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就像过鬼门关,纵然走过了也会留下诸多后遗症。万种病就有万种疫苗吗?为什么没有抗体功能的无脊椎动物依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艾滋病毒疫苗一直失败?为什么各种疫苗都拼命地在新生期开始使用?
任何药物都有耐药性,疫苗的耐药性有特定名称: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实际上疫苗的最大效果就是对疫苗产生耐药性,麻木免疫系统,减轻病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所有疫苗相关问题都能获得解释。当遇感染时机体就不会发生剧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导致“疹出不畅”——俗称“种下祸根”,将促使病原体毒邪内陷,耗伤津液败坏脏腑。现在的孩子不再长脓包疔疮,导致疹出不畅,产生各种疑难杂症。
一.免疫耐受——机体与外来异物“和平共处”
免疫耐受(immunologictolerance)是指免疫系统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的无应答状态(a state ofspecific unresponsiveness)。
免疫耐受的建立与外来异物的抗原性和免疫系统的成熟度有关,胚胎期或新生期易诱导免疫耐受,成年期不易诱导免疫耐受。所以各种疫苗都拼命地在新生期特别是8月龄内开始使用,就是让免疫系统建立对该疫苗的免疫耐受,之后不发生临床上可见的针对疫苗病原体的免疫排斥反应。
而器官移植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群,所以很难与外来器官建立免疫耐受,必须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才能维持器官与受者“和平共处”,这意味着患者将终身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状态,高感染率和肿瘤发生率都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即使器官与受者建立了免疫耐受,能够“和平共处”了,患者是否还会出现移植器官被排斥的情况呢,这与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和终止相关联了。
同样,如果在疫苗没有建立免疫耐受之前,或者疫苗不能建立免疫耐受,疫苗就不能起表观上的预防效果。疫苗的持续效果与免疫耐受的建立、维持和终止相关联。成年人使用疫苗,一般只能维持短期的免疫耐受,如狂犬病疫苗如果再次接连被狗咬,你还得必须再次注射狂犬疫苗。如果想利用HPV疫苗预防成年人宫颈癌的话,就不具有远期效果了。
二.移植耐受——移植器官与受者“和平共处”
所谓移植耐受(Transplantationtolerance),是指受者的免疫系统与供体的器官在受者体内长期“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必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其它免疫抑制手段,移植的器官也能在受者体内成活并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
早在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就发现,在胚胎时期或新生儿,引入外源抗原,很容易诱导个体发生对该抗原的耐受,在正常情况下,胎儿与外部抗原刺激是隔离开的,它的淋巴系统只会遇到自身抗原,从而导致了自身免疫反应的消除。免疫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学会了耐受,它的任务是通过T细胞和B细胞抗原受体基因的重排下产生随机的结构多样性,识别不期而遇的分子并作出反应,因而是一种获得性现象,需要抗原诱导才能产生,即便是对自身抗原的耐受也是如此。
一个器官如果已不可逆地丧失了功能,器官移植就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目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术后都必需终身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才能保持移植器官长期存活。科学网报道:西班牙东部华伦西亚的信义医院宣布,一名男性患者于2011年7月接受双腿移植,手术很成功并能行走,从而成为全球首例接受双腿移植的患者。但他必须再次截除双腿以保住生命。报道说,手术后,这名患者一直服用抗排斥药物。但近来,这名患者因为罹患别的疾病,不得不停止服用抗排斥药物,于是,移植手术后约一年半后,必须再次截除两条腿以保全生命。
三.疫苗脱敏——促使机体与病原体“和平共处”
免疫系统为了识别“自己”和“非己”,在胚胎期通过免疫耐受机制,对自身成分不予排斥,但对外源性异物发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
当人体多次接触某种抗原后,再次给予高剂量的某种抗原时人体仅出现轻微的反应或不反应,这种现象叫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或称之为低应答(hypo-responsiveness),它被认为是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这才是疫苗的理论依据,在多次使用疫苗后,当遇到相应病原体感染时,机体就不会发生剧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因此疫苗意义仅仅在于“安内”,促使机体与病原体“和平共处”。
免疫耐受的诱导一般在胚胎期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最难,所以各种疫苗都拼命地在新生期特别是8月龄内开始使用,就是让免疫系统建立对该疫苗的免疫耐受,之后不发生针对疫苗病原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因此有可能导致病毒无症状的隐形感染,或许这种祸根将终身伴随人体,在平静的外表之下埋下祸根,导致“疹出不畅”,为日后产生各种疑难杂症留下隐患。在近三十年大量使用各种疫苗后,小孩子不再长脓包疔疮,导致毒邪集聚于体内,几十年后发生各种疾病。各种癌症和艾滋疾病都是“疹出不畅”的疾病。
免疫系统在启动天然免疫应答反应,清除病原微生物等抗原异物的同时,会释放大量的炎性因子,特别是IL-1,TNF-a等恶液质素,引发炎症性反应的过度发生即产生变态反应,对自身组织造成损害,往往“歼敌一百自损三千,壮志未酬身先卒”,那么疫苗的使用,建立了免疫耐受,为免疫防御战争赢得了安全环境和时间。如果疫苗不能建立免疫耐受,就不能起表观上的预防效果。疫苗的持续效果与免疫耐受的建立、维持和终止相关联。在研究设计新疫苗时,一定要遵循免疫耐受机制,否则就是“空想疫苗”。
四.机体与病原体“和平共处”——促使毒邪内陷
多次使用疫苗后,当遇到相应病原体感染时,机体就不会发生剧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将促使病原体毒邪内陷,特别是某些减毒活疫苗,能在体内持续存在,迫使免疫耐受性不易消退,将导致毒邪蕴结不解。在机体内毒邪发散不畅,蕴结在气血之中,耗伤津液败坏脏腑,郁结成疾且深重难愈,这就是现代疾病的困惑所在。
在新生期大量使用疫苗,促使免疫系统保持沉默,致使毒邪“疹出不畅”,将严重影响日后的生命状态,所以现代疾病一定与大量疫苗的应用有关。
与西洋医学相反的中医认为疹为邪气外达之表象,治宜透发,疹出而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乙肝或艾滋病皆因病毒浸入细胞内,病毒内陷,毒根在里,伏而不出,或出不匀快,属于疹毒透发不畅之病症。治疗乙肝或艾滋疾病,应升阳透疹,将陷入细胞内之毒邪透过皮肤屏障(网状内皮吞噬系统——“攘外”防御功能)充分排出,才不致发生证候由简单变复杂,由轻变重。所以中医治疗感冒则是想办法让身体出汗,给毒邪出路。
例如:有HPV尖锐湿疣病毒感染者,在一次重感冒高烧后HPV尖锐湿疣病毒消失了。
“柏林病人”布朗同时兼有白血病和艾滋病。在医学界看来,布朗已经是即将踏入坟墓的人,然而在接受骨髓移植后,布朗竟然奇迹般得以重生。类似于以毒攻毒之术,骨髓移植诱发激烈的免疫排斥防御反应,促使毒邪充分发散,产生了许多免疫抗击因子,将HIV病毒发散出来。
叶桂(1667-1746年),字天士号香岩,吴县人,他外孙刚满一岁,患痘后闭住发不出来,他将外孙的衣服脱光,关在一个黑房子里让蚊子叮咬。一直熬至深夜,大家看到孩子全身已经出满痘,粒粒如珍珠一般。蚊子叮咬之毒诱发和促进了体内毒邪的发散,这才是治疗疾病的上上策。
用疫苗消灭麻疹——害人还是助人?(引自网络)
我小时候躲过了麻疹疫苗,我妹妹没有。结果是:我浑身的麻疹发得密密麻麻,连手心,脚心都发满过,人也很闹。而我妹妹打了疫苗,没怎么发。相比之下,我此后的免疫系统一直都非常强健,非常敏锐。小时候两人一起感冒,我高烧一下子发出来(这是身体在抵抗),很快又好了。而我妹妹不发烧,只是有点微微咳嗽,结果俩人同样患的一种感冒,她就演变成了很严重的肺炎,住了好几个月的医院。长大后也是,她的免疫系统功能没法跟我比。我麻疹曾发得密密麻麻过,但退掉后没有任何后遗症。皮肤也比别人好。
当然这些都是需要更“科学”的,更大样本的检验的,我只是讲我的经验和观察。听老人们也说:小时麻疹发得越彻底的小孩,长大后身体越好,因为免疫系统得到过充分锻炼。当然麻疹有一定的致残率,但免除了麻疹后遗症威胁后就不会衍生新的、隐秘的、间接导致的其他类型的疾病呢...
有一本书叫《Eat dirty》:小时候玩过泥巴,被有些细菌感染过,并产生了抗体的小孩,免疫系统得到过exercise锻炼的,长大后不容易得过敏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