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不久前中考的普职分流在家长群里引起了很大的恐慌,这似乎被认为是一项新的政策。其实普职分流是国家的一个既定方针,从80年代以来就有,要求在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比例大致相当,通常我们理解为是5:5,很长时间都是按这个概念来实行的。由于这些年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普及,这个比例正在慢慢改变,在很多大城市中普职比实际上已经达到了6:4甚至7:3,也就是说普通教育的比例还是在不断地提高。
职业教育是失败者的选择吗
为什么在高中阶段教育要进行普职分流呢?实际上这是一个劳动力市场的客观需求,也就是说我们市场上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不可能所有人都去上大学,我们可以看两张图来认识这一点。首先是美团外卖小哥的学历分布,我们发现外卖小哥的平均学历分布还是比较高的,初中占34%,高中占29%,中专17%,本专科以上的占到了20%,这个结构其实比我们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学历水平还高。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高中、中专、专科、本科毕业的小哥也加入到外卖的大军?这是因为有需求,相反他在其他领域的就业难以满足。
我们再看一个OECD国家职业教育的分布,看到这个图我是非常震惊的,因为可以看到在德国、芬兰、奥地利这些德语系国家和北欧国家,高中阶段中的职业教育比例非常高,占到了60%、70%以上,这是很令人惊讶的,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因为在那些地方高等教育早就普及了,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上大学,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不愿意上大学呢?第一个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在那些领域,他照样可以有很高的收入。第二个则是个人的选择不同,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要上大学,很多人还是喜欢做动手的工作,或者说喜欢比较单纯的工作,比如说开大卡车或者做一个修理工。他们的收入并不比当教授更低,即每个人是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做出的选择。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现在有很多研究生因为写不出论文,甚至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发生了这种悲剧。
我个人有一个猜测,就是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并不适合做研究型工作,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他要是做一个职业性的、技能性的工作,可能做得很好。这就叫做因材施教,每个人应该按照自己实际的能力和秉性做出选择。
另外就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结构,应当是与经济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国外的一个学者,他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当时农业的比重非常大,但是农业院校却不成比例,非常小。他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即指出了教育结构应当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上职业学校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或者说被认为是一种失败者的选择。我认为这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就是我们中国人特别鄙视动手的工作,鄙视职业教育,信奉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而在应试教育的竞争轨道当中,它是按分数来评价人,分数低的都进入职教系统了,这又为职业教育打上了非常负面的标签,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失败者的选择。
所以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家长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最近我看到一个行业调查,70%-80%的家长都有这个概念,都是希望子女上普通大学。
过去在多子女的时代,家长其实还是有理性选择的,因为他有四五个孩子,他很清楚哪个是读书的料。读书的料就让他去上学,调皮捣蛋的就去当兵,脑袋活络的去经商,忠厚老实的留在家里种地养老。
那么现在只有一个孩子了,就都把他当作天才来培养,都要上211、985,其实这个是不真实的。
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现在职业教育整体薪资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不高。与公务员与白领收入差距比较大,社会保障也不足,这个跟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是根本不同的。因为那里社会差距比较小,社会保障非常充分,每个人转换职业、失业、就业都没有后顾之忧,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收入没有很大的差别,都有社会保障。因此这是中国在社会发展当中需要逐渐改进的问题,就是要如何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
需要重新认识职业教育
而就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言,这种变化已经出现,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流动人口的减少,新出生人口的减少,劳动力的薪酬待遇正在提高。
今年开春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像在长三角的城市,3000元招不到一个农民工,但很容易招到一个大学生。本来上大学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更好的待遇,但是现在看来这并不是一个线性的结果,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并非如此,这也是很多人投身外卖队伍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后普及教育阶段,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职业教育,认识到这是在普及教育之后,高中阶段教育的多样化是一个必由之路。
事实上最近这些年来,参加中职教育的人数正在显著地增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打通了中职、高职、大专、本科的通路,即中职教育原来是一个断头路,你上了中职你一辈子就是中职,现在则可以通过3+2、3+3学制,完成大专和本科的学历,所以这是最近中职生源增加的主要原因。
另外我们需要在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的概念当中来认识职业教育。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职业教育并非一选定终身,第一个是职业教育可以继续往上走,可以通到本科、专科等。同时,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间也是可以互通的。我们还要看到在互联网的环境当中,从就业到创业的转变。也就是说,职业的变化和新职业的可能性在大幅地增加,不是简单的用学历的概念可以定义的。正在出现的很多行业或者说传统职业迅速地转换,同样,获得高等教育学历而就业不理想的,也可以重新选择。选择性比原来是大幅度地增加了。
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魅力
当然,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魅力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事实上,由于多年来我们教育的重心是升学教育,而把职业教育作为另外看待,所以地方对职业教育比较轻视,投入不足。相当多的职业学校是比较薄弱的,尤其是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我们到云南,他们认为学生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上卫校,要么上师范当幼儿教师,其他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没有。
很多家长担心的还不是职业教育的质量,学不到东西,而是担心学校的风气不好,把孩子带坏了。事实上也有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在职业学校待了一年就离开了。在农村地区的职业学校非常薄弱,缺乏吸引力。
那么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魅力是一大问题,国家和政府都非常关心,我也说一点简单的意见,我认为核心概念就是要打破现在体制的束缚,要改变我们现在由教育局办学,像办普通高中那样办职业高中的做法。也就是说,需要更大规模地与企业、产业合作,形成产学合作的新体制机制。
这不仅仅是培养几个双师型教师,实际上许多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活跃的市场经济和企业资源,职业教育是很难办好的。由此有学者建议应当把农村的中职教育办到沿海地区去,这样子他可以在沿海地区接受有质量的技能教育,然后在当地就业。
另外改变教育局办学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有品牌、有声誉的大企业参与办学。如果我们的这所职高是由中国重工,是由腾讯举办的,就业有保障,待遇也不低,是不是就很有竞争力了?这并不是空口白说。我们参观过韩国的职业教育,其就是用这个方法来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我们参观过一所培养工程监理的中职学校,其是由一个跨国公司直接举办的,毕业以后就派到海外的公司,薪酬待遇非常高,所以其学校的竞争性也非常强,不亚于进入首尔大学等高校的竞争力。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拓展灵活、短期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是按照办普通学校、普通高中的概念去办的,过于强调正规化、学历化。不足三年就不能发放中职的文凭。很多学生获得的也仅仅是学历而非技能,导致了中职教育的去职业化。解决的方案就是要大力发展短期的、灵活的、实用的职业培训。因为大多数岗位根本不需要三年。德国培养一个糕点师或美发师,也就是半年到八个月,颁发证书后,你就可以在市场上就业。只有这种短期的、灵活的职业教育才能够适应大多数成人的实际需要。比如说下岗再就业、复转军人等等,他们不可能脱产到学校里住三年来获得一个中专文凭,要用职业证书、职业认证来取代所谓的学历教育。
最近有一个消息,就是谷歌的职业认证证书项目,他们意识到其经济保障不应当是一纸大学文凭,应当提供新的、简便易行的职业培训解决方案,来帮助美国的经济复苏和重建。谷歌所提供的职业课程有三个项目,分别是项目经理、数据分析员和用户体验设计师。谷歌宣称参加这些课程并不需要任何学位或先前的经验,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工作和所需基本技能。与传统的大学学位不同,谷歌的证书项目大概在6个月内即可完成,花费不到300美元,甚至低于许多在校学习学生一个学期的课本费。我想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改革中等教育的方向和思路。
我们21世纪教育研究院也正在举办一个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大家来关注这件事。
本周线上分享主题为"《职业教育法》新修,如何保障职教未来发展",欢迎参与!
直播时间:7月4日(周日)19:30-21:00
观众可通过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直播间观看。
转载自:教育思想网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