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福耀科技大学是本硕博八年制培养,打通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之间的壁垒;一条大道摆在孩子们面前,不会再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焦虑、内卷;如果本硕博中间割断,会产生很多不必要时间的浪费,而这个时光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来讲十分宝贵;至于学生能不能走到底那是个人的选择,如果中途因为家庭或个人原因想下车,也可以按阶段进行培养;读四年能拿本科文凭去工作,读六年拿硕士学位,八年拿博士学位。
笔者认为,王树国校长所说的本硕博八年制贯通培养,学生就不会再焦虑、内卷,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现如今本、硕、博如果分阶段读,通常是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4年,合计11年,并且每年还有很大比例的博士生不能按期毕业被迫延期毕业。而福耀科技大学的本硕博八年制培养模式,意图打通本科、硕士和博士之间的壁垒,为学生提供一条连贯的成长路径,减少不同阶段升学带来的焦虑和内卷,并且缩减了三年时间。同时福耀科技大学的模式比较灵活,可以读四年拿本科文凭去工作,读六年拿硕士学位,八年拿博士学位,似乎中途“下车”也不亏。这听起来好像真的挺“香”!然事实真的如王树国校长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吗?笔者不敢苟同,主要担忧如下:
一、本硕博八年制培养,比分阶段培养缩短3年,意味着课程压缩、科研强度增大,学校招收的每个学生都能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吗?如果学生担心自己在8年时间内无法达到博士毕业的要求,不会有心理压力吗?这不会给学生带来焦虑吗?
二、王树国校长一方面说福耀科技大学是本硕博八年制培养,打通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之间的壁垒,一条大道摆在孩子们面前,不会再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焦虑、内卷;另一方面又表示如果中途因为家庭或个人原因想下车,也可以按阶段进行培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中途“下车”的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难道不会心有不甘吗?这不也是焦虑和煎熬吗?
三、一般高校本、硕、博通常是分阶段设置和培养,本、硕毕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直接就业的,继续深造的只是少数;因此本、硕课程设置更多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学生就业技能为主;而福耀科技大学是本硕博八年制培养,短短八年要达到博士毕业要求,无疑本硕阶段主要是为博士阶段打基础,因而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无论是课程还是时间所占比例必然有限。这种情况下中途“下车”的学生,他们的就业技能又能有多大的竞争力?一方面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完成本硕博全部课程拿到博士学位,另一方面中途“下车”又可能因就业技能不够缺乏就业竞争力,这不会给学生带来焦虑和煎熬吗?
四、将来即使少数学生完成福耀科技大学本硕博的课程达到学校毕业要求走向社会,与其他重点高校博士毕业生相比,他们的竞争力到底如何?如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竞争力,那么所谓的减少校内不同阶段升学带来的焦虑和内卷又能有多大意义?
总之,福耀科技大学的本硕博八年制培养模式,并不能让学生摆脱焦虑、内卷!打破教育内卷,涉及多个方面,笔者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社会、学校和家庭要转变唯分数论、唯学历论的观念,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多维度的,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关注其兴趣爱好、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二、社会、学校和家庭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理解人才的多元化,懂得不同的人在不同领域都能发挥才能,并非只有学术成绩好才是成功,让每个孩子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发展。
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推进多元化招生评价体系改革,除了考查检测理论知识,还应考核学生的创新思维、社会实践等多方面能力,更要考察和引导学生提高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减少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学生所承受的超乎寻常的教育竞争压力。如河南、河北等人口且高考生源大省与北京、上海等相比,考生录取重点高校的比例相对偏低,这是相对不公的,河南、河北等省高考考生无疑承受着更大的教育内卷的压力。
五、学校应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全开足各类课程,丰富课程种类,增加实践课程、多种类兴趣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六、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让不同学历、不同技能的人都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减轻因对高学历的过度追捧所造成的教育内卷的压力。
七、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不同的发展定位;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避免众多高校同质化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内卷的压力。
【文/顾玉才,作者原创投稿,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