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层脱离老百姓太久,已经不知道“人间疾苦”长什么样了。
01逐渐悬浮的影视剧
先说句大实话,我非常讨厌现在的电视剧,非常讨厌!
从《繁花》到《凡人歌》,央视一套和央视八套的电视剧越来越离谱了,真是“离谱的妈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啦”。
《繁花》:时代背景是1992年的上海黄河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是该片整体基调:意气风发的胡歌在夕阳的余晖下,闯入满是岁月痕迹的和平饭店;辛芷蕾点起香烟摇曳生姿,走过霓虹闪烁的黄河路;唐嫣顶着精致洋气的妆容穿梭在宝马香车之中;一群商人在大上海的酒会饭局里觥筹交错。
虽然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90年代,但在王导的花式运镜和精致妥帖的服化道衬托下,“烈焰红唇大波浪”、“西装礼服高跟鞋”等元素却呈现出一些浓烈又浮夸的摩登氛围,观众仿佛穿越回了旧社会的十里洋场。画风很诡异,不像新中国成立后的90年代,倒像上世纪30年代、被租界占领的旧上海滩。
更诡异的是,上海官方还积极宣传《繁花》这部电视剧,说它是体现了上海的精神风貌。
体现了什么风貌呢?反正我看到官方如此给一部电视剧背书,我立刻取消了对这个账号的关注。甚至身边有人说王导拍的真好,我会反问他们:“和你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和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而且说句难听的,剧中的主要人物,基本都是狡诈的投机分子,都是后来操纵A股的人。你股票里损失的钱,都和这些人息息相关哦。你不恨他们也就算了,还迷上这部电视剧了,真的是犯贱。
如果说《繁花》是还乡团拍摄的,那么接下来这部《凡人歌》就带有明显的中产阶级色彩了。
《凡人歌》里哪个是凡人?三对夫妻,第一对夫妻:男方是上市公司某副总,女方是前人力资源总监。第二对夫妻:男方是清北研究生、互联网巨头的技术组长,女方是某大公司月薪过万的白领。第三对夫妻:男方是985研究生、省直单位公务员,女方是某金融公司月薪过万的白领。好嘛,都是精英都是人才,就这还凡人呢?央视你是真的眼瞎呢,还是眼睛不愿意看看地下的劳苦大众呢?!
我对这种歌颂精英的电视剧向来是嘲讽态度。按照我们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数总共不到5%,可是一部电视剧就冒出来这么多高学历的人,还个个月入过万,难怪某专家会说:“老百姓没钱,他们要积极自救啊。要想办法把房子租出去,去开网约车嘛。”
这就是何不食肉糜的真实写照。上层脱离老百姓太久,已经不知道“人间疾苦”长什么样了。
至于剧里的什么婚外情,遭遇咸猪手这种桥段,我很难想象这是如今的央视播出的内容。它想宣扬什么价值观?一个国家级文化输出平台天天放这种东西,然后说“啊,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要努力乐观地生活”,听上去很励志,但就是一坨狗屎,毫无营养,毫无意义,只会增加观众的不适与恶心感。
有观众表示:“看了不到三集,焦虑症要犯了,感觉大城市真不好混。”也有观众说:“脱离现实,脱离实际。剧中还鼓动人们去摆摊,你以为摆摊那么容易赚钱?你以为摆摊就能在大城市里生存下去?你以为光靠努力就能打破社会的阶级固化?”
02我们正在失去一切
我最恨最恨的是,明明自己依靠着父辈祖辈的荫庇过得顺风顺水,还要激励底层老百姓去拼命努力,去努力成为他们的韭菜、他们的耗材。
一个真正良性发展的社会,难道不应该是人人平等、没有贫富悬殊的情况、没有欺诈与剥削、社会容错率高、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充足保障吗?偏偏现在要反着来:在贫富悬殊、阶级固化、社会风气下滑、努力没有回报、失业率一路走高的情况下,哎,我告诉你要积极进取,要努力奋斗,要做好人生规划,要去摆摊,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要成为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瞧瞧,是不是感觉比吃了苍蝇还恶心?是不是想骂一句放屁?所以这才是让观众感觉不适的真正原因!
没有一个机会平等、足够公正透明的环境,所有的劝人上进都是杀人诛心。你上进,你怎么不去送外卖呢?你努力,你怎么不去打零工呢?你偏偏要靠着有个当大官的爹作威作福,躺着数钱,还一边教唆别人要“吃得苦中苦”?太坏了啊。做人不能这么双标,这样子出去会被打死的。
我算是发现了,大多数人所求的,不过是个“公平公正”而已啊!偏偏他们依然要拍这么膈应人的电视剧来伤害我们本已脆弱不堪的心灵。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领域的价值观输出,尤其是中央电视台这种频道,直接体现了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他们这帮人的镜头对准的永远不是大多数老百姓,因为我们现在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权被资产阶级牢牢控制着。我认为的资产阶级大致可分为:官僚资产阶级,产业资产阶级,学术资产阶级和媒体资产阶级(统称:官产学媒)。很多职业的从业人员都可对号入座。他们能想象无产者的一天吗?不能。他们脑子里最苦最苦的就是喝冰美式了,此外没受过别的苦。当然,输出这种文化导向还有另外的目的:
一、进一步模糊了现实的阶级性。通过不断给无产阶级造梦,让他们沉沦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使他们再也无法获得对社会更清醒的认知,达到变相的维稳和阶层固化。
二、鼓动年轻人也模仿剧中人物的生活方式,用奢侈品傍身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勾出人们的虚荣心,让他们用与自身不匹配的财力去高消费,完成对广告商的资金回笼!
一个是思想上,一个是经济上,以官产学媒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们正在通过这类电视剧全方位地剥夺无产者的精神世界和物质收入。
如今的影视剧所呈现的世界是上层和中产的世界,而不是我们底层百姓的现实。文艺已经加速脱离了大众,变成资本向下洗脑和造梦的工具。
我不是瞎揣测,这是上世纪就有的“奶头乐”阴谋。
03持续了一个世纪的阴谋
199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过一个集合全球500多名经济政治精英的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全球化所造成的严重问题:贫富悬殊,即有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而80%的人会被"边缘化"(目前,这一数据已达到了1:9)。届时,有可能会发生马克思在100年前预言的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冲突。
为了避免剧烈的阶级斗争,著名地缘战略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提出了“奶头乐”战略,其目的是:巩固阶层固化,以达到长期维持上层结构稳定和世袭制的作用。
其具体做法是通过制造大批量的“奶嘴”产业(比如此类都市言情剧、短视频、明星八卦、舆论热点、网红直播、暴力色情业等),刺激人们的感官,消耗人们的时间,转移人们的注意力。
如此长期以往,人们会丧失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使无产阶级感觉不到现实的残酷性,增加对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的宽容度!这是最终目的。
不得不提的“奶嘴”产业,有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发泄型产业,使人们在社会中的不满情绪、胜负欲得到发泄,其包括暴力性影视剧、游戏、色情业等。
第二大类是满足型产业,使人们在现实中的得不到实现的幻想、道德制高点的审判、沉迷享乐和安逸中得到满足,其包括偶像影视剧、明星八卦、娱乐节目等。
现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奶嘴”产业占用人们大量的碎片时间,利用流量密码赚的盆丰钵满,它不管是财富资源的争夺,还是社会阶层固化的陷阱,都是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鸦片。沉迷“奶嘴”产业的人学习知识的时间更少、社会共情能力和是非明辨能力更弱。
当沉迷“奶头乐”的人们回到现实中会感到空虚,对现状改变更加无力,只能继续沦陷在这“奶头式”短暂但是容易得到快感的满足里。
也就是说,资本家通过打造娱乐产业,让底层大众丧失了对现实苦难的清醒认知,人们无法再从现实苦难中获取力量,只能在下班后沉溺于直播短视频来消磨时光。
此外,如今的文艺领域已经被资本阶层全面掌控,那些富二代们基本把持了文艺界的产业链条。
从编剧到导演、从取材到投资,整个创作流程里来自底层真实的声音被刻意边缘化、被无视。他们无需取悦底层打工人,因为底层打工人根本不是他们的受众,也几乎不贡献票房。
资本总是逐利的。为何会拍这些烂片?因为市场上愿意花钱买VIP超前点播的受众,都是都市小资阶层。这些言情剧不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吗?
这也就能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的国产电视剧里看不到穷人”。
而反映农民生存现状的《隐入尘烟》票房惨淡,惨遭下架,甚至被人们骂负能量。
(该片上映一周,市场排片率仅为0.24%。叫好不叫座。)
因此我真切地希望,我们的影视剧所输出的文化导向一定要改变,甚至要逆转。形势已经非常危急,不能总是飘在空中,不能总是高高在上。我一直认为,要毁灭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群体,第一步就是要改变他们的认知,改变他们的思维。这是毁灭的第一步。而文化输出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网上放什么,就连小孩都会模仿,你能说对成人的意识没有影响吗?!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