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同意吗?你同不同意?你同意不?
这类家常问话几乎每天从嘴巴里吐出,可是却是个巨大的文化现象,巨大的精神现象――说他“巨大”,因为社会的许多现象“合并同类项”、“追根溯源”都可根由到少数几项,所谓“大道至简”嘛,
比如“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再明确点说:“个体与社会孰先孰后?”、“个体与社会的优先性”之类――就是这“少数几项”之一,今天要说的“同意”也是个“少数几项”之一,许多的社会现象“合并同类项”、“追根溯源”都可归结到他。
甚至有些个文艺作品包含着“同意”这类主题或思想,变得荡气回肠,有时情节琐碎,因为这个主题而变得宏大而永志难忘――我小时候就影院看过一部电影,好像是战争片,男主人翁负伤就要死了,腿脚鲜血流淌不止,躺在女主人翁腿上,女主人翁假装在包扎,其实已不可,情节不知怎么安排的,男主人翁问了下:你同意么?女孩微微点点头,男主人翁慢慢闭上了双眼,再然后忧伤的配乐响起,字幕一点一点出现,影片款款落幕,我就听到剧场内有小声啜泣,好像大都是女声,我记得邻座的一对,男伴把头转向我这边,他身边那个女的好象也在抹眼泪,那个男伴觉得很别扭吧?
我那时小屁孩,也觉得全场啜泣声很“恶心”,很“难受”,好在散场了,没伤着我,但我依稀记得。
但是人类似乎天生就是从事大事物的,什么改造自然、文明进化、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张口就是“大事”、“大叙事”,经常把这类絮絮叨叨的“少数几项”排在后面,排在末尾,很少有人直视他。
然而真是个巨大的文化现象!巨大的精神现象!应该直视一下。
昨天发了篇《琼瑶剧不仅“三厅”而且充斥着“女人晕过去了”式的暴力――评琼瑶的“翩然”》,不过瘾,又写了篇《隐隐的杀伐,淡淡的忧伤--华夏正音邓丽君》,没发出去,主题涉关“同意”之谓。
琼瑶作品中确实充斥着这类场景或趣味:女孩上台阶时“脚一崴”,男孩马上去搀扶――顺便触摸一下女孩的身体,女孩不知咋的一下倒地昏厥(也许示威游行时),男孩立刻蹲地拍拍脸做施救状…
偶一为之玩玩,演戏嘛,文艺嘛,也都少男少女嘛――人生初涉,啥滋啥味不知道嘛,当然确也有“剧情”需要,但是大量充斥这类趣味那就不对劲了,那就突破“剧情”需要了,变成一种“暴力”了,对她这位美丽的专门写“爱情”故事的女人则是一种“暗示”和“下流”。
人与人之间某些行为需要双方同意方可的――这是一种高贵的精神价值,特别在两性关系中,而琼瑶以非常巧妙的写作“技巧”避开了他,作品充斥着“脚一崴”、“倒地昏厥”式的、琼瑶独有的“聪明”,与这个女人真实生活中的处事风格般配一致,并且他还专门写给少男少女!!!
琼瑶女士走了,写她的人很多――评价出奇的一致“三观不正”,为什么这么多人写她?
许多人想说,并借这个机会说道说道,并且也大致写到了,但没有精准的“点”出来,我今天则试着“点”一下罢了――就是事关“同意”的精神价值。
并且还是一个时代的“标签”,一个时代的投影――人们往往通过这类作品看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更能窥测当时当权者们的心灵秘籍。
因此我也很多次将邓丽君作品与琼瑶作品进行对比,以我的认识,她们作品中确实体现了关于“同意”的不同态度――而这正是一个时代精神价值的反映或“投射”。
邓丽君的歌之所以这么优美,不象有些流行歌曲那般流星闪过,仅仅曲调“悦耳”吗?
前苏联是多民族多文化国家,前苏联曾有一位女音乐学家分析过,前苏联民歌有一种曲调非常接近东方韵味,可能来自西伯利亚或中亚、北亚、内亚(当时中苏关系还不太融洽,喜欢用“内亚”之类颇费思量的名词),曲调中既有刚健甚至隐隐的“杀伐”气,亦有淡淡的哀伤婉转音,那种混杂糅合――这位女音乐学家的分析切中恳綮,这种独特的曲调和韵味来自那片区域严酷的生存环境。
邓丽君的歌之所以这么优美,既有小桥流水般的隽永,亦有大张大合般的“告诉你!”――你要守约!腊月的风霜剑雪你要守约,风暖花开的三月你要守约,无人职守的黑夜你要守约,纷乱嘈杂的街市你要守约,你要守约!你要守约!直到永远!是否也有前苏联那位女音乐学家分析所指的东方独特韵味?我猜是有的――并且我听出其中关于“同意”的态度,当然我也不是音乐学家,况且每个人的耳朵也不一样的。
我们经常关注时代的“大事件”,比如“下岗潮”,比如“国有资产流失”,而其中的精神价值经常被忽视。
昨天发的那篇《隐隐的杀伐,淡淡的忧伤--华夏正音邓丽君》就想谈这个事,没成功,今天重写一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