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中,北极熊是顶级猎食者。
北极熊体型巨大、凶猛、敏捷,而且极其聪明,能够长期生活于北极冰川地带。
但是因为生态环境以及气候的变化,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日趋严峻,总群变得极其脆弱、甚至到了生死存亡之边缘。
国际环境中,吃瓜者会把体格庞大、风格刚猛的俄罗斯比作北极熊。然而如今的俄罗斯,正如北极熊一样在变脆。
用一个字评价当今俄罗斯,脆。
这里的脆——
可以理解为脆弱
也可以理解为刚而易折
01 闹
拜登上台之后的第3天,俄罗斯突然热闹起来,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鄂木斯克、伊尔库茨克、托木斯克、乌兰乌德等多个城市爆发反当局示威。
示威者冒着严寒走上街头。
最近这些年,地球村的街头运动并不少,但俄罗斯还是比较有特色。
香港街头运动,示威者比较凶,警察比较弱。
华盛顿街头运动,警察比较凶,示威者比较弱。
一方比较弱,很容易平息。但俄罗斯是警察和示威者都比较凶,怼起来是针尖对麦芒。没办法,斯拉夫人自古以来就比较刚,不会走迂回路线。
既然闹起来,那一定有因果。
俄罗斯指责是美国干预其内政:
理由一,美国大使馆发了示威地图,很多示威者对着地图找示威人群。美国的理由是提醒美国游客规避风险,俄罗斯认为美国在煽风点火。
理由二,很多示威者用推特等社交媒体传递信息,推特假装没看见。就在不久之前,推特还以散播暴力为由封杀了特朗普与其大量支持者的账号。
理由三,拜登竞选时就把俄罗斯列为美国主要威胁。
美国立刻发布涉俄关系的声明,开头就“强烈谴责”俄罗斯对抗议者使用“暴力”。然后又一系列指责俄罗斯的种种不是,要求俄罗斯立刻释放纳瓦尔尼。
最后还强调,不管是在俄罗斯还是其他地方,美国将和盟友和伙伴们肩并肩,捍卫人权!
那个高举人权大旗(或者说大棒)的美国,又回来了;还是熟悉的配方。
拜登刚上台,俄美之间火药味就冒出来了;还是熟悉的味道。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扯不清。但可以确定的是,俄罗斯和伊朗一样,内部有着天然的亲西方势力。纳瓦尔尼就是焦点。
02 导火索
此次示威的导火索,是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被逮捕。
示威者要求当局释放纳瓦尔尼,欧美要求普京接纳反对者。
资深吃瓜者都明白,这位45岁的纳瓦尔尼可不简单,堪称普京的资深政敌。要知道普京在俄罗斯只手遮天已经20年,当他的政敌本身就很难,当其资深政敌更难。
10年前,纳瓦尔尼因反对普京坐过牢。
4年前,纳瓦尔尼因反梅德韦杰夫坐过牢。
2020年8月份,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爆发反普京大游行,抗议当局逮捕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行政长官、民主党的“明星”人物谢尔盖·福格尔。
纳瓦尔尼趁机去远东调查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的腐败问题。他的这个选择很敏感,因为俄罗斯腐败问题一直是政坛顽疾。
在白俄干了27年的卢卡申科当年就是通过调查腐败问题上位的,给所有想上位的反对派竖立了一个逆袭的典范。俄罗斯当局对反对派调查贪腐非常警惕,对纳瓦尔尼全程监控。
如果没有中毒之事,那么纳瓦尔尼远东之行也就是一个类似蹭热度的旅程。
事情发生在8月20日,纳瓦尔尼离开托木斯克市(西伯利亚的教育与科研中心),准备乘飞机返回莫斯科。
登机之前,他和团队成员喝了杯茶,没想到就出了问题。
飞机起飞不久,纳瓦尔尼感到身体不适,去了洗手间,无法正常出来。
飞机被迫在鄂木斯克紧急降落,纳瓦尔尼神秘中毒了!
究竟是谁下的毒?无非三种可能:
纳瓦尔尼自导自演政治“碰瓷”
俄罗斯敌对势力构陷普京
普京欲除掉政敌
俄罗斯当局的声音很简单,不是俄罗斯特工干的;如果是特工干的,纳瓦尔尼一定活不了。但纳瓦尔尼的团队及支持者,倾向于认为是当局干的。
美国和欧洲舆论,也认为是俄罗斯干的。
这种情况下就牵扯到多方博弈,或者说扯皮。
03扯
最早收治纳瓦尔尼的鄂木斯克医院断定,纳瓦尔尼体内没有发现毒物痕迹,从而基本排除被人故意下毒的可能。但纳瓦尔尼及其支持者不认可。
经过一番扯皮之后,普京特批纳瓦尔尼前往德国柏林医疗。
德国医院很快给出纳瓦尔尼“被人下毒”的诊断。
随后西方舆论界一致谴责普京又在搞“政治暗杀”,搞得普京很被动。
普京如果要干掉纳瓦尔尼,直接在俄罗斯境内动手就成了。
普京如果不想惹麻烦,在俄罗斯境内给纳瓦尔尼治好,然后宣称他政治碰瓷,也简单。
所以部分吃瓜者不明白:普京为什么要放纳瓦尔尼去德国医疗?
原因之一,俄罗斯和德国关系不错。
特朗普和欧洲各国,因为钱的问题搞得很不愉快;和默克尔从没有和谐过。
与此同时,默克尔和普京的关系看起来还不错。
两人顶着美国的压力,共同推动“北溪-2号”能源项目。这个项目搞成之后,对俄罗斯和欧盟是双赢。
欧美各国,德国和俄罗斯在交往中态度比较务实,德国对俄罗斯的态度相对温和。当然按道理俄罗斯与德国的关系,还没有亲密到让普京把政敌放到那里的程度。
原因之二,俄罗斯需要和欧洲对话。
话说奥巴马时代,美国在乌克兰搞颜色革命成功,把乌克兰成功拉走。
乌克兰倒向西方对俄罗斯是巨大打击。
俄罗斯的黑海舰队基地就在乌克兰的克里米亚。
乌克兰和俄罗斯翻脸,不仅让黑海舰队无家可归,同时相当于让俄罗斯失去在黑海的影响力,回到叶卡特琳娜二世(她拿下了克里米亚)之前的时代。
那是俄罗斯不能承受之重。
于是俄罗斯学着西方的模样,通过迅速出兵占领、再搞公投的方式,拿回克里米亚。
俄罗斯付出的代价,就是被欧美制裁。
由于俄罗斯经济本就结构单一,被制裁后的日子很不好过。
加上前几年(2013-2020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俄罗斯财政吃紧。
又碰上2020年疫情,俄罗斯没能很好控制,可谓雪上加霜。
这种情况下,普京在努力与欧洲和解。考虑到特朗普对俄罗斯并无明显的敌对情绪,让欧盟很不爽。普京特批纳瓦尔尼去德国治病,其实是想通过这个事和欧洲改善关系。
然而普京的如意算盘全盘落空。
04 变局
最大的变化源自于特朗普败选。
拜登的主张和奥巴马类似,视俄罗斯为最大威胁。
拜登获胜之后,普京一直不愿对其表示祝贺。因为双方早已撕破脸。当初乌克兰颜色革命,其实就是拜登在背后操盘。
关键时刻,和普京关系不错的默克尔也隐退了。
相当于在一夜之间,普京又站到了欧美的对立面。
1月21日下午,欧洲议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欧盟立即同俄罗斯停止“有争议”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
要知道该项目已经接近尾声,财政紧张的俄罗斯已经投入大量真金白银,特朗普政府威逼利诱都没能把它搅黄。
欧盟这么干,相当于示好拜登。
去年普京批准纳瓦尔尼去欧洲治病,原本是释放善意;如今演变成送给欧美一个小辫子,自然很恼火。
这种情况下,纳瓦尔尼从德国回俄罗斯,刚下飞机就被逮捕。
矛盾就这么点燃了!
现在俄罗斯和西方相互指责,口水战打得不亦说乎。当然这样的局面也不一定是坏处,毕竟疫情之下,大家日子都不好过,需要向外转移矛盾。
对美欧来说,向俄罗斯和中国转移矛盾,就像印度找中国碰瓷一样自然而然。
当然这些并不是全部,更深层的矛盾源自于地缘与经济压力。
05 压力与逻辑
当年苏美冷战,势同水火。
后来苏联解体,试图把自己的体制改得和欧美一样,从而和欧美和解。
但是欧美并没有接纳俄罗斯,而是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北约不断东扩,已经到了俄罗斯家门口。
从地缘格局上看,俄罗斯几乎已经退无可退。
所以普京不顾一切拿下克里米亚,看似很硬,其实很无奈。
从苏联到俄罗斯,根源都在经济层面。苏联之所以解体,实际是经济陷入泥潭。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反复折腾,经济越来越差,最后还是普京稳住局面。
普京在第一次总统就职演说中指出,“俄罗斯有沦为二三流国家的风险”,同时又豪情万丈地表示,“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他的声音把红场群众感染得热泪盈眶。从2002年开始,一首名叫《嫁人就要嫁普京这样的人》的歌曲在俄罗斯社会流行。
如今20年之约已到,当年喊着要嫁给普京的年轻女士如今已经成了中年阿姨。俄罗斯似乎还在当年的原点,依然是经济一团糟,依然是军事强大,普京的支持率依然很高。
2018年5月7日,普京在第四次就职典礼结束后,立刻签署总统令,宣布“6年后,使俄罗斯进入全球前5大经济体(排在美国、中国、日本、德国之后)”。俄罗斯人又小小激动了一下。
为展示决心,普京让梅德韦杰夫靠边站。
但现在看,普京发展经济的宏图大业,已经很难实现。
新兴经济版图上,基本看不到俄罗斯的身影。因为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依然建立在能源和武器上,显然已经落伍。
所以说俄罗斯目前动荡,境外推手只是诱因;本质问题还是俄罗斯社会结构变得很脆。
纳瓦尔尼引发的动荡,目前还不至于动摇普京的根基。
但普京也无法解决俄罗斯社会经济结构的弊端。
变脆的俄罗斯,会继续脆下去。这就好像凶猛的北极熊面临生存危机的逻辑一样。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