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微热评

为什么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

字号+作者:刘梦龙 来源:新潮沉思录   2021-09-05 10:21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好事多磨,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几经波折,9月30日,电影《长津湖》终于要上映了。这无疑是今年国庆期间影视作品中格外值得期待的一部。   多年来,把抗美援'...

  好事多磨,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几经波折,9月30日,电影《长津湖》终于要上映了。这无疑是今年国庆期间影视作品中格外值得期待的一部。s4u品论天涯网

  多年来,把抗美援朝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搬上大银幕一直是无数中国观众的期待。谈到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就不能不提到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提到抗美援朝战争就不能不提到壮烈的长津湖战役。长津湖与上甘岭,是中国军魂的象征,是两座不朽的丰碑。电影《上甘岭》早已成为经典,而如今《长津湖》终于也要和观众们见面了,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s4u品论天涯网

s4u品论天涯网

  作为立国之战,抗美援朝是中国人精神的写照,是时代之声,是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都应该去近距离了解的一段历史。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没有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就没有新中国的和平建设,而长津湖之战更是和上甘岭一起,被公认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不朽,最具代表性的篇章。s4u品论天涯网

  在世界战争史上,有无数传奇,而长津湖正是注定会被一代代人所传颂,感叹的伟大史诗之列。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一支刚刚经历了国内战火硝烟的军队,匆匆告别温暖的南方,踏入异国的陌生土地,顶着零下四十度的极寒,爬冰卧雪,背着干粮,端着步枪,用双脚追赶另一支不可一世,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化军团,在远东盖马高原上打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s4u品论天涯网

  就像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下碣隅里,杨根思,冰雕连,美国人大概也永远不会忘记重重包围下,陆战一师那句“陆战队,向南进攻”。长津湖的壮烈与不朽,就在于这是浴火重生的东方之龙与不可一世的西方之鹰,双方竭尽全力的一次生死较量。s4u品论天涯网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应该承认,在长津湖,中国军队遇到的是空前的强敌。美国人的炮比我们多,后勤比我们强,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以陆战一师为核心更是久负盛名的敢战之师。相比美国人,仓促入朝的第9兵团缺乏寒带战斗经验,时间紧,任务重,地理陌生,装备远不如对手,后勤极度紧张。s4u品论天涯网

  正在此时,寒潮席卷长津湖一带,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度以下,但战机转瞬即逝,不打这一战是不行的。此时,我军在西线的反击已经开始,而东线美军却仍在推进,双方形成了两个彼此交错的进攻箭头。如果置之不理,东线美军完全可能切入我进攻部队后方,造成严重威胁。第9兵团不但要兜住敌人,更要给孤军深入,摆出一字长蛇阵的美军以歼灭性打击,否则美军无论退往海上,还是与东线美军合流构筑新的防线,都将给我军向半岛纵深的持续推进带来巨大困难。s4u品论天涯网

  这是极端艰难的一战,而当这场战役结束的时候,全世界都不得不承认,自1840年对中国人的一切顽固印象都已经过时了,横空出世的中国军队已经是一支不可思议,不可侮的力量,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s4u品论天涯网

  为什么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这段历史?为什么长津湖之战是中国军魂的象征?为什么只有步枪手榴弹迫击炮,用双脚赶路的中国士兵会让不可一世,武装到牙齿的美国人几十年后依旧心惊胆颤?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与著名的冰雕连将给我们答案。s4u品论天涯网

  1950年11月29日,战斗英雄杨根思率一个排奉命坚守长津湖下碣隅里东南一处高地,正是敌人突围的必经之路,在一天之内打退了敌人八次大规模进攻。当全排打到只剩下杨根思与另一位负伤的小战士时,杨根思果断命令伤员撤退报告情况,自己毅然抱起炸药包跃入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打退了最后一次进攻,胆寒的敌人再也没能组织起第十次进攻。人在阵地在,是无数像杨根思这样的英烈,才让我们的阵地变成了敌人的坟墓,不可逾越的天堑。s4u品论天涯网

s4u品论天涯网

  在长津湖之战中,第9兵团遭遇的最大困难,不是来自敌人,而是来自极寒。当美军离开下碣隅里,一路突破志愿军的层层阻击向南突围时,赫然发现有一支中国部队,排列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全部牺牲在阵地上。没有鲜血与创伤,所有的指战员身穿单薄的棉衣,紧握步枪手榴弹,因为过度疲劳与极端低温,全部冻死在阵地上,所有人目视前方,至死不动。s4u品论天涯网

  突如其来的寒潮,给两军都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后勤条件要好的多的美军,此时也出现了的大规模冻伤,而志愿军的情况则更加困难。由于当地已经荒无人烟,一切物资都要靠后方运输。在美军空中封锁下,志愿军运输主要依靠缴获的少量卡车,我军缺少制空权,只能昼伏夜出,车辆物资损耗极为严重,导致后勤输送极端困难。s4u品论天涯网

  人可以忍耐,枪炮却经不起饿,为了保证战斗能够继续下去,部队不得不要优先运送弹药,粮食格外紧张。战士们不但要坚持进行高强度的战斗,在战斗间隙也只能靠土豆炒面就着冰雪充饥,为了多消灭敌人,甚至少带干粮,多装弹药,热水和燃料更是谈不上,这是导致大量冻伤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战士,克服一切困难,不怕一切牺牲,用超人的意志坚持战斗,使一切敌人都为之颤抖。s4u品论天涯网

s4u品论天涯网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长津湖的冰雪地狱中,是意志与钢铁的较量,是中国人比钢更强,比铁更硬的意志最终战胜了美国人的钢铁。这种坚不可摧的意志,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能战胜一切艰苦困苦,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障。这样一段历史,更是我们民族不可忘却的伟大精神财富。s4u品论天涯网

  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叛。抗美援朝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我们不会,也不该忘记我们从何而来。过去,我们总是从西方大片中看到西方人眼里的战争。从《挽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再到《钢锯岭》,通过一部部大片,欧美塑造了自己的英雄形象,使人们眼中的历史乃至现实塑造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s4u品论天涯网

  当然,美国人也拍过朝鲜战争的电影,比如著名的《猪排山》,甚至还把长津湖的故事也拍过一次,叫《绝不撤退》,时间就在朝鲜战火还未消散的1952年。但这些电影没什么价值,因为美国人终究被打到了谈判桌上,在这场无法胜利的战争中无奈的签字和谈了。从此以后,西方人拍了一战,二战,越战,朝鲜战争则成为了被遗忘的战争。说到底,美国人被另一个初生的大国打痛了,甚至连伤疤都不愿意去提起,几十年后记忆犹新。那个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s4u品论天涯网

  这样的一段历史,这样一部电影,当然不能由西方人拍。这是属于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属于中国人的荣耀,是应该由中国人来拍大片,是应该拍给中国人,拍给全世界共同了解的一段中国史诗。s4u品论天涯网

  告别长津湖的硝烟,我们已经走过了七十一年历程。这七十一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当初的英勇奋战,更不会忘记,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紧要关头,列强环伺,危机重重,正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才有了我们和平建设的保障。我们热爱和平,但和平是斗争来的,不是妥协来的。今天,我们又将面临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的崛起让不少西方国家眼红了,不少人希望能夺走我们辛苦建设的发展果实,外部世界的压力正在空前紧张。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不能不从历史中汲取营养,长津湖的上映可谓正当其时。s4u品论天涯网

s4u品论天涯网

  就在不久前,美国人刚刚逃离了阿富汗,全然没有大片里美国人的战无不胜,恰恰相反,狼狈不堪,让世界看尽了笑话。尤其是在西方面对疫情一败涂地的今天,我们可以说,过去那些西方大片里吹的牛,如今泄了气,露了馅。而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能有长津湖这样一部自己的大片是桩好事。和西方人那些虚构的故事不同,我们的《长津湖》是真真切切的历史,我们的前辈先烈,要比那些虚幻的超级英雄更了不起,是真正的传奇。真实就是力量,比任何虚假的谎言都更有力量。s4u品论天涯网

  这样一个西方神话破产的时候,也正是东方应该发出我们自己声音的时候。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不仅是在物质上的强大,也是在文化精神上的强大,更要把对历史,对现实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谁掌握了历史的话语权,谁才掌握了当代的话语权,《长津湖》就是这样一部让中国人发出自己声音的作品。s4u品论天涯网

  诚然,哪怕是离开了阿富汗的美国人,还是世界上头等的大国强国,甚至他在匆忙逃离了伊拉克与阿富汗的烂泥塘后会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围堵我们。但哪又怎样?七十一年前,我们气多钢少,我们的先辈依旧跨过鸭绿江,为新中国赢得了尊重,赢得了和平。今天,我们是世界工厂,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我们钢多气也足。在过去一年多的疫情里,在这样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里,那些光鲜亮丽的西方发达国家原形毕露,丑态百出。唯有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战胜了新冠病毒,使寰宇风景,这方独好,这也是我们给曾经在长津湖畔浴血奋战的先辈最好的答卷。s4u品论天涯网

s4u品论天涯网

  在这样的特殊时刻,《长津湖》无疑是一部特殊时刻里的特殊电影,它的意义当然不局限于电影本身。举目寰宇,在全球疫情依旧紧张的今时今日,能够走进影院看电影,便拥有了非凡的意义。正因为我们的团结努力,祖国的强大,我们才能放心的走进电影院,享受这样一部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恢弘史诗。这种平凡的快乐本身,就是最大的不平凡,是我们奋斗与胜利的最好标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s4u品论天涯网

  真诚的希望《长津湖》作为一个发端,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电影事业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而在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中国人也正需要更多属于自己的影视作品,为时代发声,为历史作证,为我们的前进加油鼓劲。s4u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