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媒体资料,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自杀对自杀者本人和家庭都是残酷的,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社会对自杀事件的关注度一直很高。媒体上一些自杀的消息报道,总有几百万阅读和数万留言,悲悯死者,安慰生者,反思原因,谴责有关责任人。
每个自杀案例都有不同的背景和长期积累的深层次原因,但自杀前的动因却基本相同,就是认为活着比死还痛苦,活着没有意义,死可以一了百了,彻底解脱痛苦。有的被迫自杀案例或者认为自杀可以澄清自己的清白,或者认为自杀可以暴露真相给迫害自己的人以报复。以死谢罪的自杀也有,但极少。有了这些动因,就可能自杀了。由于自杀的方式很多很简单,过程很快,往往在一念之间,自杀可能形成。其实,人生不如意事七八九,人生都有困难至暗时刻,有过自杀想法的人非常多,但大多数人为什么能够及时中止思想入魔呢,是因为思想上有更大的抑制自杀的力量。这种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爱、希望、自杀无用,姑且将思想中爱、希望、自杀无用称为三个抑制自杀的命令。相应地,必须对孩子从小进行“”两要一不要”教育,牢固建立三个命令:
一、要进行爱的教育,形成爱的命令。自杀的人成长过程中往往缺爱,因为没有被爱,也就难以爱人。能够爱人的人,即使自己活着非常痛苦,但想到爱自己的亲人,就不能自杀,因为自杀给亲人的打击远远大于自己的痛苦,自杀等于杀亲人。所以时常听到生活很艰难的人说,不是因为父母子女的牵挂,都不想活了。缺爱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缺爱,比如孤儿。孤儿需要社会和周边的人给予关爱,可以弥补先天缺爱的不足。一种是家长不注意疼爱子女。家长能够为子女的幸福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但子女如果看不见,不知道,就难以刻骨铭心,难生报恩之爱。如果子女知道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刻骨铭心的爱,失去了自己父母会生不如死,子女在人生至暗时刻,有自杀妄想时就会想到父母,形成爱的命令,中止妄念。
二、要进行希望教育,形成希望的命令。自杀的人不是很明白天地人生的大道理,形成妄念时往往是对前途悲观失望,没有希望的命令抑制妄念。希望教育主要内容有:进行一切在流、一切在变、世事无常的辩证法教育,把天地人生看得通透些,看得开些。这方面有许多格言佳句警句,让孩子从小会背,遇到困难就可以自我排解。比如大着肚皮休闷,苍天自有安排的百字铭,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词,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格言。进行克服艰难困苦取得成功的励志教育,从小给孩子讲历史人物故事,这方面古今中外都有无数有志士仁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故事。进行好奇心培养,多给孩子看科学实验,探索大自然秘密,激发好奇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就永远希望再看看明天怎样,不会弃世厌世。这些方面的知识灌输,孩子至暗时刻想到这些,会燃起希望,通过希望的命令抑制妄念。
三、要进行自杀无用教育,形成自杀无用的命令。认为自杀可以澄清自己的清白,或者可以暴露真相给迫害自己的人以报复,即以为自杀有用,通过极端手段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自杀有用与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挟成功的经验有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要挟的事情。大人不满足要求,孩子可能用不吃饭不上学等等方式要挟家长。如果有较多要挟成功的经验,长大以后在社会上就可能要挟他人,甚至用极端的要挟方式比如自杀。要挟自杀是企图通过这种方式逼迫他人满足自己的要求,包括通过社会在其自杀后实现自己的要求。如果家长能够注意这个问题,能够化解孩子的要挟,挫败孩子的要挟,孩子就会想到靠要挟没有作用,遇到困难和问题应该正常途径解决,不能解决应该忍耐和等待,这样培养不用极端方式要挟的观点。人生至暗时刻,有自杀妄念时,就能够受到自杀无用的命令抑制。说到要挟问题,是就一般情形说的。至于历史上为了国家和人民慷慨赴死的牺牲行为,比如屈原一怒冲向万里涛,狼牙山五壮士奋不顾身跳崖,八女投江等民族危难中的壮举,与自杀不是一回事 ,要注意区别。
三个命令的形成,是长期教育培养的结果。比较困难的是爱的教育。现在年轻一代许多人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孩子缺少母爱比较严重。要注意母亲尽量不要外出打工,就是收入少一半 也不要外出打工,那样得不偿失。如果一定要打工,打工回来给孩子花钱的时候,不要只讲好听的,也要讲打工的艰苦,讲为什么要打工,为谁打工,要让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牺牲,培养孩子刻骨铭心的爱心同情心。只要孩子深爱亲人,人生至暗时刻一般不会作出自杀的蠢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