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了一会儿央视三套的《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在一个相声《一段相声的创作历程》表演完毕后,评委们分别发表了点评。其中,朱迅转述冯巩的曾经的话说:当年马季老师为了寻找创作灵感,到基层一扎就是几个月……而紧接着来自台湾的方芳则发表了看起来与之针锋相对的看法:如果没有灵感,无论你在哪里都没有灵感!而且还表示自己曾经一连三个月扎在一个地方都没有灵感……
那么这二位的观点哪个更正确呢?其实这就是涉及到一个问题:搞文艺创作的人,灵感从何而来?我们认为只能来源于生活!相信很多网友上学的时候都学过这样一篇课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虽然文艺创作倒也谈不到正确不正确,但总有受欢迎不受欢迎之说。假如你的创作距离老百姓生活太过遥远、太过个人化,那恐怕是不受太多人欢迎的您说是不是?当年的马季、80年代大部分的相声演员,以及更早的侯宝林等相声大师,从来都是重视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的,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悟,怎么可能创作出那么多足以流传百世的作品呢?
当然了,从旧社会过来的相声演员,贴近生活、深入生活是不得已的事儿。而后来的很多相声演员,由于端着铁饭碗,下基层变成了可供选择的事项,可以去也可以不去。这也许便是相声一度萎靡几近于消亡的原因吧!多亏了有个郭德纲这个从根子上在基层摸打滚爬、没有铁饭碗可端的人出来挽救了相声。虽然郭德纲的相声很多内容被视为低俗,但他在基层的人生经历,无疑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因此他的相声很多也都是让我们百听不厌的。
再说来自台湾的方芳,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她肯定没有受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类文章的思想熏陶。所以在她的心目中,创作灵感变成了不可捉摸、可遇不可求、甚至虚无缥缈的东西。我们认为有这种思想的人不在少数:文艺界很多知名演员、导演,他们作品越来越不受欢迎,最终甚至靠吸毒来寻找创作灵感。可是,在那种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东西能受人们的欢迎吗?那难道不是接近于精神病患者的梦语、错乱之语吗?这样的作品打算给谁看呢?
刚才在相声《一段相声的创作历程》之前的一个节目是一个小品,反映的是一对广东打工夫妻打算买房,所以去看房的故事。假如这几个演员没有生活,怎么会创作出这样的台词呢:每晚喝5块钱的米酒,等有了钱就改成喝5块2的米酒……假如一个衣食无忧的富二代认为自己有文艺细胞,从而开始憋在屋里搞创作,他能创作出这样的台词吗?恐怕会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吧!
所以,真正受欢迎的作品到底从何而来,灵感从何而来,你创作的作品打算给谁看?是打算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这恐怕是文艺工作中首先搞明白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您是否赞同,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