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当今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国土面积最大?遥遥领先的绝对冠军当属俄国(全称为“俄罗斯联邦”,亦称“俄罗斯”),其国土面积达1707万多平方公里!排在其后的加拿大、中国和美国都是900多万平方公里,均未能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
其实在俄罗斯的历史上,苏联时期的国土为2240多万平方公里,与它相较,现今的俄国已经缩小了约24%。俄国国土面积最大时期当在沙俄时代,1917年十月革命前,其国土面积曾达2310万平方公里!
可是,这么大的一个俄国,它的原形竟然是16世纪初的莫斯科大公国,一个面积不过区区40多万平方公里、四不邻海的内陆小公国;到伊凡雷帝自称“沙皇”(沙俄形成)时,其面积也不过280万平方公里。就是这么一个沙俄帝国,经过2个多世纪的不断扩张,终于成为世界上占有国土面积最大的近代强国。
那么,是什么让沙俄帝国在持续不断的扩张中取得成功的呢?细细研究俄国历史,其实,关键是得益于三次改革。这就是伊凡四世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伊凡四世改革奠定了沙俄基业
俄罗斯人属斯拉夫民族,与日耳曼人一样,斯拉夫人是公元前后欧洲古老和庞大的部族集团。4—6世纪,斯拉夫人中开始出现部落联盟,受民族大迁徙的冲击,逐步按定居地域分化为三大支系:西斯拉夫(波兰人、卢日支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摩拉沃人等);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霍尔瓦特人、斯洛温人)和东斯拉夫(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民族)。
据俄国12世纪的编年史记载,9世纪中叶,诺夫哥罗德地区东斯拉夫部落间争斗不息,彼此不和的部族邀请彪悍的诺曼人首领(属日耳曼民族,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北欧海盗)留里克参与调停。862年,留里克率兵平定东斯拉夫各部落之间的争斗,建立了罗斯政权,成了诺夫哥罗德的第一任王公,开创了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882年,留里克后人奥列格王公征服基辅及其附近地区,形成东斯拉夫人的最早的国家——基辅罗斯。疆域包括第聂伯河到伊尔门湖之间的土地,随后不断扩张,版图东至伏尔加河口,经克里米亚半岛迄多瑙河口,北起拉多加湖,沿波罗的海沿岸,南临黑海。11世纪起,基辅罗斯陷入封建混战,分裂为十多个小公国。
13世纪20年代,四分五裂的基辅罗斯分别被蒙古人征服,史称金帐汗国。金帐汗国统治者采取分而治之策略,保留了各罗斯公国的政权,让他们接受册封和诏令,称臣纳贡,承担军役;派“八思哈”率兵驻扎,监视各罗斯王公并征收赋税(城乡居民都被登记入册,强迫其缴纳全部财产的1/10,违者即被卖身为奴)。为强化统治,后来金帐汗干脆从罗斯王公中指定一人,册封为“弗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负责征缴全俄罗斯对金帐汗国的贡赋。
在蒙古人对罗斯地区约两个半世纪的统治中,莫斯科大公国的势力逐渐壮大,并夺得“弗拉基米尔及全俄罗斯大公”的头衔。
莫斯科城建于1147年,原是弗拉基米尔公国的一个城市。1263年,诺夫哥罗德王公兼弗拉基米尔大公亚历山大,将莫斯科作为领地分给自己最小的儿子丹尼尔,1283年,莫斯科公国正式割据自立,并不断扩张壮大。
历任的莫斯科大公对蒙古统治者巧妙应付。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东罗马帝国的末代公主,此后即以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接受并争取东正教会的支持,削弱其他王公的力量。1480年,伊凡三世最后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并且消灭了大多数有封邑的公爵,基本上完成了早期俄罗斯国家的统一。1547年,伊凡四世附会罗马历史上凯撒之名,自称为沙皇(“沙”与“撒”同音),莫斯科公国改称为沙皇俄国,又称俄罗斯,开创了沙俄帝国的历史。
伊凡四世又称伊凡雷帝,是伊凡三世的孙子。其父亲是瓦西里三世,母亲叶莲娜是蒙古金帐汗国大汗马麦的后裔。伊凡四世出生时正好电闪雷鸣,因此被称为伊凡雷帝,但这个名字的含义更多地是来源于他后来的恐怖统治。
1533年,瓦西里三世死,伊凡四世即位,年仅3岁,遗诏由母后叶莲娜同7位大贵族集体摄政。其时贵族地方分裂势力强大,大封建主之间常为争夺领地而混战不已;他们又觊觎着大公宝座,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处心积虑,骤使矛盾日益激化,叶莲娜很快与大贵族摄政们水火不容。经过剧烈的斗争,她终于废除所有摄政,独揽大权。5年后,叶莲娜又被政敌毒杀,猝然离世,又经过一番变乱,最后才有叶莲娜的兄弟格林斯基控制朝政。连续不断激烈又残酷的宫廷政治斗争现实,养成了伊凡四世独特的为人。他具有坚强意志和冷酷无情的性格,且有很强的猜忌心理,好激动、残忍。他在13岁时就以突然袭击方式处死过反对他的世袭大领主;晚年在一次盛怒之下,竟然用手杖戳死了亲生长子,使人感到特别的惊骇和恐怖。
然而,客观地说,伊凡四世确实又是个富有才智、英明能干之人,其许多作为都具有卓越的远见。他任用出身卑微的政治家阿达舍夫等人,全面推行改革,奠定了沙俄帝国的基业。他创造的业绩,在沙俄帝国的历史上占有非常特殊的重要地位。
政治上,伊凡四世限制大贵族的权力,消除了领主专权,建立沙皇专制政体,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俄罗斯,编纂新法典,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他建立起新的贵族代议机构——缙绅会议,此后又建立了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个行政衙门,专门处理政务。这个行政衙门最终成为中央政府的前身,从这个部门又分立出了外交衙门、刑事衙门等部门。
他建立“沙皇特辖制”和特辖军,无情地镇压一切贵族反对派。他强迫妄想继承伊凡帝位的斯特里茨基公爵服毒自杀,又命令把反对实行特辖制的主教腓力绞死。他打破了领主政体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
他还改革了司法制度,改变了此前在俄罗斯各城镇中督军和领主们独揽司法权的局面,规定凡是刑事案件的审理,必须有当地的贵族、缙绅等陪同听审,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陪审团制度。
经济上,伊凡四世强化农奴经济制度。为保证农奴经济的发展,他通过1550年的法典和80年代公布的一系列法令,把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他改革税制,统一课税单位、取消过境税等等,规范了国家的税收。
军事上,伊凡四世推行按门第高低授予军官职衔,按军功授奖,规定军役人员的权力和义务;实行“一长制”;规定每150俄亩土地须出军士一名,保证了兵源,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他完善军事指挥体系,建立常备军,整顿国家地方部队的勤务,调整边境守备与屯扎勤务,奠定了俄国正规军的基础。他还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兵种——射击军,驻扎在莫斯科城中。该军装备精良,配有当时最先进的火器,比起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射击军无疑是沙皇俄国的精锐力量。后来的史实证明,射击军在日后200余年的俄罗斯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军事统帅,伊凡四世活动的特点是,战略企图大胆,实施企图果断。1552、1556年,他两次率军东侵,先后征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两汗国,占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以后又吞并了大诺盖汗国和巴什基尔亚,使北高加索许多民族归顺俄罗斯,灭掉喀山汗国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从此以后俄罗斯力量强于蒙古人的力量,俄罗斯开始成为多民族国家。
1558—1583年,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他又进行立窝尼亚战争,虽未能达到目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沙俄的国力。1563年他自称为“全西伯利亚皇帝”,开始向西伯利亚扩张。1581年招募惯匪叶尔马克组织哥萨克远征军,翌年占领西伯利亚汗国首都西伯利亚,极大地拓展了沙俄的疆域。
文化上,他十分重视俄罗斯文化事业的推广,大力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化大力气推广印刷术。伊凡四世本人是当时莫斯科最优秀的演说家,酷爱读书,博览群书,阅读了大量历史书籍。他擅长写作,对俄语有很高的造诣,是当时俄罗斯第一流的语言学家和作家,虽然大多数作品已经失传,现存的作品主要是政治性的,但他遣词造句的本领和尖刻讽刺的技巧却跃然纸上。伊凡四世是所有俄罗斯大公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
作为沙俄帝国的创建者,伊凡四世正式确定了俄国的国徽。国徽虽然是从拜占廷继承来的双头鹰,但他在双头鹰的胸前增添了留里克家族的族徽——绘有圣乔治立马挥矛,刺杀巨龙图案的盾牌。除了在苏俄、苏联时代,这个国徽图案后来一直被罗曼诺夫王朝、直至今天的俄罗斯联邦所沿用。
对伊凡四世的评价,颇如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人认为他是“暴君”一个,视人命如草芥,杀人如麻;也有人认为,他是俄罗斯国家的奠基人。实事求是讲,伊凡雷帝确实杀了不少人,但应该承认,他所杀的极大多数全是一些搞分裂的大封建主贵族政敌。关于他杀死自己的亲儿子问题,实属一种偶然的失手,并非是他的本意,他本人对此更是后悔不已。
有人作过研究,据说伊凡四世一生下令处死的人,总计不过3000多人,平均每年百人,其中包括各类刑事犯。相比当时欧洲各国君主的杀人数而言,绝非残暴,看来传说中关于伊凡四世的描述不乏夸大成份。
经过伊凡四世的统治,有一个抹煞不了的事实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帝国成型了。在他的晚期,帝国的面积已达到540万平方公里!这比当时其他所有欧洲国家加起来的总面积还要大。
特别是他征服喀山汗国与阿斯特拉罕汗国,这对俄罗斯帝国的巩固和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从此,整个伏尔加河流域并入俄国版图,南方的大小诺盖汗国、东方的西伯利亚汗国称臣,南方草原上的哥萨克人也成为沙皇俄国的忠实保卫者。
在伊凡四世统治时期,俄国的人口也快速增长,沙皇直接统治下的总人口已达到1200万人,其时无论领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沙俄帝国无疑成了欧洲的最大国家。
在一个多世纪以后的1721年,俄国历史上的另一位叱诧风云的人物——彼得大帝,当他战胜北方强敌瑞典回到莫斯科,在庆典上看到伊凡四世的画像时,兴高采烈地说伊凡四世是他的“先人”(其实,伊凡四世是留里克王朝,彼得一世是罗曼诺夫王朝,两者并无血缘关系)和“榜样”。然后他又指着画像说了这样一段段话:“常欲效其勇智而不能与之比肩。唯愚者不知其时,不解其政,不识其煌煌伟业,反诽之暴君!”
彼得一世的这番感慨,既反映了他对伊凡四世的评价,更体现了作为沙俄帝国继承人对客观历史的尊重。
彼得一世改革使沙俄赶上历史步伐
在俄国历史上,如果说,是伊凡四世改革奠定了沙俄帝国的基业;那么,正是彼得一世改革让这个国家赶上了近代欧洲飞速发展的历史,使沙俄的发展与扩张跃上了一个台阶。
彼得一世与伊凡四世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俄国历史上著名沙皇;两人都是幼年丧父登上帝位(一个3岁,一个10岁),且均在17岁那年亲政;亲政前两人都显示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击败政敌取得成功;亲政后又都能面对困境,着手改革,创下伟业,改变国家面貌;两人亲政的时间也基本相同(前者37年,后者36年,仅相差1年);两人都有强烈的个性,也都杀害过自己的亲生儿子,只是前者是误杀,后者则是作为政敌予以处死,而监斩人正是彼得一世自己。
1584年伊凡四世去世,无嗣,俄国历史进入了内忧外患的乱世(贵族混战、波兰入侵)。直至1613年,全俄缙绅会议选举伊凡雷帝的亲戚(伊凡四世皇后安娜斯塔西娅·罗曼诺芙娜的侄子)、16岁的米哈伊尔·费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为沙皇,才终止了这段历史;它标志着留里克王朝的终结,同时也开启了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
彼得一世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全名为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罗曼诺夫。1682年刚满10岁的彼得一世登基,即位不久,他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娅公主借助射击军发动兵变,上台执政;彼得和母亲被安置到莫斯科郊外居住,变相软禁。然而,早熟的彼得人小志大,他表面以小孩玩军事游戏为名,实质上却把两个“游戏兵团”变成了两支训练有素的近卫军。随着时间的推延,索菲娅意识到,彼得是她危险的对手。1689年8月,她又一次发动兵变,企图废掉彼得。可是这次阴谋失败,索菲娅反被彼得废黜、送进了修道院,17岁的彼得一世开始亲政。
17世纪晚期,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一股历史潮流。此时,像荷兰、英国均已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在经济、政治上完成了转型,工商业蓬勃发展,国力蒸蒸日上;其它西欧各国也都纷纷相随。相比之下,俄国虽为欧洲大国,但基本上仍是个封闭的内陆国家,国土面积不小,但却没有出海口;国内政治保守,经济、文化和军事均很落后。为争夺出海口,1695年彼得曾与土耳其打了一仗,结果因没有海军吃了一个败仗,这给血气方刚的彼得一世以很大的刺激。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他决心创建海军,并向西欧国家学习。
1697年,俄国向西欧国家派出了一个庞大的考察使团,身为沙皇的彼得,居然化名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份随同前往。考察荷兰时,他亲自去造船厂当木匠,学习造船技术。他曾在阿姆斯特丹一家最大的造船厂当学徒,一干就是4个多月。彼得还抽空去参观手工工场、博物馆,访问著名的学者、科学家。在伦敦,他留意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还出席了国会的会议,参加了王宫的化装舞会。他非常重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自称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彼得一世的考察旅程整整持续了18个月。考察回国后,他随即大刀阔斧地在俄国推行全面的改革,主要的内容有:
一、兴办近代工业,改变经济落后面貌。
鼓励本国和外国商人投资工商业,大力扶植手工工场的发展,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特准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去做工。极力促进封建领主向工商业资产阶级转化,奖励封建领主兴办矿场,规定凡开办工场的场主及其亲属均可免除兵役和免交人头税;凡拥有地下矿藏的领主,如加以隐瞒,或迟迟不予开采者,将处以死刑。大力整治交通,兴建通商港口,征召大批农奴开凿维什尼、沃罗察克运河,使伏尔加河与涅瓦河互相沟通,从而加强了国内市场联系。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鼓励商人组织公司,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对进口货物征收高额的进口税,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的优势。
在彼得一世的大力支持下,冶金、纺织、造船等行业中很快涌现出200多家工场,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行政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中央建立参政院,参政院由9名参政员组成。拥有从财政预算、贡赋征收到陆海军的编制等广泛的权力。参政院后又建立起11个部门,分管陆军、海军、外交、税务、开支、矿务、手工业、商务、监察、领地、司法等政务,以取代旧衙门机构。每个部门由10名重要成员组成,重要问题不是由个人决定,而是采取投票的办法解决。
为了巩固地方政权机构,彼得又下令把全国分成8个省,各省设总督1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同时,各省还成立了参议会,其成员从地方贵族中选任。后来在保留省的建制同时,又将全国划分为50个州,每个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
为满足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要求,彼得一世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称市政厅),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新都圣彼得堡建立后又设市政总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把城市居民分为“正规公民”和“非正规公民”两大类。
为提高国家机构的工作效能,又颁布了“官秩表”,文职从14等到1等;武职从准尉和炮长直至大将、元帅。这是一种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利于刺激文武官员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改革用人制度。改变过去按门第选用官吏的做法,打破旧传统,实行按能力和才干任用各级官吏。这一改革,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政府中升任要职。如第一位总检察长雅古任斯基小时是个猪倌,陆军元帅缅西科夫曾经在莫斯科街头卖过肉包子。
三、改革、发展文教事业,改变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
简化俄文字母,为更多人学习文化创造条件;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种类型的学校,先后开办了工程技术学校、航海学校、造船学校、海军学校等专门学校,全俄各县普遍建立小学,对贵族子弟实行强迫教育(规定10——15岁贵族子弟必须受教育),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各国学习。创建了科学院、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第一批公众剧院,创办第一份报纸《新闻报》;翻译、介绍西欧近代科学著作。
四、大力进行军事改革。
推行按农户征兵制,扩大兵源;兴办兵工厂,造船、铸炮,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仿照西欧样式,创建新的陆海军,建立了一支拥有130个兵团、20万士兵的强大陆军和一支拥有48艘战舰、大小船舶800艘、官兵2.8万人的海军。
五、推行宗教改革,置教会于国家管辖之下。
彼得一世不顾教会势力的反对,坚定地进行了宗教改革:将部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由世俗官员来管理修道院的领地,限制教会经济的膨胀;限制教会的权力,把教会完全置于国家的管辖之下,成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国家颁布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废除了总主教的职衔,建立了管理教会的宗教委员会(后来改名为宗教事务管理总局),设总局长一职,由非宗教人士担任,以此取代总主教的权力。宗教事务管理总局的局长及局内其他高级官员,均由沙皇政府任命,沙皇实质上成为东正教的“最高牧首”。
六,改革陋习,提倡新风。
为移风易俗,彼得一世曾在一次庆典上亲自用剪刀剪去贵族脸上的大胡子;后来又亲自动手把贵族的长袍剪短,规定只准穿西装;提倡喝咖啡;改变历法,采用西欧通用的公历。
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人”,“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马克思语),它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正是这次改革,促进了沙俄近代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极大地增强了军事实力,让俄国赶上了近代欧洲飞速发展的步伐,为沙俄的进一步扩张创造了条件。
彼得一世时代,沙俄的国土继续扩张。在东方,占有了堪察加半岛;在南方,一度控制亚速港,基本上打开了通往黑海之路;在北方,长期与瑞典交战取得胜利,最终夺取了出海口,取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彼得在这里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1721年他把首都从莫斯科迁来。从此,圣彼得堡成为俄国“瞭望欧洲的窗口”。
彼得一世死后,沙俄势力继续扩张;正是仗着他的改革成果,叶卡特琳娜时代,俄国才可能再次大展拳脚:两次发动对土耳其战争,侵占克里木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大地区,打通了黑海出口;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侵占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置格鲁吉亚为保护国,俄国版图又扩大了67万平方公里。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让俄变成近代大国
彼得一世改革虽然让俄国赶上了近代欧洲发展的步伐,但真正让俄罗斯实现近代化的,还是亚历山大二世的1861年改革。因为彼得一世的改革尽管取得很大的成功,但却具有一个根本性的致命缺陷:没有触动农奴制。经过一个半世纪多的发展,这一制度上的矛盾,日益成为俄国近代化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
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了工业化的急行军。可是,此时的俄国,却仍然陶醉在镇压1848年欧洲革命、热中于充当“欧洲宪兵”的大国幻梦之中,实际上它早已被历史发展的潮流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1853年克里木战争爆发。战争的起因是,沙俄企图在奥斯曼土耳其的衰落中攫取通向地中海的通道,占领巴尔干半岛,获得对恰纳卡莱海峡和伊斯坦布尔海峡的控制。战争开始后,俄海军在战争中击溃土耳其舰队,占得优势。然而,英国和法国反对俄国的扩张,它们不希望俄国获得这些战略要地,以维持自己在东南欧的势力和利益。1854年底,英、法对俄罗斯宣战,战场形势迅速逆转,俄军节节败退。1856年沙俄失败,俄军退出克里米亚半岛,沙皇尼古拉一世签署《巴黎和约》,英法遏制了沙俄向南的扩张势头。
克里木战争是一场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是英、法资本主义战胜沙俄农奴制之战。这场战争,既反映了英、法近代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更充分暴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落后性与腐朽性。战争中,尽管俄国士兵作战非常勇敢,但在组织指挥、后勤、技术和武器装备等方面,俄国都无法和英、法相比。海战中,英、法使用的是铁甲舰,配备的是大口径作战大炮;俄国所使用的舰只,基本上还是木帆船。在陆战中,英法联军的步枪射程,是俄国步枪的三倍!在俄军机关和部队中,官长侵吞公款、克扣军粮、盗窃器材的现象比比皆是。显然,腐朽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罗斯工业化的进程,这一社会制度所形成的恶果,在这场战争中已暴露无遗。历史的教训是:单纯依靠武力扩张来维持大国地位的辉煌,只能是短暂的。
克里木战争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促使农奴制总危机的爆发。俄国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赫尔岑、别林斯基等人,纷纷创办刊物,强烈批判农奴制,要求废除这一罪恶社会制度。农奴的反抗更是进一步加剧,据1855年到1861年统计,全俄平均每年的农奴反抗运动,高达79次之多,仅1861年竟达1100多次!农奴暴动甚至使一些地方政府陷入瘫痪。
严峻的形势迫使上台不久、思想较为开明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正视这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现实,认为从上面解放农奴,总比等待农奴从下面来推翻自己要好些,决心进行改革,废除在俄国已实行了五个世纪的农奴制度。
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1818——1881),是尼古拉一世的长子。少年时代曾深受宫廷教师、具有一定民主倾向(一位主张实行较宽松的君主制)的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的影响;加之年轻时又周游过欧洲各国,致使他后来成为一个能接受一些民主思想的君主;他面对俄国社会的现实能作一定的反思,明白农奴制是俄国落后的根源。
1855年尼古拉一世病逝,亚历山大二世即位。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1857年,他下令成立“农民事务总委员会”,着手研究农奴制的改革问题,但遭遇重重阻力。他在写给弟弟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的信件中流露了其内心的想法:要在迎接西方现代化潮流冲击中重新找回俄国昔日的尊严和辉煌,只能废除农奴制。随着形势的发展,1861年3月,他终于下诏进行改革,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改革的核心内容有两条:
1、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所有农奴可以获得完全的人身自由,包括迁徙、婚姻、改变职业、拥有财产、订立契约等,地主再也不能买卖或干涉他们的生活;
2、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价格的两至三倍,获得自由的农奴可以先支付一部分,其余由政府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付,然后在49年内向政府还清本息。
农奴制改革是以赎买方式进行的。它既要让农奴获得自由;同时又力图使封建贵族能够接受。在农奴和贵族双方都“满意”的情况下,平和地完成社会制度的变革,以便维持国内局势的安定。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还涉及到其他一些领域:
政治上创立了国家杜马制度,规定代表按财产资格每4年改选一次;地方上成立“缙绅会议”,成为由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的议政机关,并负责当地一些诸如通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和慈善事业的事务。
军事上开始推行全民义务兵役制,禁止在军队中进行体罚。
文化教育上允许大学实行自治,学术空气逐渐转向自由;中等教育开始面向全社会招生,改变了此前只接收贵族子弟入学的做法;还开办了第一批女子中学,女生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在亚历山大二世主持下,出版了由俄罗斯著名学者达利编纂的《俄语详解大字典》。
司法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主要是开始推行陪审团制度,所有案件必须开庭审理,赋予被告有雇佣律师作辩护的权利;规定法官的不可侵犯性,取消了贵族阶层在法律诉讼中的一切特权。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效果明显,它使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和教育事业,在短期内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亚历山大二世时代,俄国的工业革命步伐加快,1875年第一座发电站在圣彼得堡建成投产;开始了电气化时代。俄罗斯电讯社成立,俄罗斯艺术博物馆,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莫斯科动物园,莫斯科音乐学院,莫斯科历史博物馆,一大批艺术、医学和教育方面的社会团体,第一批社会慈善机构,所有这些,都是在这一时期涌现的。
1861年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尽管改革并不彻底,但农奴制的废除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根本性的障碍,为俄国进一步发展成近代资本主义大国创造了条件,它无疑是俄国近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改革的成功也强化了沙俄对外扩张的欲望。
在远东地区,1858年至1860年间,沙俄利用英法两国对中国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以威胁、讹诈的手段,从中国攫取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864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了巴尔喀什湖地区的44万平方公里;加上1881年的《中俄改订条约》割去的9万多平方公里,总计在亚历山大手里,前后从中国夺去了15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通过同日本签约,又取得了南萨哈林岛。
在中亚地区,亚历山大二世先是把高加索地区完全并入俄罗斯,后又将土库曼斯坦等中亚汗国收入沙俄版图。
在南部,1877年亚历山大二世再次挑起俄土战争,这一次俄国取得了辉煌胜利,土耳其被迫签署《圣斯特条约》,沙俄在这场战争中还获得了此前土耳其治下的大片领土。从此,比萨拉比亚和摩尔达维亚,黑海沿岸的巴统等地,一概并入俄国版图,把沙俄的扩张推向顶点。
普法战争之后,俄国在欧洲重又活跃起来,1873年与普、奥组成了“三皇同盟”,成为欧洲政局重要一极。
亚历山大二世作为沙皇,其实他对宪政改革并无太大兴趣,迟迟不肯启动君主立宪的政改进程,引起民主改革派的不满。加上连年穷兵黩武的对外扩张政策,军费开支早使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尤其是对土战争虽然获胜,但沙俄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军费11.13亿卢布(约合2年的国家财政预算)人员伤亡惨重,人们对政府日益失望,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主张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党人更因屡遭镇压,进一步激发民粹主义运动高涨,并一再把行刺沙皇作为其行动目标。
1866年到1880年,亚历山大二世先后5次遭到精心策划的刺杀,所幸均有惊无险安全无恙。1881年3月1日,他乘马车去往冬宫,遭事先埋伏于途中的刺客投弹,结果将他的卫兵炸成重伤。他以为自己又逃过了一劫,就从马车里出来,想察看伤者的伤情并说几句安慰话。没想到这时又一颗炸弹飞了过来,在他脚下爆炸,亚历山大二世双腿被炸断,当即因流血过多医治无效去世。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彻底中断了俄国的改革进程。此后,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的统治每况愈下,由改革不彻底留下来的隐患不断发酵,最终导致革命爆发,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沙俄帝国终于灭亡,其时距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不过36年。
至今,在彼得堡亚历山大二世的遇难处,仍矗立着为纪念这位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农奴解救者”的一座教堂——喋血救世主教堂(又称“复活教堂”、“滴血大教堂”)。这座教堂是建筑师巴尔兰德,以莫斯科红场上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为蓝本建造的,所不同的是它的外貌更加美丽、更加生动。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据说它是俄罗斯国内无数教堂中,唯一一座由百姓自发募捐集资建成的教堂。
(《近代西方的“兴”与“衰”》连载之六)
本文原载:微信公号“新红歌会网” ,更多精彩,欢迎扫码订阅: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