:“伪名儒,不如真名妓!”
钱在其代表作《初学集》、《二学集》中,利用文字,攻击清朝,被后人斥之为“当了婊子,还要立贞洁牌坊”。乾隆似乎特别痛恨钱谦益,批他是个“有才无行之人”,认为“其意不过欲借此掩其失节之羞,尤为可鄙可耻!”还专门写了一首讽刺诗曰:
“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按:“孟八郎”为禅林用语,形容强横暴戾之粗汉)后又下了一道谕令,将钱谦益打入《明季贰臣传》乙编(“贰臣”,指大节有亏之臣,分五等:一等,为明朝低级官吏,降清后因忠贞效力得以高升;二等,为明朝高官,降清后为清朝统一全国立下了大功;三等,明清两朝均为高官,但两朝皆系奸佞;四等,前后两朝做官,又暗中诋毁清朝;五等,明朝官员,先投降了农民军,后又投降了清朝。钱被当作四等“贰臣”典型)把他写进了历史的耻辱簿之中!
王国维赞扬女中丈夫柳如是。认为,在国破家亡危难时刻,包括钱谦益在内的那些屈膝变节的明代士大夫们,在气节和操守方面是远远不如柳如是这个“下贱”妓女的。
斗转星移,钱柳时代离我们已远去三个多世纪。但人们对钱柳故事的诠释与评说,仍将继续下去,永远不会消失。
世上无不变之时势,但应有永恒的人品。这就是大节、气节、晚节。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低潮时期,钱柳故事应该特别引起共产党人的深思。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