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311例无症状16766例#,从感染者数量上看,已经与当初的武汉相差无几。但不同的是,奥密克戎比初代病毒重症率和病死率大大下降,而传染性大大增加。因此,严格封控的直接价值(防止病死和医疗击穿等)要比初期低,而代价相对增大,势必引发较多争议。
而要达到清零目的,基于奥密克戎高数倍的传染性,又比初代更难,除非祭出更严格的封控措施,则进一步加剧了管控与收益的不对等。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并没有做好同时面对大感染量的准备,不惜代价控制住局地疫情,为后期研判争取时间,仍然是相对有利的。
因此上海的抗疫意义不止在上海,上海身后的广阔腹地和数亿民众,是经济龙头的活力之源,实质也是互相依存,互相守护才能互相成就。目前,全国各地驰援上海,出力最多的就是包邮区兄弟,大家都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
目前上海几乎全城管控,正常的商超服务和物流配送停摆,一定会带来暂时性的供应困难,两千多万人吃喝拉撒,一天都不能停。兄弟省市也是雪中送炭,源源不断地捐助食品蔬菜等生活物资。
然而,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物资短缺,而是正常服务的缺位。东西一车车拉来了,却缺人接受、缺人分配、缺人送上楼,也就是所谓的最后一千米、一百米。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是有,但是从数量上和效率上,远远达不到专业仓储分拣配送水准,导致目前的大量乱象集中在这个领域。这边援助的蔬菜被烂在车上,那边居民嗷嗷待哺,分配的物资参差不齐,甚至局部出现了争抢现象。
最令人揪心的,是触发一些本外地矛盾。有些村镇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并没有很高的素质,出现了按户籍分配而不给外地租房户物资的情况。有些社区更将平时积累的一些情绪发泄出来,拒绝给群租房分配足够物资,甚至得到了部分业主的赞成。还亏有一位社区工作者当场发飙:分派物资是人道主义救援,不是城管查违,按人头给,不能让一人饿肚皮。
这也是当下所有市民和全体基层工作者需要明确的宗旨。政府分配的物资,或者外地援助的物资,只能以人为本,而不允许以户籍、房产、租户业主等身份为界。目前大家都被迫就地封控,外地人、群租户不给吃的,难道让他们离沪返乡,还是到街头流浪?战时有战时的规矩,混乱的后果不容小觑。如果这一点没立起来,管控造成的次生灾害将会超过疫情本身。
上海是商业化的城市,日常的市场经济行为也延续到非常时期。包括前几日曝出的奢侈品店送豪华蔬菜包维护客户,一些高档楼盘小区也得到了相对更好的物资配送。如果是属于市场自发行为且利用自有资源,则无需苛责,但是以政府及其下沉机构主导的物资分配,切不可根据楼盘价格厚此薄彼。商户维护的是客户,政府保障的是人道,平时可以拿钱说话,战时必须以人为本。非常时期够头疼了,切不可再整出个阶级矛盾,这些事虽然不大,但是舆论敏感度极强。
无论本地外地,无论贫富差距,大家同舟共济。只有这样才能齐心,才能有序。如果做不好,船未沉、人先乱,一定会大大加剧灾难烈度。
虽然疫情反复已经两年,措施路线大致有谱,但不等于所有基层工作人员和所有居民都得到过锻炼,一旦大面积封控,难免还是会慌乱几天,可以理解,但平等原则一定要说在前面,这样才能从容应战而不是一地鸡毛。
从数量级上看,清零有待时日,要做好更长时间内大面积封控的准备。在克服初期的混乱之后,建议官方有序恢复一部分生活必须商业服务,利用发达的市场经济来解决人力不济的难题。疫情消除的商超和物流外卖配送机构,可以全部重启,对从业者实行相对闭环内管理,利用闲置场馆集中住宿,配合隔日或一日一检核酸等措施,风险是可控的,但将大大缓解居民封控的困境。居民不光能买到新鲜蔬菜,还能点上奶茶和外卖,隔离变成度假,焦虑度将大大下降。同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喘息,从业者有钱挣,居民也不用去买高价垄断菜。
此基础上,还可以在疫情缓和但尚未清零的一段时间中,有序开放一些餐饮和商业服务,并采取户外摆摊经营等减少疫情风险的临时措施——这些法子也不是今天才发明,2020年时曾被武汉等多地采用,让受疫情冲击最大的餐饮业等从业者得以续命,总比绝对闭店几个月要好很多。
虽然今天清零成为最大目标,但切不可忽略人道和生计才是坚持抗疫的根本,百姓的体验是成败关键。鉴于目前奥密克戎背景下疫情与管控的性价对比,这一环节就更加关键。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