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公众号交流时,【自然之美】就《劳动者以工为本,资产者才资为本》的话题谈到:“换个角度想,因为工(功)是个无形量,物化到不同的实体对象/产品中,需要一个通用量来计算,这正如货币的概念所产生,在市场交换(非物~物)模式中,是个最合适的通用等价物/量,人类历史自然选择!货币的产生和使用,会衍生出n多相关新概念,人类在此基础上,就开始捯饬逻辑了”。
对此,我的回答是:这主要是学者站的角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资料叫做“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把生产劳动叫做“活劳动”,在他们看来,生产或企业就是一个劳动实体。而在产权学派或资产阶级学派的眼中,是把工人叫做人力资本,是把人当作物来看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区别要搞清。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曾经提到:“围绕用立法手段限制工时问题而展开的斗争所以更加激烈,撇开利润贪求者的惊慌不谈,是因为这里的问题涉及一个大的争论,即构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供求规律的盲目统治和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之间的争论。因此,十小时工作法案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实际的成功,而且是一个原则的胜利;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在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面前公开投降了。但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资产的政治经济学还取得了一个更大的胜利。我们说的是合作运动,特别是少数勇敢的‘手’独立创办起来的合作工厂。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1)注意这里马克思两次提到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前一次提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供求规律盲目统治与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的区别。后一次提到的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与资产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合作工厂一一即公有制企业的产生。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两个本质区别:
第一是工人阶级的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属于劳动阶级的经济学范围,而西方经济学属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围。
第二是劳动的经济学与财产的经济学的区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劳动为对象的经济学,是以活劳动、劳动能力价值化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是以财产为对象的经济学,是以生产资料、资产增殖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第三,由前面两个区别,我们自然会由劳动的经济学必然会过渡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学,由财产的经济学必然过渡到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学。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第三个区别是劳权经济学与产权经济学的区别。
当我们讨论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我们是要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区别的,这个区别表现在三对关键词:那就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区别;劳动与资产(财产)的区别;劳权(劳动所有权与资产所有权)的区别。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著作。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可以看作是劳动价值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运用。而劳动价值理论的最基本的核心观点,就是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决定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社会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曾经引用配第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名言来说明这一点。因此,用劳动所有的观点来看待生产和企业,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也明确告诉我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2)。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是用劳动所有的观念来看待生产实体或企业实体的:用劳动一元论的观点看,生产实体或企业实体,就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结合物:投入生产过程的物化形式的生产资料本质上只是“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而生产过程中的工人,即为“活劳动”。因此,生产实体或企业实体,本质上就是一个由“活劳动”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相结合的劳动实体。
由劳动实体的性质,我们不难明白作为生产主体的劳动所有者,作为劳动所有者权利要求的劳动所有权,作为体现劳权的劳动阶级法权(劳权制度),作为劳动者获得利益之本的工本,作为劳动实体成果形式的消费价值,以及劳权经济形式等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基本范畴。
我们再来看著名产权学者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一文。文章中谈到: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通过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大量经验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之大,而这些具有一定只是和技术质量的人力资源,同样符合关于资本是‘未来收入流的源泉’的定义。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将人力也看作是一种资本,而且是对长期经济增长作出更重要贡献的‘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简言之,具备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具有生产性和资本性。”“但是,可以从人力资本理论中引申出来的并不仅仅限于教育和培训对于经济增长的极端重要性。更为根本的问题,是使一个经济中人力资本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因为这些条件不但影响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效果,而且影响对人力资本本身的形成。这就不能不涉及到人力资本主体的产权特征。根据巴泽尔(1977)、罗森(1985)和张五常(1984)等人的研究,人力资本可以被理解为天然属于个人的资产(周其仁,1996:73-74)。诸如劳力,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学习能力、以及努力、负责、创新、冒风险、对潜在市场机会的敏感等等一切具有市场价值的人力资源,不但总是附着在自然的个人身上,并且只归个人调用。因此,在个人产权得不到社会法权体系承认和保护的场合,个人可以凭借其事实上的控制权‘关闭’有效利用其人力资源的通道,从而增加别人利用其人力资源的成本,降低人力资源的价值。理解这一特性,是理解现代经济学关于激励理论的基础,也是理解市场里的企业作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一个特别合约的基础”(3)(以上引文中的粗体为本人所加)。
从这里,我们看到周其仁先生作为产权学者,他是站在资产者的角度,用资产所有的基本观念来看待问题并定义生产实体或企业实体的。在他那里的生产实体或企业实体的分析框架是资本和非人力资本,而不是“活劳动”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因此,在产权学派的眼中的生产实体或企业实体只是资产实体,而不是劳动实体。由此我们也不难了解与资产实体相关的范畴:资产所有者、资产所有权、资产阶级法权(产权制度)、资本、剩余价值和产权经济等范畴。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许多重要的区别,例如无产阶级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区别、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区别,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区别,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劳动者当家做主与资产者当家做主的区别、……。但是,所有这些区别最终都要落实到生产方式的区别上来,都要通过生产方式体现出来,都要通过生产实体或企业实体的性质体现出来,都要通过经济运动的性质和特征的基本区别表现出来。
当我们弄清了什么是劳动实体?什么是资产实体?事实上我们才能够真正从本质上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如果只是强调社会主义某个方面的要求或特征,例如公有制或按劳分配,个别地说明社会主义要让劳动者要当家做主,计划经济等等,就如瞎子摸象,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进入科学社会主义的大门!
附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22-123页。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66页。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3),《经济研究》2000年第一期。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