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产权学者的公有制概念。
上面我们分析了四种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来源于实践的劳权社会主义所有制(劳权公有制)概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概念,传统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改开之后受西方经济学影响之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产权学者的公有制概念。
周其仁先生是彻底的产权派学者,因此,他对公有制企业的看法,也是从产权的角度来进行的。概括周先生在《公有制企业性质》一文的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公有制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周其仁先生从产权角度考察了公有制企业的特点,揭露了公有制与产权制度的矛盾。文章在开头提出了“公寓的公共过道”的例子,并指出“公有制企业的全部性质已经包含在上述公共过道之中”。接下来周先生进一步从产权角度考察了公有制企业的性质。
周先生开头即说:
“通常而论,公有制企业或者被看作‘清清楚楚属于国家和集体的企业’,或者被看成是‘无主财产’和‘所有者缺位’的组织。本文关心公有制企业的实际产权状况。主要问题是,作为国家和集体清清楚楚拥有的企业,是否除了国家和集体,再也没有其他产权主体?而在所谓‘所有者缺位’的状况下,一切本来由所有者应得的权利和应负的责任,是不是真的就完全消失了?”
1,“国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被看成公有制企业,是因为这些企业的资产所有权(ownership of the assets of the firm) 属于国家或集体,而不属于任何个人,也不属于个人所有权任何形式的集合。”“作为与‘资本雇佣劳动’体制的对立,公有制企业选择了‘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将一切物质资本和财务资本都归‘公有’。为了彻底消除生产资料被个人占有的任何可能性,公有制的法权体系规定全部生产资料归国家和集体所有,而宣布个人不得拥有任何生产性资源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公有主体只能作为不可分割的产权所有者整体性地存在,而不容许把公有产权以任何形式分解为个人的产权。因此,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公有制完全不同于在个人私产基础上集合起来的合作制或股份制。按照传统的公有制政治经济学理论,个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仅仅有权拥有非生产性的生活资料。”
作为产权学者,周先生对公有制企业的本质特点概括得非常到位。公有制消灭了产权主体或资产所有者。“公有制企业的特征是‘没有最终委托人的代理人’,各类代理人本身不拥有合法的对于生产资料的个人产权……”,“在这里,公有主体只能作为不可分割的产权所有者整体性地存在,而不容许把公有产权以任何形式分解为个人产权”。换句话说,公有制的实现消灭了独立的产权主体,消灭了独立的、人格化的资产所有者。
2,“公有制企业已经不是科斯意义上的‘企业’,因为它并不是基于一个(或一组)市场合约。公有制‘企业’ 当然也要使用各种投入要素,但是公有制企业利用这些要素的基础,不是要素所有者基于合约条件的让渡,而是一切资源归公以后的行政指令调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公有制企业体制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其非市场合约性。”在这里,周先生说明了传统公有制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或私营企业的根本区别:在建立产权制度条件下,传统公有制企业不过是一个生产组织,不具有市场主体的性质。
3,公有制从根本上消除了保证企业效率的一种机制。“市场合约的可选择性就是资源所有者有权出错和纠错。这是产权最重要的经济功能,也是市场经济保证资源有效配置的最基本的机制”。而“公有制企业消除了企业的市场合约基础,同时就把市场校正企业和企业家出错的机制也消除了。”换句话说,公有制不仅消灭了资产所有者,消灭了雇拥劳动方式,同时也消灭了以产权为基础的企业经营机制。
4,公有制还“否认了个人对其生产性人力资源的合法所有权”。在周先生看来,劳动者个人的生产性人力资源(例如劳力、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技能,学习能力,以及努力、负责,创新,冒风险,对潜在市场机会的敏感等等),是“天然属于个人的资产”,但公有制否认了个人对这些资产的所有权。明确一点说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属于天然的个人资产,而公有制却消灭了劳动力所有权,消灭了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
5,公有制企业“根本没有办法追逐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因为消除了个人对生产性资源的产权特别是选择市场合约的权利,严格说来市场价格,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等等概念都无法存在,利润概念也因此无法存在”。在这里,周先生己明确意识到公有制企业已经不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它的生产目的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6,公有制企业的国家租金制与市场企业的利润体制有着本质区别和明显劣势。
综上所述,周其仁先生都是从产权范围内考察公有制企业的性质的。从以上6点可以知道,公有制和产权是互相矛盾,互不相容的,因为公有制本身消灭了产权主体,消灭了产权制度赖以生存的基础--雇拥劳动方式,消除了建立在产权基础之上的企业经营机制。不仅如此,周其仁先生还进一步指出公有制企业已经不同于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在这里,周其仁先生对公有制性质的分析(就产权角度而言)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深刻的。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经济学界,有些人搞不清公有制与合作制的区别,有人把合作制叫作公有制;而另有些人则又把公有制和产权制度混为一谈,把产权制度的弊端加在了公有制的头上,很显然,对于公有制的认识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
周其仁先生用以分析的公有制企业,实际上是指苏联模式的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产权制度”的模式。而所谓的“苏联模式”或“计划公有制”模式,实际上只是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模式。
周其仁先生详细分析所谓的“公有制企业的性质”,正是这种建立产权制度的公有制企业的特征,消灭了个人产权;它并不是科斯意义上的企业(非市场合约性);消除了市场校正企业和企业家出错的机制;否定了个人的劳动力所有权等,所有这些只是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有制企业,只是一个依照指令计划进行生产的组织而已,当我们要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来对待时,显然具有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因此,认识苏联模式的错误,从而明确改革的方向,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事情了。
但是,周其仁先生对这种模式的病害分析及其改革方向的确定却是错误的。
在《公有制企业的性质》最后的小结中,周先生说:“本文认为流行的‘委托一一代理’框架和‘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框架都不适合分析公共过道的经济性质,因而尝试用‘法权和事实的产权不相一致’的框架来分析公有制企业。我们将继续在本文提供的框架里研究公有制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逻辑,其中心线索是在个人事实上拥有的对其人力资产权利的基础上,公有制企业怎样向承认个人产权的法权地位的市场合约性组织转变。”
在这里,周其仁先生用来分析公有制企业的框架,不论是哪一种框架,只要是属于产权范围的分析框架,都错了。因为我们面对的公有制企业,它已经不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而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企业:这里的生产主体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经济人”,而已经是“劳动人”;”“劳动人”的权利要求不再是产权而是劳权;这里的企业也不再是一个“合约性组织”。因此,依据产权分析框架形成的改革结论,显然是不适合公有制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的。
我国产权派学者,在研究我国的公有制企业时,他们的研究方法不是从公有制的基本特点出发,反而是从产权理论出发;他们对现实公有制企业的生产主体劳动者视而不见,对劳动者的利益要求一一劳动所有权的要求是听而不闻,其结果是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来裁剪公有制,用改变公有制的形式来满足产权要求。削足适履这个成语,最恰当地体现产权派学者研究公有制企业市场化的行为特征。
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对立的焦点是什么?
在前面,我们了解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问题上的三种观点:一种是劳权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劳动所有者为主体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它是满足劳动所有者的利益要求、实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形式。因此,简单地说,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实现劳动所有权的基本形式。基于这一认识,劳权社会主义理论认为传统公有制模式(产权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苏联模式)只是一种过渡经济模式,改革应该把产权公有制模式推进到劳权公有制模式;另一种相对立的是产权学者或受产权观念影响的公有制观点,认为公有制消灭了个人产权,消除了拥有资产的自然人,消除了劳动者成为商品的可能性和以盈利波动为特征产权企业机制等等,“基于上述理由,本文把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定义为最终指向界定个人产权的改革,并以此来理解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的逻辑”(周其仁《公有制企业性质》)。
从这里不难看出,两种公有制观点及改革方向上的对立。
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曾经提到:“围绕用立法手段限制工时问题而展开的斗争所以更加激烈,撇开利润贪求者的惊慌不谈,是因为这里的问题涉及一个大的争论,即构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供求规律的盲目统治和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实质的由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之间的争论。因此,十小时工作法案不仅是一个重大的实际的成功,而且是一个原则的胜利;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在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面前公开投降了。但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对资产的政治经济学还取得了一个更大的胜利。我们说的是合作运动,特别是少数勇敢的‘手’独立创办起来的合作工厂。对这些伟大的社会试验的意义不论给予多么高的估价都是不算过分的。……”注意这里马克思两次提到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前一次提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与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供求规律盲目统治与社会预见指导社会生产的区别。后一次提到的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与资产的政治经济学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合作工厂一一即公有制企业的产生。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两个本质区别:
第一是工人阶级的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区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属于劳动阶级的经济学范围,而西方经济学属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围。
第二是劳动的经济学与财产的经济学的区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劳动为对象的经济学,是以活劳动、劳动能力价值化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是以财产为对象的经济学,是以生产资料、资产增殖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由前面两个区别,我们自然会由劳动的经济学必然会过渡到劳动所有权的经济学,由财产的经济学必然过渡到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学。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第三个区别是劳权经济学与产权经济学的区别。
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三个关键词是资产、资产阶级和资产所有权或产权,因而是资产的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是产权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三个关键词则是劳动的经济学,是工人阶级的经济学,是劳权经济学。
在对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的认识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劳权经济学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看作是消灭产权、实现劳权的所有制形式,认为产权制度和公有制相结合的苏联模式应该通过改革转变为劳权公有制模式;
而产权经济学则是站在资产者的立场上,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看作是妨碍个人产权体现的制度,因而其变革的思路是改变公有制来满足建立个人产权制度的要求;
劳权经济学的思路是通过改变权利制度来适合公有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性质上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振兴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思路;
而产权经济学的思路则是以产权为基准,通过改变公有制来满足产权制度的要求。因而产权经济学的思路是改制的思路,是消灭公有制经济的思路。
【文/钟建民,本文为作者投稿,作者公众号: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