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中央提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作为必备动作在体制内外推行,并特意强调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
但党国体制运行的惯性容易导致地方“换帽子”,无论中央发起多少次主题学习、搞多少次实践教育,个别部门都是瓶子不换,酒也不换,只换一下“标签”。任你吹什么风,它都是原地不动耍一板斧。
个别涉法单位,这几十年来的屡次实践教育,都会在街头支个桌子,散发一下宣传单,或者到某个基层单位,给群众做一场讲座,所不同的是背景横幅标题有所变化,写出来的新闻通稿改了开头,扣了个“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新帽子。如果你问他回答了几个咨询,老百姓有啥诉求,后续是否有跟进,台下人听进去没有,则其哼哼哈哈说不出一二。
类似这种浮于表面的“办实事”,照片看着还不错,场面甚至还比较宏大,但实践效果怎么样,则要打一个问号。其实我们用不着上街头去找群众,群众虽是文件里相对抽象的概念,但其实就是我们岗位上能够接触到的办事者,我们小区能够接触到的左邻右舍,他们是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
为群众办实事不是锦上添花,而应该雪中送炭。要从身边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比如乡村的留守老人遇到了所谓“季节性缺水”,眼前虽有自来水管,但还得拼着老命去古井挑水吃,这便是他们遇到的困难事、烦心事。基层政府官员看见了,是睁眼说瞎话卖关子讲困难,还是赶快立项目扩水池修水管,这是对“我为群众办实事”真假实践的直接检验。
而有些需求显然是共性的,有些问题是普遍性的,甚至是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不同的层级部门去统筹协调,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比如房价持续飙升、救命药尚未纳入医保、农民养老金水平仍然太低等等,需要省市或国家层面也一起“为群众办实事”,而不能只知道发文件耍嘴,向基层一推了之。
作为普通党员或老百姓,手中的资源非常有限,则我们应立足岗位去服务。如果你是民政局工作人员,有个老父亲反映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客死他乡,但因无法支付高额停尸费导致不能魂归故里,你要怎么去做?你是说不归自己管,还是说自己无能为力?你选择了在核实情况后,及时向领导汇报协调,设法穷尽一切政策资源,根据特殊情况适当变通,这便是为群众办实事。这个助力“亡魂者回家”的工作人员真实存在,他就是浙江省平湖市民政局的周磊。
如果你是一名律师调解员,有个残疾人到法院大厅,反映3年前一起交通事故引发的诉讼纠纷,作为关联案件的被执行人,他哭喊着向西安市灞桥区法院申请再审,你要怎么去做?你是装作没有看见,还是只走个调解的形式?你选择了在核实情况后,并征得多方同意的前提下,与保险公司、第三人辨法析理,努力促成与该交通事故相关联案件的执行、申请再审、司法确认三个案件全部案结事了,这便是为群众办实事。这个助力“调一了三”的志愿调解员们真实存在,他们就是北京康达(西安)律师事务所的朱万利、焦克琳。
如果你是一名老师,眼见校园欺凌等事件层出不穷,有的学生留下了心理阴影,有的学生走上了人生歧途,鉴于传统的普法讲座效果有限,有人邀请你参加团陕西省委、省检察院正在发起一个“红领巾法学院”公益活动,你要怎么去做?你是推脱自己没有时间,还是只简单应付一下算了?你选择了详细了解情况,主动对接法律援助中心、中小学校,撰写普法情景短剧,资助师生们不断排演,鼓励学生们二次创作,以便法律知识入脑入心,这便是为群众办实事。这些助力“普法剧进校园”的老师们真实存在,他们就是陕西省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张麦昌、闫玉新、李志山、禄子文等老师。
为群众办实事最怕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容易导致“高级红低级黑”,并一次次消解组织权威。中省部门要瞄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关键环节“放大招”,不能像个“老太婆”只知道絮叨叨讲空头故事,普通党员要瞄准“王大爷、李姐姐、张同学”等具体人物的的“烦心事”“出一把力”,不能“拢起袖筒”“踮着脚尖”当看客。
我相信,只要有关部门和党员能够尽力做到“我为群众办实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保障,未来日子有盼头,公平正义能彰显,则“路上砍人”等社会暴力事件就会大幅减少,“躺平主义”等新兴词组就难以流行。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