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战略竞争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经济领域的博弈已演变为全方位、多维度的体系对抗。这场博弈的核心逻辑,在于美国要通过系统性抬升中国制造业成本结构,瓦解“世界工厂”的竞争优势,进而重构全球产业链格局。这次特朗普上台伊始,便针对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经济围剿策略。首先祭出关税大棒,随后不遗余力地抬高中国物流成本,并在供应链上大做文章,妄图使中国经济脱链,令制造业成本飙升至丧失竞争力,进而搞垮中国经济。
在此过程中,国内一些内奸与之紧密配合。他们公然宣称李嘉诚配合美国抬高中国物流成本是其个人自由,中国政府和民众无权干涉。部分买办企业更是极力阻碍鸿蒙智行发展成为如安卓、微软般的操作系统,在自家产品中,将西方芯片与操作系统奉为核心,同时借助互联网底层民众进行营销,甚至动用机器人抹黑华为等公司及其产品。同时,他们在专利方面对华为百般阻挠,企图让华为千亿研发付诸东流,无法形成竞争优势,自己却妄图白嫖华为专利,借华为专利吸引用户,还宣称自家产品性价比达到极致。毕竟免费使用他人专利,自然能获取较高性价比。为追求极致性价比,他们还凭借市场份额压榨上下游企业,迫使这些企业以极低价格为其供应零部件,致使上下游企业生存环境恶劣,如同身处盐碱地,这与华为构建的与上下游企业互利共生、给予优厚价格的生态体系形成鲜明对比。他们这般行径,无疑是要将中国民族企业逼入绝境。由此不难理解,美国与这些买办企业为何相互钟情,美国对其不加制裁,而它们也乐于配合美国,于是我们便看到网络上对华为的抹黑铺天盖地。与此同时,买办企业还拼命采购美国芯片、系统以及日韩高科技企业的零部件等,此时他们对西方专利毫不计较,反而积极高价采购,将中国民众的财富源源不断输送至西方。
美国及中国内奸的这些行径,无疑会对中国经济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如今的美国已然意识到,科技战、贸易战、金融战,乃至生化危机及其他超限战等手段,对中国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便转而在供应链与物流层面发力,抬高中国制造成本,并充分利用中国内奸。为迫使内奸就范,美国胡萝卜与大棒并用。而买办企业由于无法像华为那般独立自主,深度依赖西方产品,面对美国压力,除配合之外别无选择。
李嘉诚无疑是典型的买办。虽已基本从中国撤资,但他手中的海外港口至关重要。此次他欲将港口卖给贝莱德,旨在推高中国物流成本。一旦这些关键港口落入美国公司手中,美国公司便可抬高货轮停靠费与服务费,大幅提升中国制造业成本,使中国出口产品丧失价格优势。
近期,美国最高决策层通过热门网络应用组群讨论打击也门问题,其中一名打酱油者曝光了此事。众人发现,副总统万斯本不想打击也门,称美国商船在也门扼守的红海曼德海峡通行较少,并提议打击成本由欧洲承担。这实则是美国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红海曼德海峡关乎中东能源出口,连接红海与亚丁湾,是印度洋与地中海间的关键通道,通过苏伊士运河,成为欧、亚、非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东亚国家与欧洲贸易部分货物经此运输,对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稳定运行意义重大。
现在美国愈发明白,卡住中国海运以抬高制造成本,是战胜中国的重要筹码。
2024年《船舶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华经济战进入"精准打击"阶段:对中国籍船舶征收单航次最高100万美元准入费,相当于将传统货轮运营成本提升30%-45%。该法案配套的"美籍船舶运输比例强制令",计划在7年内将美国进出口货物15%的运输份额转移至美籍船队,直接冲击中国航运企业每年约1200亿美元的运输业务。
关键物流节点的卡位博弈。全球七大航运咽喉要道的控制权争夺已成焦点。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FMC)对马六甲海峡等战略通道展开"航运条件调查",实质是为实施船舶准入限制制造法理依据。统计显示,中国约80%的原油进口和50%的对外贸易需经马六甲海峡,该通道若被施加额外管制,将导致中国海运成本增加18%-25%。
李嘉诚旗下和记港口集团运营的全球52个战略性港口(包括巴拿马运河巴尔博亚港、英国费利克斯托港等),其拟向贝莱德集团出售的资产组合,涉及全球15%的集装箱吞吐能力。这些港口若被美资控制,可能形成针对中国货轮的"差别定价体系",参照鹿特丹港近年服务费年均5.8%的涨幅测算,可能额外增加中国出口企业每年约300亿元物流成本。
中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是世界制造与贸易中心,对关键资源如铜等需求巨大。以铜为例,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产业以及家电、机电、输变电等行业均是用铜大户,而这些皆是中国优势产业。一旦美国在铜资源上对中国卡脖子,供应链出现问题,这些产业全球市场占有率将大幅萎缩,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风电等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可能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事实上,相比能源和铝、铁等传统金属,美国对铜的控制能力较强,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铜消费国(2023年消费量1450万吨,占全球54%),对外依存度高达78%。
而美国通过三重控制体系形成战略优势:
资源控制:自由港-麦克莫兰公司掌控全球12%的铜矿产能,其持有的印尼Grasberg铜矿(全球第二大)和智利El Abra铜矿,直接影响中国30%的进口来源。
金融操控: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铜期货交易量占全球85%,美资机构通过期现联动操作,2023年造成沪铜价格异常波动达23次。
规则制定:美国主导的《关键矿产安全伙伴关系》已将铜列为"战略对冲资源",计划在2025年前建立"友岸供应链",可能影响中国40%的海外铜矿投资。
除铜之外,美国还掌控其他关键战略物资。鉴于美国如今的无底线行径,中国制造业未来面临的高成本与产业链脱节问题值得高度关注与深入思考。
面对此形势,中国应充分发挥制造业优势以及对部分关键物资的掌控优势,让美国也承受相应痛苦。中国掌控全球60%的稀土开采量和85%的加工能力,特别是镨钕等永磁材料(占全球产量92%)。美国F-35战机单架需用417公斤稀土材料,其2025年扩产计划因稀土供应受限已推迟三次。这种"非对称威慑"能力,是中国在资源博弈中的重要战略筹码。能极大限制西方的高科技武器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和应用。
当然,打击美国美元霸权是重中之重。美元霸权是美国吸血全球的根源,全球深受其害已久。中国可联合世界力量,借助金砖组织建立新的世界结算体系替代美元结算体系,将自身美元储备借给需偿还美债的国家,让其以资源或人民币偿还,在此基础上,还可向沙特等拥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国家借美元进行类似操作,这无异于对美元流动性釜底抽薪。同时,中国可与广大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开展货币互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使中国制造与美元结算脱钩。通过这些综合举措,削弱美元霸权地位,以确保双方恢复平衡,实现“确保摧毁对方才能保证双方恢复原态”。
特朗普行事愈发极端,对此我们无需纵容。他较为务实,不太看重面子,只要我们有足够力量让他认识到其流氓打法对中国无效,他才可能改变策略。积极、有效、科学的斗争,方能确保平衡,赢得对手尊重。
在这场决定国运的经济博弈中,中国需要以“极限生存思维”构建经济防御体系,用科技创新突破成本困局,以制度创新化解规则压制,凭战略定力赢得持久竞争。当我们的产业链具备“自愈能力”,当我们的货币体系拥有“平行空间”,当我们的技术标准形成“生态引力”,方能真正实现“不可战胜”的战略态势。历史终将证明,依托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背靠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经济的韧性必将淬炼出突破围堵的利剑。
(作者系昆仑策特约评论员;来源:昆仑策网,修订发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