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描写抗战时代的电视剧,都十分不接地气,要么是描写国民党上层贵族精英地主少爷土匪山大王的抗战,要么是故意把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神剧化”、“弱智化”.....因为当代的文艺圈人士、编剧导演,理解不了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怎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战斗和发展的。
上次讲过了新四军,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八路军。
有很多“果粉”认为,只有美国援助、装备精良的“国军”,才是抗战的主力;“土八路”装备差、人数少,主要打的是游击战,不是正面战场作战,所以就不是“抗战的主力”。他们甚至还有一个奇葩理论,“谁死的人多,谁就是抗战的主力”,按照这里理论,2020年抗疫的主力,是美国和印度。
八路军其实有两种,一种叫做“老八路”,属于老红军的精锐部队,指战员大多是经过长征考验或曾在陕北打游击,最初编成115,120和129三个师的老红军。这样的部队作战经验丰富,斗志顽强,战斗力连日军都非常推崇。
但因为根据地经济被封锁,所以就算是“老八路”的服装、武器、装备都不充足,一部分靠自己生产,一部分靠缴获,所以八路军的军装其实也不完全统一,有的时候五花八门,士兵们经常用缴获的日式装备,许多干部经常穿缴获的日军大衣。很多人更是衣服破破烂烂,补丁上打补丁。
八路军里的非正规作战部队才叫做“土八路”,他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民兵和游击队,平时看起来就是北方的农民,不穿军装,武器简陋,但是游击战争经验丰富,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你要是八路军“土”,确实很“土”,我军的“土”,是有传统的,我们的衣服“土”,都是自己纺织的布,自己染色裁剪的军装;我们的武器土,蒋介石不发军饷和武器,只能自力更生,丰衣足食,除了打仗缴获,还得自己开兵工厂,自己研究琢磨,造手榴弹,造土手枪,造土大炮,土地雷。
你能看出上图是个什么东西吗?那叫做“榆木炮”,就是榆木脑袋的“榆木”,把一段榆木中间掏空,用树木包裹铁管,做成炮管,威力其实颇大,因为口径大,是八路军攻打日军碉堡的利器,唯一的缺陷,是这东西只能用一次。
其实,我军也不是故意要弄这些“土得掉渣”的新发明、黑科技,有钱谁不愿意直接砸钱啊,那是没办法,没办法也要和强大的敌人斗。我军的装备、战术,都是在长期“以弱胜强”的战争中磨砺出来的,比如游击战、运动战、穿插迂回、分割包围、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方有生力量,这一套强大的军事指导思想,带领我们走向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装备差、条件差,就代表战斗力不行吗?真不一定。
相反,日本方面一直认为,重庆的国民党政府是有可能妥协投降的,中共的军队才是日本帝国不共戴天的生死大敌。日本人战史《华北治安战》中明确写道:“对于中共,只有排除任何妥协,必须从各方面都采取彻底的对抗政策。就中共的信念而言,他们是要一直战斗到日军完全从中国撤退为止的。”
1943年6月日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接到华北方面军报告:“从今年1月到5月与共产军交战次数为5524次之多。……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在我方所收容的19.9万具敌遗体中,中共军也占半数。但与此相比较,在我所收容的7.5万俘虏中,中共军所占的比例则只占一成五。这一方面暴露了重庆军的劣弱性,同时也说明了中共军交战意识的昂扬……因此,华北皇军今后的任务是更增加其重要性了。只有对于为华北致命伤的中共军的灭绝性作战,才是华北皇军今后的重要使命。”
敌上海《朝日新闻》文友半月刊1卷6期《中共军内幕分析》:“共军的境遇是极其艰苦的,要克服物质上的缺乏,对抗恶劣的环境,必须有超乎常人之外的坚强意志与严密组织。”“共军在这方面的运用可算登峰造极,发挥无遗。……共军善于运用它的兵力和坚强政治力量所造成的非常高涨的战斗情绪,因而……视之为神通广大,莫测高深……”
伪山西《新民报》1943年载该报随军记者张文心《癸末春太行作战纪评》:“一向即以狡黠著称之共党军,彼等确有不可漠视之独特战法……共产军其所以几年仍未全灭者,实不能不归功于其特有战法,即彼等得意之游击战。……以上所述,皆为狡黠共产党军所用之战法……如中央军者,集则易乱,散则无力,其溃灭尚较为容易,而共产党军集则为整,化则为零,其每个散在之小组皆为有机体……”
日本战史刊物《历史群像》2002年第10期回忆录:“我和国民党军打过仗,也和八路军打过仗,论武器装备是国民党军好得多,但八路军极善运动,也就是说对战场的控制力极强,随时随地都会向你发动进攻。和他们作战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紧张中。作为战士我们更不愿和八路军交手。……和国民党军打仗,敌人败了就一跑了之,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追击,和八路军打仗,即使撤退,他们也会设下各种陷阱,我们决不敢掉以轻心。”
日军的《游击队和游击战》一书中写道:“共军原来是连步枪也不多的军队,改编为第八路军后并无多大变化。虽不断向蒋介石方面申请补给,但蒋介石方面似乎给的不多,飞机、坦克和重炮共军当然没有,据说只有少量野山炮和迫击炮,基本上普及了机枪和步枪。由于武器弹药不足,有专门担当窥视日军辎重队的部门。当友军失败时,迅速前去打扫战场,搜集武器弹药,收容残兵,从而得到人员、武器及弹药。所以他们非常珍惜子弹,一粒子弹也不能随意发射。有称为特别狙击手的,并制定了如下严格的射击规则:一,见到敌人时才开枪;二,瞄准后才开枪;三,有命中把握时才开枪。”
我军弹药极端匮乏,这就导致了子弹极为宝贵,绝不能盲目射击,所以每一个战士都要苦练射术,当时八路军有个著名的口号,叫做“瞄准了再打”!
老电影《董存瑞》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5年,刚参军的董存瑞,一开始不理解节约子弹的重要性,他在第一次战斗中打了9发子弹,却没有消灭敌人,更没有缴获,在战斗结束后受到了批评。班长告诉他:“作为八路军的战士,三发子弹要消灭一个敌人,五发子弹要缴回一条枪。”这是非常写实的描述。
拿八路军百团大战来说:这一仗共消耗弹药70万发、手榴弹12.6万枚,毙伤日军2万、伪军5000人,平均消耗28发子弹杀伤一个敌人。而新四军车桥之战的统计是:毙伤日军465人,伪军483人,消耗子弹9993发,平均杀伤一敌只消耗12发子弹。我们再来看国民党军,据战后统计国民党军战时共消耗子弹17.09亿发、炮弹959万发、手榴弹和枪榴弹2359万枚,共毙伤日军85万人,他们平均消耗2000发子弹、炮弹12发、手榴弹30枚才能毙伤一敌。这就导致了八路军、新四军的单兵战斗素质,远超国军。
八路军的抗战,是牢牢和敌后根据地的民众结合在一起的,是真正的全民抗战,日军面对的不是一支单独的军队,而是整个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
“初期,(八路军)既打正规战,又打游击战。自山西归属日军以后,即专门进行游击战。第八路军的游击队从山西向河北平原、察哈尔、山东及华北一带涌来,对我后方兵站、医院、铁路以及在日本援助下成立的地方治安维持会,进行袭击和破坏,并且建立共党的县政府。从此时起即已深入民众,在民众中开始组建游击队。由于他们能够与民众联系密切,因而得以了解我军行动。据说一年内战斗已达638次。他们的手也伸向临时政府的保安队,使若干保安队叛变,从而获得了武器弹药。
你看着日军在正面战场高歌猛进,一次又一次打崩国民党军队,甚至到了1944年穷途末路的时候还能再豫湘桂战役中再次打崩国民党军队。但是再敌后战场上,在山东河南等地,日军早已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扫荡和作战,很多日军甚至不敢离开碉楼和堡垒,因为他们一下乡,就会遭遇八路军、游击队、甚至是群众的围攻,有的日军甚至找八路军卖武器弹药,甚至还有的鬼子居然为了口吃的去给当地的中国地主打工......
在八年抗战中,八路军共进行战斗91584次,毙伤日军373460人,毙伤伪军296966人,俘日军2886人,俘伪军239754人,争取敌军投诚166人,伪军反正69658人。八路军阵亡122245人,负伤201381人。
你要说八路军“土”,其实真的不土,他们“洋气”得很,高级军官很多都有大学问,军队里长期进行扫盲教育,从红军时代开始,小战士就要接受文化、军事、自然科学教育,他们很多人不但读书识字,甚至还懂点英文,学过几何、代数知识,根据地有图书阅览室,有各种体育场,他们还会举办运动会。
但是他们真得又很“土”,因为国民政府不发军饷,也无法依赖上级供应,所以,八路军还要自己一边打仗,一边生产建设。同时,他们深入群众,和人民在一起,甚至帮根据地人民种地、劳作,有的八路军战士,甚至给缺乏劳动力的老乡挑水干活,他们是“人民的军队”,加入八路军,就是为了保护人民、解放人民,这就叫“鱼儿离不开水”。
八路军战士的物质条件,也确实很差,1937年,八路军挺进敌后之初,后勤部门规定从士兵到总司令,每人每月2至5元 的津贴费。作战部队每人每天1.5斤粮食,后方机关每人每天1.25斤,5分钱菜金。1938年初,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建立,八路军的供给标准调整为:每人每天为小米1.5斤,油3钱,盐3钱,肉3钱,菜1斤。所以营养摄入是不足的,大部分战士都面色黑瘦。
不过,和国民党基层士兵的生活水平相比,八路军战士们的生活水平其实不差,因为他们官兵平等,待遇平等,没有人克扣军饷,没有人吃空饷,更没有人虐待士兵。我们看老照片就知道,就算是皱巴巴的土布军装,没时间洗澡梳头,也遮盖不住他们的勃勃英气。
八路军的衣食供给,不像国民党军队那样,依赖于美国的援助,而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靠大生产运动自己生产出来的。
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之后,就把主要兵力用于围攻抗日根据地、对根据地进行“扫荡”,而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因为在正面战场一败再败,再加上日军对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诱降,国民党高层开始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1939年1月,国民党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政策。会后颁布了《异党问题处理办法》、《陕甘两省防止异党活动联络办法》等反共文件。为配合其反共政策,国民党不断向陕甘宁边区周围增加兵力,加强军事封锁。1939年,直接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兵力北线有第22军、新编第1军、第4军等3万人;西线有第42军、第57军、第11军、第12军、第81军等10万人;南线有胡宗南的第1军、第3军、第16军、第17军、第36军、第90军、第93军等近18万人。这就是美国史迪威将军所骂的:“蒋介石把最好的军队用于包围延安,而不是抗日”。
1940年蒋介石调集以嫡系胡宗南部为主的大批部队(最多时总兵力达50万人),分驻在边区周围各县,形成北起府谷、横山,西至宁夏、甘肃,南接泾水,东到黄河的五道包围封锁线。在这几道封锁线中,靠近边区周围的封锁线特别严密,不仅含野战工事,永久工事,而且每隔一定距离,依靠地形筑有碉堡,重要地段上由胡宗南的正规军把守。北边第一道封锁线上的碉堡4,500多个,南边第一道封锁线上的碉堡6,300多个。仅洛川至黄陵间80华里的地段,就有518个碉堡。还在边区周围增修了20多个飞机场。
为了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国民党政府在进出边区的大小路口,设立哨卡,严密监控,切断了边区同外界的一切联系,并采取各种办法干扰和破坏边区的财政经济。他们不准边区的农副产品向外输出;又以法令禁止国统区的物资,特别是棉花、布匹、粮食、药品、火柴、电讯器材等物资进入边区。
“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毛泽东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他说,武汉、广洲失陷以后,敌人还要继续进攻。那时还有一点钱,还有小米饭,但以后会有那样一天,没有钱,粮食困难,那怎么办呢?第一个办法是饿死,第二个办法是解散回家,这两个办法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第三个方案,就是靠我们自己动手”,“党政军民学大家一齐动手,衣食住都由自己来解决”。
他对抗大的干部说:“我们种田、生产粮食,是农民;做桌子、造房子,是工人;办合作社是商人;读书、研究学问,是学生;懂军事、会打仗,是军人。这就叫做农工商学兵一齐联合起来。”
1941年3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率先开进了南泥湾。不久,其他各团及三五九旅旅部也进驻了垦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各直属单位随后也来到南泥湾参加垦荒。一时间,在南泥湾掀起了一个开荒生产的热潮。经过三五九旅广大指战员辛勤地劳动,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1941年,他们开荒11200亩,收获细粮1200石,粮食自给率达到78.5%。1942年,三五九旅耕种面积达到26800亩,收获细粮3050石。
1943年初,毛主席在杨家岭窑洞下面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菜,朱德总司令组织了一个生产小组,开垦菜地三亩。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行纺线比赛,周恩来、任弼时、李富春等都争先参加,任弼时夺得纺线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
1943年,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仅晋绥、北岳、胶东、太行、太岳、皖中等六区就扩大耕地600万亩以上,陕甘宁边区机关和部队需细粮(小米)3900万公斤,自己生产达1500万公斤。边区许多部队粮食、经费全部达到自给,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陕甘宁边区已建有公营工厂82个,合作工厂200多个,公营工业职工达万人,并能炼铁、炼油、修理机械、制造某些军火。农业得到了大发展,1943年有80%的劳动力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粮食产量为181万石,除总消费量162石,可余22万石;棉花生产自给率达50%。这样,缺衣少食的边区呈现出一派丰衣足食的景象。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不但善于战斗,还善于生产经营,当时的边区,甚至出现了大量搞手工业的中小企业,一片欣欣向荣。
这些英勇杀敌、勤劳生产、不断学习进步的人民军队,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撒豆成兵变出来来的,他们来自人民,他们就是共产党领导的、组织起来的人民。
战争的伟力,就藏在人民中间,就藏在劳苦大众中间!
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民族战争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
动员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从陕甘宁到晋察冀,从晋绥到晋冀鲁豫,从山东到华中、华南,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了人民自卫军和民兵组织。
1937年至1940年,我军由3万人发展到50万人,民兵和自卫队发展到500万人,抗日根据地人口达到1亿;1941年至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我军减少到30万人,民兵和自卫队减少到200万人左右,根据地人口也减少到了5000万人以下;1943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了反攻阶段,我军发展到了91万余人,民兵和自卫军发展到了1220万人,全国19个解放区面积达9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9550万人。
举个例子,1942年9月,日寇纠集了1万多人,分14路进犯我只有8万人的沁源县抗日根据地,并在沁源县城安了据点,妄图把沁源划为“剿共实验区”。这里的民兵在敌人到来之前,一面把人民群众转移到山里,一面实行“坚壁清野”。敌人占领沁源县城后,见不到人,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一切供应全靠外地。广大民兵和游击队又密切配合,到处截击,袭击敌人的运输队,无奈,敌人只好外出四处抢粮,可又遭到游击队和民兵打击,只好呆在据点杀马充饥……这场围困战,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终于把敌人困出了沁源县城。在此期间,沁源民兵共作战2700多次,毙伤俘敌4250多名,涌现出了民兵杀敌英雄100多人,爆破能手200多人,沁源县获得了民兵对敌斗争“模范县”光荣称号。而这样的例子,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中,数不胜数。
战争,不是拼自身牺牲了多少人,而是看你“杀伤了多少敌人的有生力量,发展了多少革命队伍,完成了怎样的局势逆转”。
什么叫“中流砥柱”?中流砥柱就是在整个抗战中,最坚韧不拔,最坚决斗争,最能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从头到尾都在奋勇抵抗日本侵略者,并且取得伟大成果的群体。
我们不否认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用,但蒋介石政府的斗争意识从来都是不坚决,不彻底的,他的主要心思,也不在抗战上。
你要知道,就在1937年11月5日,抗战已经爆发的情况下,蒋介石还在试图和日本媾和,他对德国大使陶德曼说:
“……日本提出的某些条件,当然可以讨论并且寻觅友好的谅解,但前提是恢复战前状态(七七事变之前)。但假如同意日本的要求,国民政府就会被舆论的浪潮冲倒,而中国会爆发全面革命......要知道,共产党是从来不投降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