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能“放水”
1月10日,“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发布《解决低生育的办法找到了——中国生育报告》称,“建议尽快建立鼓励生育基金,央行多印2万亿,用10年社会多生5000万孩子”“一定要抓住75-85年这一代还能生的时间窗口”“不要指望90后00后”……
这段话很高明,抓住了当前生育率过低的痛点,卖的“药方”则是要放水2万亿,实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我先来说明一下为什么不能放水这个问题。
疫情下世界各政府都在印钞票大水漫灌刺激经济,然而我们国家一直采取非常稳健的货币政策,甚至面对输入性通胀的巨大压力也没有拧松水龙头。为啥呢?因为大水漫灌滋润的是精英阶层,普通民众那里依然“干旱”:资本家们有一万种方法截流住放出来的水,但是普通民众依然没有钱去消费、进而促进生产,最后漫灌出来的水只是推高了有价证券和土地的价格,进而引发通胀,让老百姓更加艰难。
疫情一年间,美国最富有的2%人群,资产普遍增殖了20%,福布斯富豪榜上个名次的财富全部都创下了历史记录——就是第一名是历史新高,第二名财富也比历史上所有的第二名都有钱,第三名也是历史上最有钱的第三名……感受一下美国放出水来就是这个效果。而最贫穷的10%人群中,负债率上升了40%。
放出来了水,被资本家们“截留”,老百姓自己的零星存款再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贬值。本质上讲这个“水”不是央行放出来的,而是一种高明的转移支付、隐蔽的割韭菜方式,通过资产增殖和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把人民口袋里的钱转移到精英阶层手中。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坚守币值稳定目标,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其中非常明确的指出:“即使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向零利率方向趋近,我们也应坚持稳中求进、精准发力,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始终坚守好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和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福祉的初心使命。”这话已经说的很明显了——国家不防水是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福祉。
我们曾经也搞过“大水漫灌”(四万亿),但是其负面效应——如重复投资、产能过剩、推高土地价格(进而推高房价)——这个副作用我们消化了将近十年。大家可以先读一读我这篇文章《十八大之后,局势已经肉眼可见地好起来了》虽然有些话题没办法写得特别深,但是主要精神可以感受的到:不止是政治层面,经济层面也有了一个新准则。
简而言之,现阶段放水,只会抬高资产价格。众所周知,资产阶级有资产,无产阶级少、或者没有资产,那么鼓吹放水的经济学家和资本家们安的什么心,已经昭然若揭来了。
(二)明修栈道
但不得不说,这位“网红经济学家”为了暗度陈仓,修得这个“栈道”还挺好看。他说让75后85后多生孩子、别指望90后00后了,其实是有社会经验的。话虽然难听,但道理是这个道理:75、85后大多都赶上了房地产爆炸增长前的末班车,别管好坏吧至少上车了,90、00后们是真买不起房了,打死也买不起了,只有一条路就是透支历史和未来:历史是榨干父母六个钱包,未来是要背几十年的房贷。穷则独善其身,说的就是我们这代人。
2015年是房价最后的疯狂,这一年美元回流,金融内鬼引爆股市,李嘉诚打响了资本外逃的发令枪,资本家短时间内几乎买光了欧美市面上所有固定资产,马云看实在没啥好东西了,去美国买了一大片森林:态度很明确,就是买树也不把钱留给你。这波资本外逃让城市中产们都开始恐慌性的兑外汇,一时间经济形势如山雨欲来。再加上彼时府与院相争不下,庙堂博弈之后,房地产然而终究成为了最终的选择。
后面的事我们大家都知道了:棚改落地,房价起飞,彻底断了一代人的生育欲望。
所以说房价其实是最成功的绝育手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是不愿意畅想未来的,因为看不到未来。连房子都买不起,更何况将来的教育、医疗、养老,哪个不是大头?贷款买房,我三十五岁被“优化”了怎么办?去年年底,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就是我亲眼所见的现象,一点也没有危言耸听:
有些人说,你顶多是在一线城市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回老家呢,这购房压力可轻松得多了吧?但是我回家乡做什么呢,我在互联网大厂996,好歹还能赚几分血汗钱,家乡有那么多工作机会给我么?而且越小的地方,越是看人情、看关系的社会,回去了无非也是指望父辈祖辈的“蒙荫”。这话虽然难听,但是很真实:如果你爹不是“乡贤”级别的人物,那么去大城市卖血汗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
资本确实吸血,但也比封建好一些嘛。这个比烂的现实生活就是这么艰难,艰难到三十五岁之后的未来都看不清,哪里有勇气迎接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呢?
所以我说这个“网红经济学家”是有社会经验的,没有经验冒的坏水都没有用。他说的对,不能指望90后00后了,只能指望买房上了车的75-85后。等到两万亿的水一放,资产价格一抬高,有房子的人一看自己房价涨了,这就非常开心了,就对自己的未来有了一个更乐观的预期,于是多生个孩子也是非常合理吧。然而这终究只能是饮鸩止渴。
(三)饮鸩止渴
放水刺激经济不是不可以,但是我们有太多的金融内鬼在,我们有太多的买办阶级在,一旦放水只会变成特殊利益集团对全体人民的掠夺,所以现在国家必须拧紧水龙头。
我去年写恒大问题的时候讲过金融业在房地产业中的角色,可惜那几篇文章都因为众所不知的原因被……这里可以简单再叙述一下:
银行这个角色非常特殊,经常赚了最多的钱,却躲在幕后不会获得过多的关注。房价高涨的时候,大家知道骂地产商,却不知道骂金融资本。银行其实是最完美“闷声发大财”的典范。土地财政、银行、地产商就是“铁三角”,银行放贷往往是地产商拿到“天价地王”的关键;而且银行不光给地产商贷,还给买房的消费者贷,一边贷款给建房的,一边贷款给买房的,地价越高房价就越高利息就越高,赚钱两开花。更厉害的是还能装出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就这放给你贷款你还得感谢人家呢,银行其实是最完美“闷声发大财”的典范。
房地产集团的膨胀,银行输血是关键。国家为了调控房价,严格限制了银行对房企的贷款。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银行可以不要存款了,推出年化5%的理财,老百姓出于对银行的信任(主要是信任政府),自然对这样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趋之若鹜。银行再把这些理财的钱交给中介资管公司打理,这些往往是大银行傀儡的公司再去购买房地产企业的有价证券。相当于银行没有吸收存款,房企没有贷款,但是钱还是兜兜转转到了他们兜里。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银行收集储户的钱发行理财,不经过银行本身,而是通过第三方金融公司操作,这种行为叫做“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国家限制了商业银行对于房地产企业的贷款,但是银行依然想在地产投机中分得一杯羹,所以就通过“影子银行”进行操作,而这其中不可避免的进行了高杠杆,增加了整体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开始银行通过信托公司把钱注入给房地产企业,这有个名词叫做“银信合作”。国家一看不行你这是瞎操作,马上对“银信合作”出台了非常严格的限制,结果银行把钱委托给券商的资管计划,券商再把这笔钱交给信托公司,信托再去借钱给房企,这叫做“银证信合作”。钱每倒一次手,都会增加一笔杠杆,中间商都会白赚一笔“手续费”。金融机构闷声发大财,结构性风险转移给了消费者和整体经济。
“影子银行”最大的危害还在于信用转换,老百姓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是出于对银行的天然信任,这种信任不是来源于银行如何,而是对于政府的信任,老百姓都认为政府会给银行兜底,不会让大家的储蓄凭空蒸发。但银行在消费这种信任,模糊银行发行的理财与银行存款之间的关系:讲道理,我要是知道你银行在搞什么“银证信合作”,我为啥不直接去买证券公司的产品呢,中间还省了你一道手续费;我要知道你最后直接把钱给了地产公司,我还不如直接买地产商的股票和债权的,这二者好歹还能在市场上买卖,你理财产品买了就等着暴雷呗。
21世纪初,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约在4%左右,而到了2015—2019年平均达到了8%——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数字有多夸张,我们横向比较一下:2003——2007年,金融海啸爆发之前,美国的这个数据也是8%。而且我们跟美国不一样啊,美国是全世界都买他的金融产品,美元定期回流必须要靠这样的“蓄水池”,华尔街玩金融投机也玩了一百多年了,而我们才是一个怎样规模的金融市场啊?何德何能跟它美帝匹配同一个风险指数啊?
可以看到,高涨的房价背后,有多少利益集团在大快朵颐,这背后是老百姓们“六个钱包”的供养。这些集团不管是出于傲慢还是死硬,就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置若罔闻。再后来国家出台资管新规,着力解决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砍掉无数杠杆。对于包商银行的处理也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政府不给乱搞的银行兜底。这些利益集团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所以说,想要放水刺激经济第一步,先要清理所有的金融内鬼,先要清算所有的买办集团。现在对柳传志反动势力动刀子,就属于历史回归正轨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真的很难啊。柳传志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根深蒂固的金融巨蠹呢?
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国家金融体系上上下下,从决策层到执行层,都被某高校某学院某专业的毕业生们所把持,导师提携学生,师兄庇护师弟,学长和学姐联姻,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门阀联盟、朋党团伙。而且关键是他们的操作不像买办那样一眼能看出来,金融里面的门门道道太深了,就像我上面写的“影子银行”的问题,都不一定所有人能看懂,更何况这些窃国大盗们的“覆雨翻云手”?
想要让金融体系真正为经济发展服务,想要让“放水”真正为全国人民所享用,必须清理某高校某学院某专业的门阀和朋党。言止于此。
(四)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只要一放水,基本就会漫灌到房地产市场。而现在又是中央要坚持“房住不炒”大原则,并稳定推进房地产税改革的关键时期,那么这时候再鼓吹放水的是何用意,已然是司马昭之心了。
宪法里规定: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那么劳动者的收入要交个人所得税,而且是累进制税率,最多超出的部分要交45%的税。而房产是资产,多年以来房地产升值了多少,有人为这些升值交税吗?也正因为此,大家都发现炒房划算。所以诚实劳动不如玩资本游戏,这是一个很不好的风气。
我们经常调侃,谁谁谁996拼命:三年时间工资涨了一万多;谁谁谁好吃懒做,三年时间他爸给他买的房子涨了三百万。很明显就算这是经济规律的一部分,也是属于需要干预的经济规律,国家应该从法律与政策层面调控这一现象。我支持对高劳动收入群体适当减税,同时对资产收入采取累进制税率,这是符合按劳分配基本原则的。
我是2014年底来北京实习,2015年毕业后正式工作开始交社保,到去年的时候正好是够了五年买房条件的,我爸妈是一直想让我买房的,他们的理由如下:第一,在相亲市场上,买房和北京户口是两个硬条件,没这个基本门槛就不配去跟女方谈。当然这是我爸妈在相亲市场上总结下来的经验,我对此不置可否,反正是你们张罗着的事。
第二,本来我是打算去国外再读个博士的,19年准备了一年材料论文英语考试啥的都准备好了,结果疫情来了;然后今年印度又爆炸了,目前来看五年之内国外都出不去了,所以我家里人觉得铁定出不去了,不如就在北京“扎根”吧,既然要“扎根”那就得有房子吧。
而对于我来说,买房的热情并没有那么高。首先我肯定无法靠我个人实力承担一套北京的房子,就连首富也肯定要靠父母支持的。我父母也是普通工薪阶层,他们要支持的方式也是卖掉一套在家乡的老房子,那这样就会使我父母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我还没有给父母尽孝心呢,先从他们拿出上百万来,于心何忍?我如果不靠父母支持,在类似燕郊这些偏远地方买了房子,也会让我通勤时间巨增,让我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所以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么我要么我父母,二选一生活大打折扣。那我还不如现在继续租房子呢。
我并不想背几十年的房贷,这个问题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分析过——对绝大多数劳动者而言,他们无力全款购房,只能通过贷款来实现,于是资本就会借助住房贷这种形式对劳动力进行控制。很简单的道理,类似的故事我已经听到了至少几十次了:我的工作很蛋疼,我的老板很傻逼,我干了五六年了没有加薪,今年又取消了我的年终奖——但为什么我不辞职,因为我每月要还房贷啊。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劳动者往往“吃苦耐劳”的原因,房子要还贷、孩子要上幼儿园、父母有慢性病要烧钱,996就996吧,工资压得低就压得低吧,总比丢了工作好。
最关键的是他们很多人还绕不过这个弯来:明明贷了银行几百万,这是比无产阶级还惨的“负产阶级”,但是因为有房有车有工作,偶尔还能去个高档餐厅消费一点奢侈品,就忙不迭地给自己贴上了“中产阶级”的标签,并且还心里不平衡地哀嚎:中产阶级太苦啦。也不反思一下自己,哪里配得上“中产”二字了。
所以哈维非常犀利地指出:“如果无产者通过贷款买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就成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我现在不买房,心理上还是一个骄傲的工人爷爷;我怕我买了房之后,就不得不做一个工贼孙子了,还要自欺欺人安慰自己:多少人想挣钱还没这个机会呢。
我通篇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的问题,还没说教育呢,还没说医疗呢,大家可以触类旁通去思考一下。
举了我自己的例子,其实就像以小见大证明一点:年轻人生育欲望低,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有些人想借着这个问题夹私货,我们把他拍死就好。但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民族的未来,想要年轻人开开心心愿意哺育下一代,有一点是绝对的必要条件:
公平,公平,还TM是公平。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