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四十年 “倪柳之争”真相终还原
——我跟倪光南当“全职顾问”的八年
陶勇
序言:历史的责任
四十年前的1984年11月,中科院计算所斥资20万创办了计算所公司(联想前身——当时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伴随着40个年轮的风风雨雨、联想一路走来——从十一个员工、一间20平米小平房到如今的蜚声中外的跨国集团企业,这期间涌现了无数酸甜苦辣的故事……
三十年前,一场纷争在联想集团最具份量的两个人物之间迸发——时任联想集团总工程师倪光南认为时任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违反财务制度、涉嫌国有资产流失并上告——在上级部门否定总工倪光南对总裁柳传志的指控后,倪光南院士不予认可、进而逐级上告,长达数年。在各级组织查无结果都情况下,倪光南院士上告到国家最高领导人处。
然而,在国家最高领导人批示核查后,上级部门会同中科院和计算所等又一次对柳传志涉嫌国有资产流失一案就行彻查,最终依然查无实据。
1999年9月1日,联想集团跟前总工程师倪光南解除聘用合同,倪光南院士被联想“开除”、扫地出门。
此后,倪光南院士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声明,表示自己过去对柳传志“涉嫌国有资产流失”的认知存在偏差、并公开向柳传志表示道歉!
然而,中科院和联想并未因为倪光南的“悔过道歉”而收回“开除”成命,依然维持对倪光南院士的处理决定。
从此,倪光南院士与曾经的亲密合作伙伴联想总裁柳传志分道扬镳、并反目成仇。
离开联想后的倪光南院士,继续控告柳传志,除了继续就柳传志“负债持股”造成“国资流失”上告外,还增加了柳传志1994年担任计算所所长后,主导把八万平米国拨科研用地以创建联想科技园的名义、违规建成融科智地房地产项目——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内容,以及2009年联想股权转让涉嫌制暗箱操作和国有资产流失等等问题,继续上告……
2014年2月,倪光南院士邀请比较有正义感并且跟他一个立场的笔者为他撰写关于“倪柳之争真相”书。
与此同时,倪光南院士聘请笔者为“全职顾问”、即文字助理——日常为他做一些文字辅助工作。
于是,笔者带着一腔热血、懵里懵懂地误蹚了“倪柳之争”这汪浑水……
之所以是蹚浑水,是因为“倪柳之争”所涉问题与人事、是非曲直非常复杂,真的有点道不清、说不明。比方倪光南院士指控柳传志国资流失,他本人偏偏身体力行、先行“实践”、而奇葩的是还有柳传志神攻助阵:
1993年,倪光南院士领头打压王永民五笔字型知识产权,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而且主要获利者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企业。
按照张捷披露上述隐秘的说法和意思:倪光南院士是民族罪人!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似乎是天地轮回。第二年、1994年,倪柳之间“一言不合”就开撕,一撕撕了30年,“倪柳之争”搞得两人败北俱伤、难善其终,这算不算报应?
1994年,倪光南院士指称柳传志香港上市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不过,与前项比较,即便属实也是惠及香港同胞、肥水内流。
笔者经过七八年时间跟倪光南院士工作,最后在不少地方认知完全颠覆——倪柳二人在这场纷争中各执一词、彼此鸣冤叫屈,其实双方都不无辜,各有各的“禀赋”特征。很多问题真地说不清道不明,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
由于笔者在大约20年前初识倪光南院士的时候,他已经如雷贯耳,而他“伟大爱国科学家”的形象,足以令我顶礼膜拜、虽然尚不至于五体投地——而40年前的柳传志第一次跟倪光南先生合作时,也是对他奉若神明、言听计从,唯倪光南大咖人首是瞻!
2014年初为倪光南院士工作时,因为对倪光南院士充满敬重与爱戴,对他所说的一切毫不怀疑、笃信无疑。
偏巧,柳传志又授人以柄、在联想创办上夸大自己为“创始人”等等…… 从反面“印证”倪光南院士说辞的“真实性”,令我置身倪光南窠臼一时难以自拔……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而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这个概念由美国政治学家、法学家卡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首次提出。
从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这个角度看,有些时候,相当一部分人都不同程度身陷信息茧房之中、有的甚至难以自拔……
信息茧房产生原因可能跟个性化信息过滤有关:个体只能接受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因此陷入到了一个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中。
比如,2014年初,因为自己对倪光南院士信赖有加,因此对他所提供的有关“倪柳之争”资料完全采信,而对著名作家凌志军先生在《联想风云》中的观点完全排斥,至到偶然机会、才发现其中某些情节叙述完全符合事实,进而促使自己理性思考……
好在,自己还不是信息绝对封闭,还能听进他人意见,在与不同背景的人就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和讨论时,尤其不经意间获得了不同或相反的信息——通过接触多样化的信息,最终发现自己存在认知偏差、并打破信息茧房的束缚。
例如,关于联想的创办,一直存在不同的版本,最具代表性的是流传甚广的柳传志版本和在某种程度上与之“针锋相对”的倪光南版本,还有计算所版本。
倪柳版本既有各说各话的不同说法、又有相互印证的共同内容,但除此之外,更有一个同样亲历者的新版本涵盖了柳倪版本内容。
2023年,笔者在一个图书网站意外发现并阅读了《甘鸿:计算所公司创业记(一)》,觉得有些价值,当即保存网址。可在今年下半年笔者总撰这部书稿时,再次阅读《甘鸿:计算所公司创业记(一)》并深入阅读《甘鸿:计算所公司创业记(二)、(三)》,简直如获至宝,最后再次颠覆相关认知……
甘鸿先生是1957年第一批进入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因此他的资质都在倪光南、柳传志之上。
1985年1月2日,甘鸿先生加盟联想的前身——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与柳传志、倪光南等一起参与了公司初创工作。
在甘鸿先生的《计算所公司创业记》,主要对公司第一年的初创艰难经历进行了翔实地回顾,描绘了一副创业精英群体拼搏的群像:柳传志、张祖祥、李勤、倪光南等等包括甘鸿自己在企业谋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中,各自付出的积极努力,从而让读者对联想初创历史有了客观、真实的了解……
综合各方面信息,笔者对联想有关史实有了新的了解:
首先,联想绝不是柳传志拿着20万创办的——虽然柳传志在联想创办的初期贡献很大、甚至不可替代——联想初创时柳传志身体力行地尝试挣钱而且贡献特别——他的父亲柳谷书在香港的中国技转公司对初创时的联想提携不可或缺。
而香港导远公司与吕谭平等几位港商——倪光南院士资料中的类似“皮包公司”与类似“空手套白狼的奸商”——在甘鸿的记叙中是帮助联想业务落地香港、承接联想进出口业务的功臣。
吕谭平等几位港商均为毕业于英国名校的IT精英、市场能手——正是中国技转公司与香港导远公司上下呼应,帮助联想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第二,联想也并非倪光南院士所说的“技工贸起家”——因为按照甘鸿的介绍,联想最艰难的初创时期就是1985年,当时大家尝试所有的手段挣钱,什么赚钱就做什么……
1985年5月,联想汉卡问世。据甘鸿披露,“1985年,汉卡销售不少,但是利润不多,不如进口IBM微机搭着卖”——因为当年全国进口微机转手的利润均很高,经商利益高于创新生产。
1985年,联想靠技术服务挣了90万元,当年,还获得中行300万贷款。在联想当年的90万收入中,其中倪光南领军的联想汉字输入团队开发的联想汉卡成为获得70万技术服务收入的“前提”——它帮助联想科技人员获得组装500计算机的机会——就是柳传志所说的“出大力、流大汗”,大家把数以千计的零部件人拉肩扛搬上三楼。因为这项业务服务对象是计算所公司上级中科院的部门,所以回款快、组装电脑的服务费70万元很快到账,因而被柳传志、倪光南称为联想挖到的“第一桶金”——而公司其他技术服务一年的收入是年底结算的,在香港开拓的业务赚了 2万美元,相当于15万人民币,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15万加上70万电脑组装费,共85万,余下几万收入是在北京的技术服务收入以及联想汉卡销售利润等。
第二年,1986年,有了第一年挣得钱垫底,更加上中行300万贷款到位,还有国家科技创新扶持贷款30万加持。与此同时,随着联想汉卡利润收入的蒸蒸日上,联想发展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三、得益于倪光南及其团队的加盟,联想的发展模式获得优化、发展路径得以改变——由单纯的贸工技路线转型为“技工贸”路径,并由此走上一条创造无数IT辉煌的黄金发展时期,直到“倪柳之争”爆发才戛然而止……
说到“倪柳之争”,颇具玩味的是,当初,笔者通过倪光南院士的资料信息,对“汉奸卖国”、“破坏”中国芯片制造的柳传志深恶痛绝,于是,毅然决然全身心深入到揭露批判柳传志种种“罪行”中,但后来,随着对各种相关信息都逐渐获知,笔者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与判断,甚至产生颠覆性观点……
如今,笔者却对倪光南院士有些“深恶痛绝”——因为在帮他“批判”柳传志的各种“罪行”中,却不经意间、无形中置身于他给我带来的潜在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中……
好在笔者本人尚能明辨基本是非、才避免误入歧途……
关于“倪柳之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事件,在经历长达八年与倪光南院士合作后,笔者拟就围绕“倪柳之争”产生的一系列新的认知、思考和判断等等观点跟大家分享、探讨和交流,有鉴于此,撰写了这样一部二十多万字的电子书稿。
这部书稿的序言笔者思考良久,终于觉得可以体现我撰写此书的初衷:正本清源、对历史负责!
更多的内容请大家看后面的章节吧……
目录
上篇误涉纷争之混沌
第一章 初识高山仰止大咖倪光南
他是一道光、曾经在我心目中的白月光,他是一座山、曾经巍峨矗立在我眼前,他是一个神、令我顶礼膜拜无限爱戴。遥想当年,柳传志和我前赴后继成为他的拥趸……
第二章“成交” 获聘“全职顾问”之秘书
2014年是我结束十五年媒体生涯的转折年,年初,两个重大职业机遇一起来临,可惜二者无法得兼,我只好按先后顺序作出选择。
第三章屡告举报、举报、再举报……
2014年,是我跟倪光南老师工作八年中最忙的一年——除了完成他交办的日常工作外,我还要阅读大量联想的资料、准备写书——此外,帮他编辑、整理和撰写一些举报信,也是一个“额外”的工作内容。
第四章 观点法律人士解析“国资流失”
倪光南院士法律顾问敦科平(化名)律师,曾实名在网上发文指称柳传志国资流失,这里原文转发该律师关于柳传志“挪用公款”、让港商“负债持股”的文章,虽然当年笔者曾视作“权威意见”,但现今只呈现一种观点,不代表笔者意愿!
第五章“报仇” “让柳传志人生最后几年日子不好过……”
“我们要帮赵老师报仇,让柳传志人生的最后几年日子不好过……”敦律师向倪老师示好地说。“有一点影响,但影响不是很大。”倪老师回答道——他夫人赵明漪老师罹患癌症去世,敦律师以为是“倪柳之争”导致的结果。
第六章 狙击“联想控股不能上市!”
“联想控股不能上市!”倪光南老师信誓旦旦地说,在他看来,联想控股就是为了圈钱,所以,必须制止。敦律师与我完全认同倪老师的观点,于是,我们三人“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地共同努力阻止联想控股上市……
第七章 生变批判联想书稿撰写被叫停
2014年整整一年,我从研究联想入手,渐渐地,华为进入我的视野。我发现研究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路径,首先绕不过联想,但更绕不过华为。在研究联想的同时呢,意外发现华为的创业发展历程,跟联想存在“关联”关系。
第八章 笔伐痛斥柳传志联想弃技逐币
“联想已形成了技、工、贸一体化的企业结构,其成功原因是天时,抓住了科技与产业结合的大好时机;地利,技术后盾是中科院,有取之不尽的技术资源;人和,就是有一支过硬的科研队伍。” 1991年4月12日,柳传志在《经济参考报》撰文说。
第九章 桀骜创作出版《联想做大华为做强》
《联想做大华为做强》总体上是肯定联想的,虽然在技术章批评了联想。但总体上通过联想华为发展历程中的上百个案例进行分析比较, 为业界提供了有益的研究范本。
第十章“遂愿”续写批判联想书《联想37年……》
2021年7月,机缘巧合,倪光南院士才同意我继续写完倪柳之争“真相”书,即《深度剖析联想自废武功痛失做强内力之因:抛弃创新 再难联想——联想卅七年,从创造无数IT辉煌到滑下神坛》(电子版)。
中篇回归真相之独见
第十一章 归真 11人在20平传达室创办联想
关于联想的创办,存在多个版本,最具代表的是柳版和倪版,前者宣扬自己“20万创办联想……”、后者强调联想“技工贸起家”,两者各说各话、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第十二章 起家依靠贸工技掘得联想第一桶金
1985年,联想的第一桶金是通过技术服务挖到的。其中,联想汉卡帮助公司挣得70万,应该是最早到账的款项。年底,全年所有技术服务的报酬全部到账,共计90万元。
第十三章 大话 柳传志“20万创办联想”之乌龙
长期以来,柳传志在各种场合宣称自己“用20万在20米小平房创办联想……”可谓以假乱真、谬种流传。事实上,联想的创办、发展和壮大,始终都在计算所、中科院和国家的支持下获得成功的,虽然柳传志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
第十四章 汉卡 绝非倪光南个人成就与产权归属
“如果说倪光南八万美元创办联想,那又是一个笑话!”2022年元月3日,在中关村制造中心D座的一间会议室里,倪光南院士针对网上传言他投入个人资产创办联想一事对笔者笑语道。
第十五章 奇葩 倪光南为虎作伥 柳传志协同做恶
三十年来,倪光南院士孜孜以求清算柳传志国有资产流失;可之前他率领“倒王俱乐部”侵占、摧毁王永民“五笔字型输入法”知识产权、导致的巨大国有资产损失不亚于他指控的柳传志……
第十六章 登峰“技工贸”创造联想无数IT辉煌
1995年5月,联想公司发布《联想之路百题问答》,第35题问答是:“联想集团在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什么?答:建成技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结构。”
第十七章 沦落“贸工技”蜕变联想核心破坏力
1998年3月30日,《计算机世界》报发表了柳传志撰写的《贸工技三级跳》文章,以此为转折,联想从此由“技工贸”彻底转到“贸工技”。
下篇客观理性的睿思
第十八章 执着 “倪氏”芯片入选胡润中国500强
不少人无知、鼓噪说倪光南离开联想后一事无成、研发芯片梦想成空。殊不知,倪光南助力博士生刘强领军研发的自主创新设计君正芯片,成为国内行业十大产品之一。
第十九章 激辩柳传志耽误中国芯片多少年?
当年耽误联想的芯片研究项目继续进行下去的是“倪柳之争”,公司两个负责人掐架,导致技术创新项目流产。而笔者过去把责任归咎于柳传志,属于采信倪光南院士观点的“判断”。
第二十章 前瞻倪光南呼吁自主创新三十年
2020年中,电子工业出版社拟出版《倪光南论自主创新》,但倪院士认为“论……”只能是领导做出、甚至提出书名不用他的名字,最后出版计划流产——这里展现倪光南院士历年来关于自主创新的论述代表作。
第二十一章 改制柳传志16%联想股权探源
关于柳传志在联想的股权占比,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3%,但笔者根据2021年8月2日北京工商局企业信用网查询信息,结合联想控股2020年财务报告,当时认为柳传志在联想股份中占比不低于16%。
第二十二章 5G柳传志联想确实没有卖国
联想“5G卖国”事件就是一个乌龙,联想投票行为跟卖国、爱国根本没有关系,杠杠滴企业行为、选择对企业自身有利的做法,无关国家利益。
第二十三章 莫测倪柳之间的“公仇私怨”
所谓倪柳之间的公仇私怨,并非出于私人利益的争斗,而是双方在工作中各自行事风格的不搭配造成的理念碰撞,说得好听一点,叫做“文明的冲突……”
第二十四章 悲剧倪光南的偏执型人格障碍
“倪老师有人格缺陷!”“倪老师有人格缺陷!”不止一次,我给不止一位朋友这样说过,他们则一笑而之——他们不发表意见、唯恐对中国当今最为盛名的院士有一丝不敬……
第二十五章 逐利“人人都是柳传志……”
当拜金主义成为社会“主潮”的时候,几乎人人都会把追逐金钱、当富豪作为人生目标。而挣快钱、终暴富的柳传志则成为许多人的对标。
第二十六章 揭骗李某肃伪造“陶勇解读倪光南系列”
“你愿不愿意去调查泰山会?”第一次见面,对方就提出这个“动议”,笔者当即拒绝。调查泰山会应该是国家途径,但它已经解散了,而通过个人或少数几人来“调查”似有“党争”之嫌……
公告:本书稿以下系列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本人对文章内容承担法律责任。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法律诉讼!
媒体采访一律婉拒,谢谢!
发布于 2024-12-26 18:36・IP 属地北京
【文/陶勇,作者原创投稿,授权红歌会网发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