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网络上的发酵的李田田事件,出现了一个效应,这个效应不可取,因为是一个对中国社会的负效应。因为这个效应不仅撕裂了社会舆情,也降低了当局的公信力。这个当局是处理这个事件的地方政府。
我不想赘述李田田事件的过程,但是吃瓜的网民是能够看清楚的。虽然网上议论不是特别清晰,主流媒体未见报道,但是联合早报对基本事实披露很完整,也有分析,过程很清晰,让人们看到处理这件事情的官方显得很被动,因为它似乎把网民当成了白痴。以为中国的老百姓,不了解啥是欲盖弥彰。
所以这个效应之所以不可取,首先是降低了当局的公信力,其次是处理的方式,并不为所有人所认可,虽然相信绝大多数国人并不认同李田田的关于支持宋秉一的观点。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一个观点不得不重述,这句话是虽然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却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这个是个基本的权力。相信许多人在许多场合都会有这种体验。实际上这个体验是矛盾的,它把人们陷入两难选择之中。因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话能够被人听到,而不是被屏蔽。另一方面,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公众认可。有意思的是,处理李田田事件的当局,却看起来很笨,一方面他们处理的方式很粗暴,另一方面却想办法屏蔽李田田的话语权,但是李田田却是一个网红,她的话,又不可能屏蔽。一个细节是,李田田在关键时刻把手机藏了起来,她看起来是有两部手机。而且关键时刻发出了求救信号。
为啥过程是清晰的?因为关于李田田是否被精神病,这个关键问题的说法,从披露的视频或证据,是自相矛盾的,这个矛盾的被后,人们看到了当局处理失当而笨拙。
无论是李田田事件,或是宋秉一事件,对舆情而言,都是负面的和消极的,师生关系和社会关系公众与执政者的撕裂。
正确方式,对李田田的微博言论,应该是持辩论的态度,看谁站在道德及真相的历史的制高点上。
关于南京大屠杀,我很赞同红歌会的一篇文章,用事实说话,用历史说话。
但地方当局的处理,把有理,变成了无理,因为只有后者,才用权力来堵住民之口。
不得不强调一点,当今舆情,不能看表象,社会的表象,往往是一场木偶剧,真正的导演在背后。
无论宋秉一事件还是李田田事件,都涉及到精日,爱国,和RQ。表演的都是国人,但涉及到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和历史。有没有幕后的操控?幕后的是谁?如果有,很可怕,细思极恐不为过,日本人尤其是日本某资本势力,有能力明暗两只手,一只手让李田田成为网红,一只手来操控某种权力打压,幕后的不是看客而是真正的导演。我想,资本势力渗透的各个角落,无处不在,他们有这个能力和动机。最后希望,国人要警惕。
,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