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自得地吃着香糯糯的粽子,不禁想到两个问题。
一是屈原与孔子。两位历史名人,在我头脑里同时闪现。
论年龄,孔子大概比屈原年长200多岁。论著述,虽然有孔子“述而不作”的说法,但这恐怕只是就《论语》而言,因为历来也有孔子著《春秋》,注《周易》,修《礼》《乐》,编《诗》《书》的说法。而屈原的著作,则有《天问》、《离骚》、《九歌》、《九章》等。若论他们二人著述的高下,我等村野之辈,当然无法评说。论地位,孔子生前曾任鲁国大司寇,掌管司法和纠察,有生杀予夺之权,而屈原生前曾任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后来呢?孔子罢官就广招学生,周游列国,宣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而且对学生们表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可见他传经布道的决心之大。而屈原则因贵族排挤诽谤而遭流放,罢官后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所以当郢都被秦军攻破后,便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至此,我觉得二人的人性、人格、人品之区别,已见端倪了。他们的身后呢?孔子受到历代皇帝加封,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曾经小孩子入学都要先对着他的画像跪拜。而屈原呢?其死,固然凄烈,死后也没有得到历代统治者什么高度评价与推崇,通常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类,只有苏轼这个官场上的倒霉蛋对他评价最高:“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那么,这“爱国诗人”与“大成至圣先师”到底属于什么重量级?我等草民是无法衡量、无缘置喙的。现在,当我吃着香糯糯的粽子时,我忽然觉得,自古以来,尽管草根老百姓没有对大政方针的决策权,也没有对舆论宣传的把控权,但是他们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宣告自己的取舍——比如这端午节家家户户吃粽子。尽管二千多年来,统治阶级对孔子不断的追捧,直至近年来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甚至还有人试图把孔子像树到天安门广场,但是在老百姓心里,他毕生所喋喋不休的“克己复礼”,终究比不上毛泽东一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或者佛家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实在!更不如屈原的以身殉国震撼人心。不信?如果问问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赛龙舟,恐怕黄髫小儿也会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至于伍子胥的故事,当然不及屈原影响深远)。这大概就是毛伟人所说的“人民万岁”吧?
想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有的人端午节根本就没资格吃粽子!比如历史上的秦桧、吴三桂、李鸿章、直到汪精卫等等,比如今天的年轻作家蒋方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以及那个去年为西方势力写日记的汪主席之流。为什么说他们端午节没资格吃粽子?试问,难道他们不知道炎黄子孙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难道他们不知道屈原是什人?说得不客气点,二千多年前的秦楚之争,只不过是同为炎黄子孙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而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贪生怕死,或卖国求荣,竟不惜出卖祖国民族的利益,明里暗里为敌对势力效劳。这样的人渣,端午节也跟着吃粽子,难道不是对千古忠臣的侮辱、对民风民俗的亵渎!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