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朝阳区市场监管局联合银行推出“朝阳预存宝”资金监管平台。该平台基于微信小程序提供了“消费者端”和“商家端”,商家将其全部预付费产品或者部分预付费产品接入平台,银行对经过平台流转的预付费资金进行100%监管。当消费者付款时,资金自动转入银行资金存管账户,只有当消费者在商家消费并现场核销后,银行才将当笔费用划转至商家结算账户。无论消费者预存多少费用,商家只能自由支配消费者已实际消费的额度。(2月3日《北京青年报》)
眼下,“预付式”消费是一种新型的消费趋势。一些商家正是瞅准这一“商机”,推出“充值多少返利多少”“多消费多优惠”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服务,不但让消费者从中获取一定的“实惠”,而且商家也能通过“预付式”消费方式留住消费者,并从中获取利润。可以说,“预付式”消费方式对消费者和商家而言,这都是一种“双赢”之举。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些商家由于管理不善、经营不当、资金周转难等问题,而出现了商店“关门”的现象。按说,商家由于自身原因而导致商店“关门”,之前消费者预付卡里的钱应该及时退还给消费者,但一些无良商家不但不及时退还,反而能拖则拖,能骗则骗,甚至“溜之大吉”,致使“预付式”消费成了吞噬广大消费者切身利益的“消费陷阱”。
其实,早在2012年9月,商务部就发布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要求发卡企业在开展单用途卡业务之日起30日内前往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并对相关企业实行资金存管制度,按预收资金的一定比例向商业银行存入存管资金,一旦违规,便可对企业形成约束。可见,对预付式消费的管理还是有明文规定的。但由于只有管理办法,而没有相应的监管和处罚机制跟进,因而“预付卡”管理还是处于“失管”状态之中,导致“预付式”消费“乱象丛生”。
此次,北京朝阳区市场监管局联合银行推出“朝阳预存宝”资金监管平台,这无疑是防范商家跑路的一记“妙招”。据了解,“预存宝”模式与如今广泛应用的网络购物中的担保交易非常相似,即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对价存入第三方支付平台,待消费者收到商品或接受服务后,再由该平台将相应对价转入商家账户。可见,采用“预存宝”防范商家跑路之举,值得借鉴和推广。
当然,除了采用“预存宝”防范商家跑路之外,要治理“预付式”消费乱象,还须法律“站出来”。一方面,对恶意使用“预付式”消费骗取消费者钱财的不法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该罚款的要罚款,该追究法律责任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要通过“黑名单”制度,让那些无良商家“一时失信,处处受限”,为自己的无良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从而倒逼其遵规守法,切实履行契约。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讯员:叶金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