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历史的见证:解放战争迅速胜利不是依靠外援
抗战胜利后,我军最早出关的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曾克林部,在沈阳郊区、抚顺等地的苏军转交的日本军用仓库中,获取了大批枪支弹药、军装鞋帽;2个月发展到10万余人。原东北抗联的周保中与长春苏军交涉,也得到一批日制武器弹药,并迅速发展到近5万人。这些招募的人员包括工人、学生、无业游民、归顺伪军、民间土匪及混入的国民党特务等;许多人抱着“先当八路、后投中央”的心态而来。不少新参军的东北人不了解我军的宗旨,他们目睹了苏军一些胡作非为,将对苏共的不满转移到中共,因此向往“中央军”。1945年11月17日,苏军命令我方军政机关、部队在23日前退出哈市,以便国民党接收;各地匪特趁机发动武装叛乱。11月19日,苏军强迫我方人员撤离长春。沈阳及长春铁路沿线的大中城市中。
11月14日,中共中央制订了榆锦地区决战的计划。然而,在辽西奉命阻击国民党军的许多新编部队不堪一击。准备作为榆锦决战主力,而赶到锦州附近的新四军第3师,原本携带了全部装备,到达冀东后大多留给了当地部队。因听信苏军承诺,没想遭到背弃,因此极缺武器,一时难以投入作战。正如黄克诚向毛泽东“诉苦”那样:部队要啥没啥,“无党(组织)、无群众(支持)、无政权、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最要命的是缺武器,军人没枪如同老虎没牙,这仗怎么打? 11月26日,负责在前线指挥的林彪当机立断,决定放弃锦州。但新编部队叛变投敌的浪潮却难以遏阻,据1949年东北军区司令部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统计:1945年12月底到1946年1月初,仅10天左右,“先后叛变者有:吉林1万2千人,合江5千人,龙江约3千人,牡丹江3千人,松江l万人,辽北3千余人,嫩江3千余人,李运昌部亦叛变不少,先后叛变共约4万余人。”东北局1947年4月10日报告说:“据所知前年(45年)十二月就有一个整旅在抚顺叛变。东满周保中的部队一次有七千人叛变,当时李运昌号称四万人,在锦州撒退的大部叛变,到热河省不过五千人”。【25】这样,苏军转交的许多武器又落到了国民党军手里。
1946年4月18日,杜聿明指挥新1军分成3路向四平城发动攻击;战至5月18日,国民党军在坦克、大炮和飞机的支援下,攻陷了四平以东的咽喉要地塔子山,防守四平的东北民主联军面临被合围的危险。林彪再次机断专行,命令我军迅速撤离四平。此时,出关的基干部队伤亡惨重,元气大伤;成分复杂的新兵,更是大量逃亡。屋漏偏逢连夜雨;民主联军总部作战科副科长携作战文件投敌。敌得知我军困境后,放胆多路追击,其机械化部队长驱直入、迂回包围,敌机临空轰炸扫射;我军一些部队被打散,有的被包围,失掉联络……。在这危难时刻,南满第4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挺身而出,主动请战,发起鞍海战役,全歼鞍山守敌,逼迫敌师长潘朔端率部起义。国民党军被迫抽兵回援,转变军事策略为“先南后北”。其后,双方相持不下。到此,根据东北我军装备情况,对照当年各解放区出关部队武器数量,一共多出12.14万支长枪。【24】这期间战斗艰难,缴获较少,大致只能弥补战斗损耗。可以说,这12万支枪基本上应是东北我军实际掌握的苏援日制步枪。
1946年6月6日,国共双方达成了停战15天的协议,以后延长休战时间达4个月。1946年8月至10月,东北民主联军32.4万人进行了整编,调整装备,补充新兵,战斗力得到恢复。其后又剿匪20余万人,巩固了根据地。并派出1.5万名干部下乡进行土改,在“保家保田”的口号下,东北农村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1947年1月,东北国共两军再度交手;这就是著名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民主联军共歼国民党军近5万。4月间,东北国民党军由攻势转入了守势。1947年夏季、秋季、冬季攻势,4野歼敌30余万后,国民党军便只剩沈阳、长春、锦州等孤悬之地。进入1948年,东北野战军缴获国民党军的武器越来越多,装备得到明显改善,已经不太需要的日军旧武器了。战士们特别对缴获的美国造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卡宾枪感兴趣,它们质量好,火力强,性能比日制步枪优秀许多。即便是仿造德军毛瑟步枪的国产“七九”步枪也比日本“三八大盖”强;后者口径小、弹道设计有缺陷,造成“进去多大眼,出来多大眼”;而“七九”步枪造成的创伤要大得多。因此,缴获较多的部队,首先就是换下日制步枪。1947年10月,何长工据理力争,用废钢铁向苏军换取了数万支步枪;东北军政领导人通过金日成及驻朝苏军,搞回来10万支步枪。这十几万支日制步枪的作用,只能算作是“锦上添花”,在补充了战斗损耗后,部分装备地方部队,以后就没这个需求了。应该说,后来这部分日制步枪对中国解放战争进程的影响之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从整个解放战争的全局来看,前期最出彩的是关内的一系列战役。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依仗着兵力、装备的绝对优势,由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发展到全面进攻。我军名将刘伯承沉着应战,指挥、发动了上党、邯郸、陇海、定陶、巨野、鄄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豫北等战役,歼敌数十万,挫败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并钳制了大量敌军,支持了其他战场的战略展开。刘伯承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开场后便是十战十捷,指挥技艺出神入化。连蒋介石也承认:“论战术,刘伯承数军界一绝。”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一手撕毁了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了进攻,内战全面爆发。常胜将军粟裕以3万余人迎击12万先进装备之敌的大举进攻。他采取集中兵力,形成局部优势,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妙招频出,40多天7战7捷,歼敌5.3万余人。因此,苏中战役被中央军委作为经典范例通报全军。其后,鲁南战役歼敌5.3万,首创解放战争1次消灭2个整编师的纪录。莱芜战役,3天歼敌5.6万,俘敌数量之多、歼敌速度之快,都刷新了纪录。孟良崮战役,粟裕以“虎口拔牙”的胆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势,在密集并进的敌重兵集团中,将国民党军王牌整编74师割裂出来,加以围歼,创造了当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26】国共全面开战的第1年,我军消灭国民党军112万余人;东北民主联军歼敌17.5万人,在其中所占的比例较小,这是因为当时东北我军面临极端困难的局面所致。
由此可见,早先获得的12万支苏援日制步枪,对东北民主联军坚持根据地的斗争,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没有显著的战果。东北战局的扭转,有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首先,避免锦州决战和果断从四平撤退,使东北我军躲过了2次灭顶之灾。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改组了东北局,加强了东北工作的领导。之后,东北局大抓根据地建设、剿匪、土改,赢得了民心、巩固了政权。并大力地对部队进行整编、训练,战斗力迅速提高。东野首长尤其注重中高级指挥员的培养,多次亲自授课,将其战术思想进行灌输,并在战斗中检验、完善。对指挥员的要求很严;如,三下江南战斗,部队到位20分钟,就必须报告现场地形、当面敌情;逼着指挥员学习战术,用脑打仗。跟不上者让位,去二线部队;东北我军纵队司令员的更换最为频繁。这为有悟性、灵性的战将提供了充分施展的空间,许多将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锤炼成钢。因此,东北野战军中智勇双全、能独当一面的战将最多。东野首长赏罚分明,打不好仗的主力有可能降为地方部队,打得好的地方部队优先升为主力。有了这样的激励机制,一些部队常相互较劲,展开战斗竞赛;因此士气高昂、战力大增。1948年,东北我军从3月至9月初进行休整,经过半年的整军运动和大练兵,兵强马壮的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我军中装备最好、战力最强的百万雄师。其后,人民解放军连续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我军横渡长江,解放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经过一番梳理,在中国的解放战争中,苏联的作为和苏援的作用已经很清晰了。在初期,由于苏联的背信弃义,造成了我军出关主力部队缺抢少弹的艰难局面,一度险些陷入绝境。虽然,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作派对我有所伤害;但苏援的日制武器,对东北解放战争也有所帮助。四平保卫战失利后,局势艰难,东北民主联军执行东野首长提出的“等、忍、狠”作战指导方针,等待忍耐、避免决战,休整练兵,磨刀不误砍柴工;其后出手狠击时,便是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然而,这也导致国共全面开战第1年的东北民主联军战绩平平。也就是在这个过渡阶段,那12万支苏援日制步枪发挥了一定作用;其后便是反攻阶段,仗越打越大,缴获越来越多;那些1905年设计、性能落后的日式旧步枪,大部被野战军部队(除了常充当预备队的1纵外)迅速淘汰。也就是说,东北我军多次长时间的休整练兵,无意间,使得这些闲置老步枪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小。但是话说回来,如果没有那12万支枪,当年歼敌17.5万人的数字就要打折扣,可能会少上万人。但是,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他们最终还是跑不掉的,东北战场的最后局面是关门打狗、一锅端。综上所述,可以清晰地看到,苏援武器并没有对东北解放战争的进程产生明显的影响;至于苏援“极大地缩短了中共中央原先预计的彻底战胜国民党的时间表”的说法,那更是不着边际的无稽之谈!
杨奎松先生曾说:“我一直努力在研究中保持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27】但笔者不以为然,杨奎松先生敢说话,教训他人,“嗓门大”、“声调高”;对感动了千万中国人的《苦难辉煌》,都能够痛下狠手。但自己治学却不严谨,一本专著漏洞百出,让人笑话。从上述事例可见,杨先生做研究,既不客观,也不中立;他不懂军事,却敢指点江山,依据当年国外敌对势力荒谬绝伦的攻击性宣传资料,妄下结论,误导了公众,也太不负责任了!
杨奎松先生曾言之凿凿:“据东北局报告,苏方已将抚顺一处军火库中300 万发炮弹交给了东北局”。【参见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5页。】300 万发炮弹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它可以搞出大动静;但为什么在当年的东北,它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呢?刘统先生曾对这个未注明出处的说法提出疑问。【11】杨先生斩钉截铁地回复:“此300万发并非笔误或抄写错误 ,确为当年东北局所报之数。”【10】这到底是什么回事?还是眼见为实,1945年10月25日东北局致电中共中央的相关原文为:“除已交中共的飞机和有一个日本航空大队全部人员可用外,仅抚顺一处便有300万发炮弹可交我使用。苏方建议中共赶快接收,同时抓紧编练炮兵和生产大炮。”【参见《东北局关于苏军交涉情况致中央电》,1945年10月25日。】看清楚,是“苏方建议中共赶快接收”,并没有实际交接。众所周知,其后苏军又收回了各地的军火库;从“朱瑞报告看,苏军在1945年11月撤出沈阳前并没有给我军什么炮弹。”【11】由于东北我军炮弹严重不足,影响了作战,甚至造成过战斗失利。1947年6月25日,林彪给斯大林写信求援:“……尤其是弹药(特别是炮弹)的不足。为此,我请求你给我们以武器弹药的帮助,将红军缴获的现存在远东的日本武器弹药交给我们,并希望还能将德国的武器弹药尽量拨给我们。”【28】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既然杨先生再次强调“并非笔误或抄写错误”,那么这算不算断章取义呢?
3结语
笔者平时很少关心网上的是是非非,最近才知道《苦难辉煌》遭人攻击,许多人愤愤不平。“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无论是学者也好,“公知”也罢,对于为国家、民族有杰出贡献的英雄,都应该有相应的尊重;不要做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苦难辉煌》在创作、出版的过程中,确有不足,应引以为戒。今后凡涉及历史的书,最好附上参考文献(即使出版社反对,也应该顶住)。别人出书可以不附参考文献,没人管。但金将军不能,他是知名的公众人物,一旦有人借题发挥,就会产生社会影响。金一南是人,不是神,他也会有不足。然而,有缺点的战士,毕竟还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不过是一只苍蝇。
参考文献
[1] 众石:红军长征路线成为全球最具魅力的中国之路,《上海支部生活》2010年第10期
[2] 王晓霞:金一南和他的《苦难辉煌》,《新湘评论》2017年第23期
[3] 祝朝安,朱自强:将军原本是馆员——记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少将,《图书馆论坛》2009年第6期
[4] 史清:杨奎松新著《忍不住的“关怀”》的百处硬伤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3/07/303843.html [2021-04-03].
[5] 杨奎松:让学术批评回归学术,对史清“质疑”一文的公开回应https://www.douban.com/review/6186447/?dt_dapp=1&dt_platform=mobile_qq. [2021-04-03].
[6] 阳春艳,王珍珍:杨奎松回应被挑错:我反感躲在暗处恶语相向的风气(来源:长江日报)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0730/c172318-22375593.html [2021-04-03].
[7] 吴亚顺:杨奎松回应新书硬伤质疑:学术批评应回归学术(来源:新京报)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3/1223/c172318-23914714.html. [2021-04-03].
[8] 于立生:奉劝杨奎松先生反躬自省https://hlj.rednet.cn/c/2013/07/31/3095678.htm [2021-04-03].
[9] 凌河:从王树增的两个故事说起,《解放日报》2013年7月1日第6 版.
[10] 杨奎松:关于解放战争中的苏联军事援助问题——兼谈治学态度并答刘统先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1] 刘统: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探讨——兼与杨奎松先生商榷,《党的文献》2000年第4期
[12] 郭永学: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东北部队武器来源考,《党的文献》2017年第3期
[13] 徐焰著,项林,石阳资料整理,北国狂飙 苏军出兵中国,沈阳出版社,1995.10,第263页
[14] 徐焰:解放战争中苏联给了中共多少武器援助?,《兵器知识》2009第9期
[15] 徐焰:解放战争中苏联交给中共多少武器,《炎黄世界》2014年第3期
[16] 蔡朋岑:大地铁流 解放战争中的东北装甲兵,《军事历史》2005年11期
[17] 赵易辰:从坦克剿匪开始的解放军“铁骑”,《文史天地》2018年第4期
[18] 王永涛:我军第一支装甲兵部队的诞生,《党史纵横》2016年第2期
[19] 黄山伐:解放战争中的“红色铁流”,《兵器知识》,2018年第6期
[20] 王安中:重议 1945 -1949 年苏联对中共军备之援助,《求索》2015年第3期
[21] 林雨星著,林彪全传,远方出版社,2001.03,第219页
[22] 刘信君著,毛泽东与东北解放战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01,第182页
[23] 黄坤胜,黄顺通主编,功业千秋:怀念全国侨联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黄登,鹭江出版社,1993.11,第142页
[24] 李长林:关东军武器流向略考,《党的文献》,2006年第1期
[25] 马舜编著,军旗下的辉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撷英 征战卷 部队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05,第469页
[26] 百祺:抗美援朝内幕探秘②——6员大将可挂帅 “骄兵悍将”待出征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81878 [2021-04-03].
[27] 张小摩,秦筱:杨奎松—徘徊于左右之间 中立客观不走极端https://cul.qq.com/a/20130620/009091.htm [2021-04-03].
[28] 刘统著,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01,第207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