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母文》是毛泽东于1919年写给母亲的一首旧体祭诗。该文不但生动展示了毛泽东母亲以及毛泽东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是早在1919年,就准确地预言了毛泽东伟大而光辉的一生。这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
1、从《祭母文》看毛泽东母亲的盛德
在该文中,毛泽东将母亲的人格总结为“一则盛德、一则恨偏”。本节先谈盛德。
盛德方面:“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母亲的高尚风格首推博爱。不管是远近亲疏,你都象天空一样覆盖,大地一样承载,对他们亲切而慈祥,深受感动。你的博爱力量的本源,就是你真诚的心灵。”
母亲真诚的心灵是什么样子?
“不做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乡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你不说谎话,甚至连欺骗人的念头都没有。清洁整理、整顿家务已经成为你的习惯,而且你从不会马马虎虎,弄虚作假,所以凡经过你亲手处理的事情,都特别有条理。你的头脑非常精密,思维清晰,把感情和道理都分得非常清楚。你考虑周密,观察细微,洁净的习惯亲邻有口皆碑。你一尘不染,不做任何坏事,而且表里如一。”
最后,毛泽东对毛泽东母亲的盛德发出由衷的感叹。
“五德荤荤,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这是你处事的大节,这五德合成了母亲的人格,使得母亲就像那高高在上的观音菩萨一样,人格完美。”
毛泽东在上述的文字中,为我们记叙了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母亲。
毛泽东小时候,他每天的一个功课就是和母亲一起给观音菩萨烧香磕头,故此,这里的“如在上焉”应特指观音菩萨。
2、从《祭母文》看毛泽东母亲的终身遗憾
本节谈谈母亲的“恨偏”。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母亲对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怨恨,主要就是不满意“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
毛泽东母亲对“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怨恨到了什么程度呢?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妇女们有志不能伸,有追求不能实现,造成他们精神感到痛苦,这就是母亲最怨恨的。她常常抱怨说,这到底是天意呢,还是人愿呢?这种痛苦之深,就像是大地倾馅了一角一样。”
毛泽东母亲所具有的博大的爱和强烈的恨是不矛盾的。爱和恨本是一体。只有博大的爱才会促生强烈的恨。毛泽东母亲由于笃信佛经,而且极为虔诚,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博爱、真诚、无私、善良、公正是天经地义的。而与之相反的偏爱、自私、欺诈、邪恶、不公是不能容忍的,要坚决地斗争。
在灾害年代,毛泽东的父亲想低价收买堂叔家的水田,毛泽东母亲起来反对,小小的毛泽东也站在母亲的一边。斗争的结果是毛泽东父亲以较高的价格成交。当堂叔家失去了田地,毛泽东母亲遂将堂妹过继到自己膝下养育。
这件事情虽小,但有两点意义。第一,母亲的慈爱和公义感动诸天。毛泽东曾经评价过母亲。他说,有三种人,一种人损人利己,一种人利己不损人,一种人损己利人,母亲属于第三者。这样的品德能不感动诸天吗?第二,母亲的勇气和正义感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
无疑,母亲把这种强烈的恨偏意识,遗传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一生被很多人整过,也整过很多人,但毛泽东没有私敌,也不会有私敌。根源就在这里。
3、母亲的遗嘱和毛泽东的决心
如此伟大的母亲即将离开儿女时,对儿女有何叮咛呢?儿女又有何反应呢?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老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母亲患病时拉着我们儿女的手,酸楚难言,肝肠寸断,没有说些别的,只是一再教导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人善良。母亲还很牵挂亲戚朋友,不管是对我们平素有恩德,还是为我们出过力的,也不管是大人小孩,还是远近亲疏,母亲都要我们悉心报答。”
到这里,对于母亲的回忆已经结束了。毛泽东陈述了母亲的盛德、母亲的恨偏,和母亲的遗嘱。对于这些,毛泽东做出了如何的反应?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枕,则效不违。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总的说来,对于母亲的盛德,我将不辞辛劳地、严格地去学习和遵守;对于母亲的遗憾,我一定替母亲补回来。我对你的思念绝不会随时光的流失而失去。因为你的养育之恩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象清晨的朝露一样多彩,我即使像精卫填海一样,永远也报答不完。”
母亲的盛德和恨偏,塑造了毛泽东的心灵。毛泽东将母亲看成自己的人生的人格楷模,决心永远去按照母亲的人格品行行事为人;对于母亲所憎恨的社会不公,毛泽东要尽毕生精力去扭转,实现母亲的愿望。
回忆到这里,毛泽东已经悲痛欲绝,不能自已。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母亲啊,你没有死!你的身躯虽然毁坏了,但你的灵魂是万古长存的!我今生每一天,都要去报答你的恩情;我今生的每一天,都和你的灵魂在一起。”
这个时候,毛泽东似乎已经有了灵魂出窍的感觉,他的灵魂在和母亲的灵魂对话,要用毕生的精力去报答母亲,让母亲的灵魂得到安慰。
4、《祭母文》预言了毛泽东的一生
57多年后的1976年,毛泽东总结自己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了。打进北京,总算进了紫禁城。。。。。。。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革命。”
这两件事,就是在《祭母文》中对母亲所表白的两个决心:一是努力学习和实践母亲的盛德,一点也不能倦怠;二是要推翻社会的不公,填补母亲的遗恨。
与蒋介石斗,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三座大山,是推翻社会不公,填补母亲的遗恨,回应了第二个决心;整党整风、三反五反、社教,文革,都是在学习和实践母亲的盛德,回应了第一个决心。
张思德、白求恩、雷峰、王杰、南京路上好八连,他们虽然平凡,但和毛泽东母亲一样人格美好。正是这些具有美好的“人民”,给了毛泽东灵魂、爱心、智慧,赋予他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毕其一生要将蒙蔽人民美好品德、毒害人民美好心灵的封建思想彻底铲除。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也不惜身后名誉而发动了文革。
“我也相信上帝。我的上帝就是人民。”
毛泽东,人民的信徒!
结语
写到这里,我不禁深为感叹:难道中国的历史被一个农村妇女深深影响?黑字白纸让我无法否认!这其实也不足为奇。整个人类的历史,不也是受到一个教书匠(孔子)、一个木匠(耶稣)、一个流浪汉(释迦牟尼)的深远影响吗?他们也曾默默地行走在人间,渺小地象一颗尘埃。
附文:
毛泽东《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1919年10月8日
【译诗】
我深切哀悼我的母亲,
她突然之间就过世了。
她享年五十三岁,
曾生下过七个子女。
七子中只剩下三个,
也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
其余的未能养育成活,
他们是二个女儿三个男儿。
养育我们三个兄弟,
母亲真是历经艰辛。
身体受到损害与磨难,
并因此染上疾病。
母亲此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
全部是一部伤心史。
我也不忍全都写出来,
只待我慢慢和缓地吐露。
今天我要说的,
只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她盛大的德性,
一个是她的隐痛或抱恨。
我母亲的高尚风格,
首先予以推举的是博爱。
无论远近亲疏之人,
她全都庇养照料。
她慈祥而富于同情心,
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她的关爱所到之处,
其本质就是真诚。
她从不说谎话,
也不存有半点欺人之心。
她天性严洁端正,
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
她生前亲手操办的事情,
全部有条有理。
她头脑精确缜密,
处理事情合情合理。
做事也没有什么失算了的,
任何事她都能明察秋毫。
她清洁干净的风尚,
传遍了亲戚邻里。
她一尘不染,
外表与内心始终如一。
她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
这是做人的大节。
整个看她的人格,
宛如在我头上照耀。
她隐痛抱恨的地方,
就是处于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最后。
有志向未能舒展,
有希求未能获得。
母亲精神上的痛苦,
以这点最为突出。
这究竟怪天呢还是怪人?
悲痛得连大地也塌陷了一角。
其次她抱憾的是儿女们,
要把他们养育成人。
兄弟三人就像还未成熟的果实,
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间。
她在病中拉着亲人的手,
内心酸楚愁肠百结。
她呼唤着儿子们,
各自务必要作好人。
然后母亲所关怀的,
就是至爱亲朋们。
有的平时有恩于我家,
有的却劳累病苦。
无论大小亲朋远友,
都有待于报答周济。
总结这一切叙述,
都是盛德所辉映着的。
我会禀受母亲的诚恳,
效法她而不违背她。
至于母亲的抱恨,
我定要加以弥补。
铭心刻骨记住这些,
心里绝不忘怀。
如同春日的朝晖与云霞。
何时才能回报母亲呢?
要以精卫填海的雄心。
悲哉我的母亲,
母亲终究不会死的。
躯体虽然毁灭,
灵魂却万古常青。
只要我活着一天,
那么每一天都会报母亲之恩。
只要我活着一天,
都将陪伴在母亲身旁。
今日说得太长了,
其实时间却很短暂。
因此这篇祭文只能提纲挈领,
就主要方面简单陈述母亲的事迹。
此时在家中祭奠,
就聊敬你一杯酒吧。
以后对母亲的陈述,
将随着日月增长而增长。
请享用祭品吧!
【赏析】
诗人这篇四言古诗式的韵文体祭文是哀悼他的母亲的。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湖南湘乡人,生于1867年2月13日,1919年10月5日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世。母亲逝世后三天内,诗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这篇至性流露、沉郁平实的《祭母文》。
此诗前16句总略叙述母亲生平及养育儿子们所备受的艰辛磨难。尤其是“中间万万,皆伤心史”这二句读来令人耸然震动,母亲一生所经历的一切全都是一部伤心史,这些伤心事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呵!连诗人自己都不忍心全部将其写出来,而是尽力使自己心里平静,待慢慢缓和地吐露。接下来的30句是述说母亲的“盛德”,对母亲的博爱、慈祥、爱心,总而言之,对母亲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五德”予以高度赞美。再接下来22句是第三层意思,讲说母亲的隐痛及抱恨方面。劈头二句:“恨偏所在,三纲之末。”已说得很明白了,母亲的憾恨就是因为处于三纲的最后。我们知道在一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里,母亲(也可引申为广大女性)一直都处于受压迫、受统治的地位。处于如此地位,母亲怎能施展她自身的抱负呢,这就是母亲的“恨偏”,她精神上的痛苦在这一点上极为突出。母亲除了有精神上的憾恨以外,还有对儿子及亲朋好友们的回肠百结的牵挂。这也是一种憾恨,因为不能再抚育儿子们了,不能再报答“好亲至爱”了,也不能关心那贫困的亲戚邻里了,这一切她只能交待家人去作。而其中她最关切的是儿子们今后一生定要好自为之,做好人,行善事。
再接下来的8句,收束前面母亲的“盛德”与“恨偏”,勉励自己一定禀承母亲的德行,而且还要努力弥补母亲的“恨偏”,要牢记于心,念念不忘。
继续接下来的12句是第5层意思。诗人在此立誓必将终生报答母亲的深恩,还以“精卫填海”的故事来进一步叙说自己对母亲的深恩真是报之不尽。
最后9句写在家中祭奠母亲的情况,并收束全文。同时,再次表达自己想对母亲说的话很多,但可惜时间苦短,只能提纲挈领式地从大方面来陈说母亲的伟大与仁爱。
最后告诉母亲,儿子今后对你有说不完的话,日子有多长,儿子的话就有多长。
此刻敬上一杯酒。安息吧,母亲。
这篇《祭母文》虽用的旧体,但其中有新意。一方面对母亲颂扬,一方面指出母亲的隐痛(即:“恨偏”)是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造成的。
而且文中叙述与抒情配合妥贴,读来令人感到言真意切而又文情俱佳。全章文法也极考究,层层递进,回肠荡气,同时也写得端庄大方。
发布时间:2009-03-1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