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被罚182亿后,蚂蚁集团再传出被约谈的消息,与此同时,几大党媒也一起发声,对此进行了评论。
我们先看新闻:
2021年4月12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代表四部门就约谈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自去年12月份四部门联合监管约谈以来,蚂蚁集团建立专门团队,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制定整改方案,积极开展整改工作。
此次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有关人员,主要是要求蚂蚁集团必须正视金融业务活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和整改工作的严肃性,对标监管要求和拟定的整改方案,深入有效整改,确保实现依法经营、守正创新、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本源,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在符合审慎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加大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潘功胜透露,整改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纠正支付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支付方式上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纠正在支付链路中嵌套信贷业务等违规行为。
二是打破信息垄断,严格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要求,依法持牌经营个人征信业务,遵循“合法、最低、必要”原则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保障个人和国家信息安全。
三是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监管,健全风险隔离措施,规范关联交易。
四是严格落实审慎监管要求,完善公司治理,认真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控制高杠杆和风险传染。
五是管控重要基金产品流动性风险,主动压降余额宝余额。
等等.....
消息传出后,《经济日报》率先刊文,作为我国经济领域最权威的党报——《经济日报》的评论言简意赅:明方向、亮态度、提要求。
其中,明方向方面,包括“要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出发,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这为强化平台企业金融监管、规范平台经济竞争秩序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也为平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亮态度方面,经济日报称:科技不能成为平台企业的“保护色”,不能成为平台企业逾越法律、道德等规则底线的借口。金融科技并未改变金融的风险属性,其“底色”仍是金融...。
此外,文章指出,金融管理部门“立规矩”“补短板”,刻不容缓。
评论指出,蚂蚁集团整改方案的制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蚂蚁集团还要对标整改方案,不折不扣地达到监管要求。其他平台企业也应对照监管要求,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为本...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用“新的起点”来形容蚂蚁金服的这次整改。
另一家央媒《中新社》的文章也强调了两个关键词:纠错与规矩。
文章强调,将方向“跑偏”了的公司拉回正轨,纠错恰逢其时。文章指出:“对照问题清单,蚂蚁集团应不折不扣落实整改,未来更要将监管要求内化成企业经营管理的“肌肉记忆”,视作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尤其是在服务众多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情况下,必须以更高的安全水平、更严的规范准则要求自己。”
而在“立规”方面,中新社的文章直言:“鼓励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中国金融发展的方向是明确的。但所有创新,必须在符合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这个规矩不容破坏,也只有如此,金融科技才能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新社的上述文章在“添动力”的阐述中这样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蚂蚁集团早期创业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在不折不扣地落实整改方案后,希望蚂蚁能够找回自己的初心,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为国家发展注入动力。
而新华社在《蚂蚁再被约谈,规范有序才能行稳致远》的评论用三个“清晰”予以解读:
首先,规范发展的思路愈发清晰;第二,整改的方案框架愈发清晰;第三,公平监管和开放合作的态度愈发清晰。
其中评论提到:“平台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应以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为本,不能使科技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保护色’”,表明了监管部门的态度——对包括蚂蚁集团等头部企业在内的所有平台企业,打所谓科技“擦边球”、将金融与科技混为一谈、为平台企业披上“科技公司”外衣逃避监管等做法都将行不通,公平监管的阳光将照向平台经济的每一个角落。
尽管目前人民日报尚未作出评论,但在两天前,当阿里巴巴被曝处罚后,人民日报官微就刊发了评论。
上述评论文章提到:规范是为了更好发展,“扯袖子”也是一种爱护。相信随着治理体系的不断健全,平台经济必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更好地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
至此,从几大党媒的评论不难看出,信号似乎已逐渐明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