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些公知总是以某个具体人物、事件为例,对红色历史时期大放厥词,似乎那个时期一片悲惨。
尽管有明显的恶搞痕迹,但因为所言确属事实,很多人容易被带节奏,想反驳也不容易找到突破口。
为什么容易被带节奏呢?
因为,人性有弱点。一方面,“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在意一大块“白板”,却对“白板”上的几个“黑点”印象深刻。
归结在一起,就是容易记得个体的伤痛、忽视群体的幸福。
同时,现代社会环境很浮躁,年轻人的逆反心理也重,习惯于媒体“快餐”,不愿意深入系统品读历史。所以,公知“攻击一点杀伤一片”、“用细节否定宏观”,就容易了。
例如,土改过程中,尽管不断纠错不断修复,各地肯定都有偏差有错误有伤痛。曝光这类事情,点点滴滴很清楚,也是事实,读到的听到的,自然会跟着去痛去恨。但是,无数贫苦农民的欢乐、社会的进步,谁又能跟着去感受呢?
公知时不时这样煽动仇视红色中华,怎么办呢?
两句话很有价值。
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列宁
危险并不在于我们去掩盖革命历史中的巨大污点,去掩盖革命带给人类的痛苦的代价,去掩盖革命的名义下犯下的罪行。危险在于我们企图完全忘却并在沉默中无视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英国历史学家E·H·卡尔
以这两句话的要义为起点,然后再强调被他们掩盖的大多数人的感知和宏观效应。如此,加上针对性的具体批驳,就顺畅多了。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