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支山歌给党听……”
3月5日学雷锋日。从央视节目中总算听到了这首《雷锋之歌》。客观上,这无疑是主流媒体对雷锋——这一曾被污损英雄形象的“清污”与“正名”;主观上,为欢庆中共“百年党庆”配上一支最佳背景音乐,让人们能像雷锋那样感恩共产党。
雷锋,是毛泽东时代涌现的好青年,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不幸殉职,22岁英年早逝。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毛主席予以高度肯定,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1963年3月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这一天也就成了全国“学习雷锋纪念日”。此后,全社会每年开展“学习雷锋,发扬雷锋精神”活动,对那时候良好社会风气的确立、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发挥了优良的正面作用。
然而,经过近几十年来对英雄人物的“污损”与“折腾”,现今学雷锋,人们充其量也只是把他与“好人好事”相联系。故而同样学雷锋,今昔大不同。关键是丧失了“雷锋精神”。
那么,什么是“雷锋精神”? 周恩来总理的题词,其实是对它最精准、最好的概括,四句话:
“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恍然大悟!“雷锋精神”,原来就是共产党人无产阶级的“阶级观”、“革命观”、“公私观”和“牺牲观”。显然,“四观”全都源自毛泽东思想。
一段时期来,人们都在强调:一定要“与时俱进”,要“观念更新”。否则将会被时代淘汰。那么,
试问:当今社会,还会大力提倡这“四观”吗? 试问:当今社会,舆论界还会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吗? 如果不能,那怎么还可能有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 请看,每年3月5日,即使会有一些基层学校、单位,自发地开展一些“学雷锋”活动,那也只能是飘过人们头上的一丝轻风。只要大的社会环境不改变,那么今天重唱《雷锋之歌》,再要人们像雷锋那样去感念党的恩情还可能吗?
《雷锋之歌》,原是雷锋生前经其修改后收录在日记中的几句诗,他殉职后《雷锋日记》被公开发表。上海作曲家朱践耳受这首小诗感动,遂把“雷锋遗诗”谱曲成歌,发表于1963年2月21日的《文汇报》上。首唱者是上海歌舞剧院的任桂珍,随后翻身农奴歌唱家才旦卓玛也唱了这首歌,并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随即红遍全国。
《雷锋之歌》是雷锋个人的“感恩”之歌,也是翻身农奴才旦卓玛的“感恩”之歌,更是全国整个被压迫阶级的“感恩”之歌。
是旧社会的地主、恶霸反动派,夺去了雷锋的爹、娘和哥哥的生命,使他失去了童年和家庭,七岁就成为孤儿,受尽了人间的苦难与欺凌。九岁时,是毛主席、共产党解放了他,从此生活得到了保障。新社会,他不仅分得了土地、还上了学,并最终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运输连班长……
雷锋对新、旧社会天壤差别的强烈切身感受,使他自然要痛恨旧社会,感恩新社会,进而感恩毛主席和共产党。
旧社会,西藏是农奴社会。才旦卓玛出生一农奴家庭,第二天就被农奴主登记确认为小农奴。农奴要整天干活,小农奴常得不到父母照顾,只能被栓在木桩上以防万一。有一些小农奴,常因肚子饿了没吃的,甚至敢与狗争食。
是毛主席、共产党派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西藏,小农奴才旦卓玛才得以翻身解放。其后,又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能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并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人民歌唱家。像这样的歌手演唱《雷锋之歌》,怎能不唱出真感情、高水平? 怎能不让她一辈子不去放声高唱这样的歌?
《雷锋之歌》所以能红遍全国,长盛不衰,更因为它得到了全国极大多数翻身解放的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群众的共鸣。雷锋对毛主席、对党的感恩,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地同时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感情!
《雷锋之歌》只能出现在新社会。
如果是旧社会,高高在上的是一批压迫、剥削广大人民群众的地主、农奴主,是一批敲骨吸髓的资本家、恶霸、官僚,还会产生像《雷锋之歌》——这样感恩之歌吗?!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