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路过步行街,高音喇叭声浪此起彼伏,“圣诞大促销”、“圣诞大酬宾”、“想陪你过平安夜”……
网上电商平台的“平安夜”文案更是随处可见。圣诞节作为一种文化,早已敲开中国大门,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无论是大人或是小孩,都乐于参加。
不过,这两年圣诞气氛远不如以前,一来是由于疫情影响,二来是越来越多的人对带有宗教属性的节日有了一份警惕。“圣诞节”更多是以一种消费商机而存在。
圣诞节是基督教的节日,本质属性是一种宗教文化,平安夜最具仪式感的时刻当然是“子夜弥撒”,这时不仅有肃穆的弥撒环节,还有唱诗班儿童的颂唱,以及关于“耶稣诞生”的表演。
网上所说的“仪式感”一般只是凑个热闹。其实,是否参与“圣诞节”?主要看个人喜好,但最关键的是要警惕宗教节日泛社会化。
而有的人却将其说成是反对“圣诞节”,上纲上线,说什么全球多少多少人口是基督徒,你抵制“圣诞节”就是抵制这十几亿人,不理性……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他们对其它宗教的节日是否也持同样标准?如果所有宗教节日都泛社会化,会是什么情形?想过吗。
谎言上的圣诞节
有形的镣铐束缚人类的手脚,无形的镣铐束缚着人类的思想。
欧洲“双元”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法国思想革命)爆发前后,精英阶层对科学认知飞速提高,无形镣铐正在脱落,上帝几乎走到失业边缘。
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为了限制和打击宗教势力,连巴黎圣母院都被关闭,还设立了葡月、雾月、霜月、雪月、雨月、风月、芽月、花月、牧月、获月、热月、果月,让一切宗教节日失去依据。
同时,一个月分三旬,10天为一休息日,让基督徒们失去了每一周的礼拜日。圣像也被马拉等革命牺牲者的画像取代。
然而,过了不久,法国上层精英又发现宗教是个好东西,它有助于社会稳定。否则,仆人和女佣们会犯上作乱,必须要让他们相信神的存在。
拿破仑上来后取消了对宗教的限制,法国权贵们便带头参加宗教活动,并把仪式变成更加精巧实用,上帝终于保住了饭碗。
“圣诞节”就是仪式中的典型,最初的“圣诞节”纯粹为宗教活动,社会上有“圣诞集市”,家庭里还有“圣诞大餐”,菜肴丰富,一年一次也不容易。不过,这是中等以上家庭才有的大餐。穷苦人是享受不到的,其实今年也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街头175周年(1846年圣诞节前夜)
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圣诞节演变成了一种固定时间内的生活方式。
“圣诞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诞生,逻辑上来说,12月25日就是耶稣生日。然而,耶稣生日又可以是1月、2月、5月、6月。
《马太福音》、《路加福音》都详细记载了耶稣诞生的过程、人物、天气、地点,但没有提到时间。“寒冬腊月三九天,耶稣降生在驻马店,约瑟夫忙往马厩赶,牧羊人个个眼亮瞎……小丫鬟手拿红鸡蛋,约瑟夫忙把饺皮擀。叫一声玛利亚大嫂,你细听根芽……”
那么耶稣生日记载在圣经哪一卷里呢?圣经连一个字都没有提,教会也无法找到关于耶稣降生权威的日子。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12月25日是怎么来的?公元四世纪初,罗马皇帝康士坦丁表示信仰基督以后,耶稣的出生时间就关系基督徒内部派系的权威。所以,他们这边给耶稣定了下一个出生时间,也就是12月25日。
但在基督教另一派系---东正教,则把 “圣诞节”定在了1月6日,西方宗教史有着极为复杂的斗争过程。
但这跟中国人有关系吗?没有。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人也会认同12月25日,而不是1月6日?
简单说,如果美国的圣诞节是在1月6日,那么圣诞节在中国也将是1月6日,这是文化影响力强弱所决定的。布热津斯基不是说过,文化优势是美国霸权建立的四个维度之一(其它还有科技、经济、军事)
无凭无据的耶稣诞生日,是个谎言。但许多中国人也不在乎,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娱乐性和商业性。
娱乐性和商业性,为西方宗教文化在全球构建起到了装饰墙的作用。不过,当一种文化兴起时,另一种文化必定会受到消解。文化多元化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好事,看看欧洲目前情况就可知一二。
我们欢迎文化交流,但也不要忘记了宗教文化的危险性。
“圣诞节”深受小孩子喜爱(离不开老师和商家的引导),而小孩子喜欢的必定是浅薄的东西,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从天真到成熟。
圣诞礼物为什么要放在袜子里?起源是欧洲有三姐妹,家境贫寒,打算做妓女养活自己。一位老汉却在平安夜里,顺着烟囱爬进她们家,从壁炉出来,发现了她们的长袜,于是,把金币放入其中(也有说直接从烟囱往下扔的)。
骗小孩是可以的,但成年人一想就不对,老男人半夜三更不敲门,非法入室,还对女人长袜特别有兴趣,这正常吗?他掏出来的是金币吗?
但故事主要是表达善意的,谁不喜欢意外之财?因此,圣诞老人就很快为大家所接受。
“圣诞节”文化能够在十九世纪未成系统的发展起来,要得益于狄更斯等人的文字。作为文学巨匠,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欧洲中产阶级对家庭幸福的渴望。
这时,圣诞节的真正社会意义被发现,它成了最理想的家庭宗教活动。
圣诞歌(平安夜来自德国)、圣诞树也是德国人首创,却在维多利亚女王的支持下迅速在英格兰发扬光大。圣诞鹿车来历不明,美国、加拿大、芬兰都有可能。挂在圣诞树上的“红苹果”最初是由玻璃制成,像征《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食的“禁果”,一般都是用来装饰的。
在平安夜吃苹果,是中国人的发明,很可能是水果商的促销。
圣诞节家庭团聚,象征着室外严寒和室内温暖---幸福家庭和冷酷社会的巨大反差。也只有家庭式宗教活动,才能使圣诞节拥有真正生命力。
但对于远离宗教的中国社会,圣诞节有家庭意义吗?更多的是朋友问侯和商场打折。只有春节在中国,才最具家庭意义。
美国崛起之后,大量欧洲移民涌向美国。美国对于他们来说,最初并不是一个社会,更不是自己的国家,而只是一个挣钱的地方,以爱尔兰人为例,他们总是要把钱寄回家。
没日没夜的劳动者迫切需要一个假日,来放松身心。虽然资方并不乐意提供假期,但圣诞节是个无比强大的理由,双方形成默契后,这个节日在美国便固定下来。
当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后,它的文化辐射力、渗透力就随之影响到世界许多地方,包括圣诞节。反之,当美国力量衰退后,将来也会有反向辐射。
谁在守护我们的平安?
在71年前的12月24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结束。这次战役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胜利而结束,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占领全朝鲜的企图,迫使“联合国军”由进攻转入防御,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
11月24日上午,麦克阿瑟在视察美军第8集团军时,还曾扬言——“用不了两周时间,第8集团军就会占领鸭绿江全线,第三师可以回到本宁堡过圣诞节,吃圣诞晚餐。”
然而,从11月27日黄昏,在东线长津湖畔,志愿军突然发起反击,一直到12月24日,志愿军收复兴南地区,占领咸兴和兴南港。至此,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宣告胜利结束。
可以说,1950年12月24日,志愿军战士为中国人民带来了一个真正的平安夜。
麦克阿瑟的“圣诞节许诺”成了泡影,那一年美军的圣诞节过得垂头丧气。
而决策、部署、指挥这场波澜壮阔抗美援朝战争的毛泽东主席,他的生日就是12月26日。
耶稣诞辰日无据可查,却要人们接受圣诞节,对于虔诚的教众来说是个悖论,中国人何必热衷于一个查无实据的生日?
平安夜,是中国人民和志愿军战士的胜利之夜,守护了中国人民的平安。
胜利之夜,我们包饺子,纪念那英勇奋战的岁月,感谢那些一直守护我们平安的最可爱的人!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