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以前,“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朴素地道出了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千载以后,形式主义成为文学艺术领域的创作倾向,形成了推动文艺发展的流派。放眼当今,“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但对于形式的恰当接受却着实缺乏。
当前社会,提到“形式”二字在人们的眼中已是贬义的存在,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形式主义加班等现象增加了工作压力,使人们失去了生活的幸福感。但其实,并非所有的形式都是形式主义。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一点形式!
形式有时就是仪式。生活需要的“形式”是仪式感。所谓仪式感,就是日复一日的日子中,让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变得和其他的日子不一样。爱一个人,我们心里知道,但不能只靠心里的爱来获得对方的爱,来维系这份爱。一束花、一份生日礼物,都是仪式感的体现,又如建党一百周年的党史教育学习活动,为我们深入了解学习党史提供了确切的进行方式,这样的形式能带来信念和归属感,它让循环往复、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人生有了星光。
形式有时就是敲打。工作、生活一年又一年的重复,会让我们忘掉自己的某个身份、某个角色。我们有自己家庭中的角色,作为父亲、母亲、子女等,我们还有自己的职业,作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公务员等。作为一名刚到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深感基层很多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嵌入到群众中去,如若干不好,往往会让干部身心俱疲,导致一些工作流于表面应付,因此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形式”的反复敲打和提醒也会督促我们时刻记得自己的责任。
但同时要把握好形式的度,将形式做到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学习或者口头的论述,才能实现形式的意义以及呈现出来的效果,作为基层干部,对于上级传达的文件精神,要认真钻研学习并且以此延伸到思考我们的农村生活、百姓福祉,对于群众,基层干部要能够做到俯下身,弯下腰,撸起袖子能下田。常到农家走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发挥每一次形式的最大价值,做好人民群众的勤务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