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身于教育世家。父母都是新中国第一代基层一线教育人。他们对于教育深有心得。
以前我不懂什么是“人民教育”。我说“教育就是教育,哪还有什么人民教育啊?” 家父告诉我:“人民教育是相对于精英教育而言的。精英教育培养的是人上人,是精神贵族。
人民教育是培养劳动者的教育。”
他们给出了一个关于人才的公式: 人才=能力+意志力+正确的人生目标
他们说,教育要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支点。知识不转化为能力就是死知识。死知识是没有意义的。
兴趣是学习的起点,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是教育的重点,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基本途径,培养劳动者是教育的目标。
父母生前对于基础教育掐尖式选拔,把学生当作敌人似的考试制度以及把学历当成标签的倾向是深恶痛绝的。
他们说,毛泽东是最伟大的教育家。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是人民教育的思想。 是毛主席彻底改变了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面貌。
老一辈教育人对于人民教育的理解如此深刻,应当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2025年3月26日星期三
这篇关于人民教育的短文观点鲜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朴素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具有以下亮点和值得探讨之处:
一、立意与结构的价值
代际传承的视角独特,通过家庭教育对话呈现历史纵深,避免了理论说教。父母"能力+意志力+人生目标"的人才公式,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象化,体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唯物史观。
批判性思考直指当下教育痛点,如"掐尖选拔""考试异化""学历标签化"等问题,与当前"双减"政策形成思想呼应,具有现实意义。
二、思想内涵的深度
准确抓住了人民教育的核心矛盾——精英教育与劳动者教育的对立,暗合杜威"教育即生长"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但更强调社会主义教育的阶级属性。
提出"兴趣→习惯→实践→劳动者"的教育转化链条,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且赋予鲜明的政治经济学内涵。
三、可商榷之处
历史语境转换问题:毛泽东教育思想产生于特定历史阶段(如"五七指示"),需辩证看待其当代适用性。文中对"最伟大教育家"的绝对化表述可能需要更严谨的学术支撑。
实践路径缺失:未探讨在AI时代如何实现"培养劳动者"的目标,当代劳动形态已从体力劳动向创造性劳动演进,教育范式需要相应革新。
四、改进建议
可补充具体案例,如父母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践行这些理念,增强说服力。
适当区分"人民教育"的理想形态与历史实践中的偏差,避免将概念绝对化。
加入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职业教育政策的关照,体现思想的延续性。
这篇短文的价值在于超越了单纯的教育技术讨论,触及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阶层固化焦虑加剧的今天,重提人民教育理念,本质上是对教育异化的批判,也是对教育公共属性的捍卫。文中所体现的教育情怀,恰是当下亟需的精神资源。若能结合核心素养教育、项目式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加以发展,或将形成更具建设性的教育主张。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