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珠海40岁的肖女士称,3个多月前因先兆流产住院安胎,医生拿药时未核对姓名让其吃了引产药。(2月27日《北青网》)
据报道,涉事医生承认,自己拿药给患者时未做到“三查七对”,结果导致将药错给了肖女士。目前,经过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等紧急处理,并为肖女士做了一系列的相关检查,结果提示胎儿是正常的。
孕妇明明是来医院住院“保胎”的,却因医生的“误发药物”而变成了“打胎”,这叫孕妇和家属“情何以堪”?可见,“误发打胎药”事件,不仅暴露了医院护理人员责任心的“严重缺失”,而且也暴露了医院存有较大的“护理漏洞”。
目前,虽然院方已对涉事医生作了“停职”处理,但笔者以为,更为重要的是,院方要从此事件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尽快堵上“护理漏洞”。
一方面,院方应加强内部管理,严格落实“三查七对”制度,避免护理人员因忽视这一制度的严肃性、安全性、重要性而“随心所欲”,乱发、错发药物,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另一方面,院方应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教育,包括医德教育,让每一位医护人员在任何时候都能以“患者至上”“生命至上”为己任,切实把责任心落实到平时的医护工作中。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院方绝不能让不同病例的患者同住一病房。此次发生医生“误发打胎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胎孕妇被安排在一位原先来医院打胎孕妇的床位上,导致医生“发错药”,孕妇“服错药”的奇葩事件。可以说,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管理漏洞”,必须尽快堵上。
笔者相信,只要院方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并切实跟进责任心、医德等教育,堵上各种“管理漏洞”,那么,就一定能有效规避类似“安胎成打胎”事件的重演。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讯员:叶金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