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写作的套路(颂明虚拟演讲七十七)
颂明说莫言的小说既没有文学,也没有文化。
我想一定会有人质问,你这样的判断是基于怎样的依据呢?
颂明肯定是有充分依据的。
文学创作一定是基于生活的真实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胡编乱造的。
即便是神话小说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莫言的小说基本上都是在别人的小说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的再创作。用莫言自己的话说就“撒谎”、“胡说八道”。
下面,我引用莫言的原文作为论据: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84年的12月里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我从同学那里借到了一本福克纳的《喧哗和骚动》,我端详着印在扉页上穿着西服、扎着领带、叼着烟斗的那个老头,心中不以为然。然后我就开始阅读由中国的一个著名翻译家写的那篇漫长的序文,我一边读一边欢喜,对这个美国老头许多不合时宜的行为我感到十分理解,并且感到很亲切。譬如他从小不认真读书,譬如他喜欢胡言乱语,譬如他喜欢撒谎……”
“接下来我就开始读他的书,许多人都认为他的书晦涩难懂,但我却读得十分轻松。我觉得他的书就像我的故乡那些脾气古怪的老农的絮絮叨叨一样亲切,我不在乎他对我讲了什么故事,因为我编造故事的才能决不在他之下,我欣赏的是他那种讲述故事的语气和态度。”
“读了福克纳之后,我感到如梦初醒,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地胡说八道,原来农村里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写成小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
莫言还再次“抨击”了文学创作必须基于生活真实的观点:“在此之前,我一直还在按照我们的小说教程上的方法来写小说,这样的写作是真正的苦行。我感到自己找不到要写的东西,而按照我们教材上讲的,如果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时,就应该下去深入生活。”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在我的这篇“虚拟演讲”,您一定看懂了莫言的意思,他写小说全靠“撒谎和胡说八道”,美其名曰“虚构”。
事实上莫言也是这么做的。
莫言声称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位作家及作品是川端康成的《雪国》,马尔克斯是《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令人不解的是,这三部作品莫言连一部也没有读完就“灵光乍现”了,迫不及待地写起小说来。
莫言在《雪国》三分之一处读到“一条健硕的秋田犬舔水”,立马文思如泉,写出了《白狗秋千架》;而且唤醒了他的文学细胞,从此文思如泉,小说像蛋急的母鸡追着他。为此莫言还虔诚地写了一本书《感谢那条秋田狗》。
《百年孤独》才读了第一页就顿悟了,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那么“第一页”写了什么呢?就是写了行刑队毙人。莫言写了什么?莫言本人没有明说了,,从他莫言的作品可以知道,显然是《灵药》。
莫言在《福克纳大叔你好吗》之中,几乎用了和“秋田犬唤醒论”完全一样的语言来描述福克纳是如何赋予他文学灵魂的,只是把蛋急的母鸡改成了汪汪叫的狗。从此他懂得了写小说只要会“虚构”就行了,至于环境和景色,可以搬运,把别人的描写搬过来,换上人物和情节。
莫言在演讲中直言不讳地说:
“我发现我已经不能耐着心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我感到书中那些故事都没有超出我的想象力。我把一本书翻过十几页就把作者看穿了。”
“我必须坦率地承认,至今我也没把福克纳那本《喧哗与骚动》读完,但我把那本美国教授送我的福克纳相册放在我的案头上,每当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时,就与他交谈一次。”
莫言从《雪国》中只读出了一条狗。
从《百年孤独》中只读出了行刑队。
从《喧哗与骚动》读出了胡说八道、虚构的“想象力”。
也真是奇葩!
颂明曾因此为莫言解析了《雪国》,概括了《百年孤独》反殖民、反独裁的主题。
《喧哗与骚动》则充分表现出了福克纳对生活与历史的高度的认识和概括能力。尽管他的作品显得扑朔迷离,有时也的确如痴人说梦,但是实际上还是通过一个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真实地呈现了美国南方历史性变化的一个侧面。旧南方的确不可挽回地崩溃了,它的经济基础早已垮台,它的残存的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凯蒂的堕落,意味着南方道德法规的破产。
福克纳明确地谴责了"斯诺普斯主义"(也就是实利主义)。《喧哗与骚动》不仅提供了一幅南方地主家庭(扩大来说又是种植园经济制度)解体的图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有对资本主义价值标准的批判。
经典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所谓经典不仅仅是作品具有超高的文学成就,同时包含着揭示生活本质的深刻主题。经典一旦面世必定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莫言把文学创作仅仅说成是“虚构”是荒诞不经的!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莫言的写作套路就是——在既有作品上,通过搬运、组合、想象、置换人物、虚构情节来表达个人的某种观点,发泄个人的某种情绪。
这种写作方法,颂明曾经在辅导高考作文时给学生讲过。我当时使用的词语是“以不变应万变作文法”。具体方法就是:
1、按照“爱国、奋斗以及仁义礼智信孝廉”的主题,先用关键词背写法背写50-100篇左右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即便是临时抱佛脚,至少也得背写20篇。
2、高考时,拿到题目不慌不忙,在储存的背写文章中选取适当的内容,根据主题需要加以重新组合。如果能够再加上适当的名言警句或典故画龙点睛,则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这就是所谓的“以不变应万变”写作法。胸中有“竹”,心中不慌。考试不愁写不出好文章。
这是应试教育的作文训练。颂明相信无论谁这么教必定会有高效率。因为你既解决了写什么的内容,又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学生怎么可能还写不出作文?
虽然是应试,也是实打实地训练了作文的硬功夫。现在的老师通常就是出个题目让学生写,或者说些大而空的“写作方法”,这种教学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这只是中小学作文训练的写教学程序,绝不能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
大学的写作训练程序我在以上的虚拟演讲中已经说了。而真正的创作必须基于生活。离开了生活单凭“虚构”“想象”是不可能创造出经典的文学作品的。
莫言用这种“虚构法”写出的作品,既没有文学更没有文化的含金量,属于创作的歪门邪道,是不值得效仿的!
2024年9月5日星期四
【文/颂明,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