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士黄国平论文答谢红遍网络,因为他悲惨的身世和努力拼搏的样子感动到了网友。
而三个月之前,有一位和黄博士同样身世凄惨的山里娃——墨茶,结局却迥然不同。
我不禁在想,究竟是墨茶还是黄博士,更能普遍反映山里娃的命运?
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而央视的观点则比较典型,该评论强调“拒绝怨天尤人,奋斗成就人生”,同时批判一下颓废懒惰的“三和大神”们,满满的正能量。评论区的不少读者表示自己有类似的经历,要学习黄国平博士,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
笔者感动之余,心情也颇为沉重,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太难了,都二十一世纪了,在我们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怎么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那些没能考上大学的山里娃、农村娃和打工人的娃,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这些娃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仅仅是由于他们不努力吗?
究竟什么才算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大山,上了大学就是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吗?
央视说得对,社交网络泛滥着“二十岁年薪百万”的“假鸡汤”,而“假鸡汤”已经骗不了人了,真正的正能量才能鼓舞人心。那些无名之辈,要像这位真正实现了逆袭的偶像学习。
加油吧,少年们!
然而,努力就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长者有句至理名言:“一个人的命运啊,不光要看个人奋斗,还要看历史的进程”。
显然,不努力一定没有出路,而努力了也不一定成功。
决定个人命运的,除了个人奋斗,更重要的是时代的进程。
举个例子,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唐太宗李世民上任之后做了一件大事。他命令手下修了一部《氏族志》,把全国各地的有名望的家族统计了个遍,将氏族分为三六九等,李氏一族当然名列前茅。全书共一百卷,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
氏族就是社会上的名门望族,皇亲国戚、地主贵族、富商大贾等等,蒋介石统治时期的“四大家族”和氏族也比较类似。
唐朝实行科举取士,有资格参加考试的是学校(国子监)的学生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自学成才,官府推荐到吏部考试的人)。
国子监招收的大部分是官宦子弟,民家子弟当然绝大部分也只能出生于富人家庭,例如地主或富商,和绝大多数的农民子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走推荐的道路乡贡,几乎没有上述氏族中二百九十三姓之外的子弟。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的被统治者农民阶级,即使再努力,也根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除非他们学习朱元璋、李自成。
相比于更加腐朽的魏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门阀制度,唐太宗的科举考试只是扩大了中小地主阶级的上升渠道,与普通人无关。
农民再努力干活,其最终结果也只能是帮地主多收三五斗,绝对改变不了自己被压迫剥削的命运。
目光回到现在,阶级(阶层)固化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人们的“不努力”绝非全部因为其懒惰,而是努力了也翻不了身。
例如风雨无阻的外卖员,努力跑单,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单价却越来越低。所以有骑手吐槽,“XXX,一块钱的单你们也要跑吗?”
笔者在2018年冬曾到和黄国平生活环境相似的贵州山区支教,那里才通公路不久,由于教育落后,很多小孩上二年级还不熟练个位数的加减法。
可以想象,这些孩子绝大多数都改变不了辍学打工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看似公平的高考制度几乎是“鲤鱼跃龙门”的唯一途径,对于山里娃、农村娃来说,和城市地区、富贵家庭的子弟相比,就已经远远地输在了起跑线上。
而当那些“没有走出大山的孩子”背井离乡去辛苦的打工,却赚不到几个钱,最终甚至贫病交加而死。例如墨茶同志,而且竟要受到“懒惰”、“怨天尤人”的污蔑。
在当下,究竟是墨茶多,还是黄博士多,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把决定人命运的因素归结为人的努力,于是,所谓成功人士都成了努力奋斗的典范,你穷只是因为你不努力。
但是,前一段时间南京一位美女自曝父亲帮她修改成绩,并将她安排进电视台工作。工农子弟拼尽全力获得文凭才算有了一张正式的“卖身契”,而南京这位不知其父有什么背景的子弟只需要父亲几个电话便可以搞定。
与其说努力改变命运,倒不如说学得好不如生得好。
媒体在鼓吹个人奋斗改变命运,对于黄博士来说,改变命运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他到腾讯公司去打工,而且工资不低。
改变命运,说得通俗一点,无非就是变得富和贵。贵且不说,富就是有钱。啥样的人才算有真正有钱呢,无疑是资本家了。
给别人打工,无论你是BAT的高级程序员,还是富士康流水线拧螺丝的普工,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除非你能实现阶级跨越,否则,拿一份高薪还远远算不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互联网大厂里面996的员工,表面光鲜,不是照样有人被逼得自杀以求解脱吗?
最后一个问题,黄博士悲惨的经历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难道是因为他命苦?
还有多少像黄博士一样的山里娃、农村娃,在苦苦挣扎呢?他们都能像黄博士一样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红色卫士
2021年4月19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